文·張佳欣 王云慶
人事檔案是組織在人事管理活動中形成的記錄、反映個人經歷和社會實踐的材料,其與公民的關系最為密切;知情權是現代民主國家中公民的一種基本人權,它是衡量一個國家民主政治水平的重要尺度;所謂人事檔案的知情權,主要是指當事人合法擁有對本人人事檔案材料內容狀況及其利用情況等知曉的權利。然而由于多方面原因,我國人事檔案管理在對公民知情權的問題上一直存在爭議?,F今,保護知情權已成為社會共識,我國檔案界也高度重視公民在人事檔案領域里有關知情權問題的研究。本文基于中國期刊(根據《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2008年版)全文數據庫(CNKI),采用文獻計量法,從數量、期刊分布、研究機構等方面對新世紀我國檔案學10種核心期刊所刊載的有關人事檔案知情權的論文進行統計分析,為今后人事檔案管理工作地進一步實踐和發展提供參考依據。
本文采用中國知網(CNKI)數據庫,對我國2000年-2016年人事檔案知情權研究的檔案學核心期刊進行查詢。具體情況如下:筆者借助“中國(CNKI)學術文獻總庫”及“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作為檢索文獻來源庫,檢索條件為:主題-人事檔案,并含知情權;或者主題-干部人事檔案,并含知情權;或者主題-國外,并含人事檔案知情權;或者全文-人事檔案知情權;不含篇名-目錄、總目、名次;模糊匹配。時間選取2000年1月1日到2016年12月31日;文獻來源添加10種檔案學核心期刊的期刊名,包括《檔案學通訊》《檔案學研究》《中國檔案》《檔案管理》《北京檔案》《檔案與建設》《浙江檔案》《蘭臺世界》《山西檔案》《檔案》。由此得出新世紀以來人事檔案知情權的相關論文在核心期刊的發表情況,并且采用知網的文獻計量可視化分析,初步得到國內檔案界研究現狀。
根據上述檢索途徑,對人事檔案知情權研究論文總數量進行統計,如表1所示:

表1 論文數量統計
從表1可以看出,關于人事檔案知情權問題的檔案學專業期刊發文量為232篇,占總發文量的86.56%,其中核心期刊發文量為81篇,占總發文量的30.22%。由此可以看出,我國檔案學界對人事檔案知情權的問題研究較多,成果豐碩,并且理論水平較高,有相當的學術價值。同時,本文對10種檔案學核心期刊所刊載的81篇文章進行了進一步考察,統計出這些相對學術價值較高的期刊的年代分布情況(如表2)和期刊分布情況(如表3):

表2 期刊發文量年代分布

表3 期刊來源分布
在不同時期發表的相關文獻數量能夠反映某一領域的研究狀況和發展趨勢。我們從表2可以看出,新世紀以來,有關人事檔案知情權的研究發表在核心期刊上的第一篇文章為2002年,2009-2012年達到一個研究的鼎盛時期,10種核心期刊的發文總量為40篇,平均發文量為每年10余篇。另外,從期刊分布上看,《蘭臺世界》發文量最多,占到53.10%,除《中國檔案》沒有相關發文外,其他8種核心期刊平均發文量為4.75篇。由此可見,人事檔案知情權問題成為新世紀檔案學界研究的熱點問題。

表4 發文期刊的主要研究機構分布
“發文期刊的主要研究機構分布”和“文獻被引頻次”可以分別從數量和質量兩個維度來說明研究者及其所在機構的科研生產力和學術影響力。由表4可知,我國研究人事檔案知情權問題的主要機構為山東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四川大學等高等院校,普遍學術研究層次深入,水平較高,其他如檔案館、醫院等部門也均有相關的實踐和學術成果。與此同時,利用中國(CNKI)學術文獻總庫按條件進行搜索并按照文獻被引頻次排序,王英瑋、周艷2007年發表在《檔案學通訊》上的《我國人事檔案管理改革若干問題的思考》及劉琴2011年發表在《檔案學研究》上的《人事檔案管理研究述評及趨勢展望》,這兩篇文章平均被引頻次超過80次,平均下載量超過3000次;此外,鄭美虹《人事檔案何時掀起“蓋頭來”——試析人事檔案知情權》、紀紅衛《知情權保護的呼喚:人事檔案向本人有條件開放》、孫振嘉《人事檔案的知情權問題研究》等文章被引頻次及下載量均名列前茅。
研究熱點是指在一個具體時間維度內,一定數量的論文所集中探討的科研問題,它代表這個領域在一段時間內“最先進、最新、最有發展潛力的研究主題”。本文通過中國(CNKI)學術文獻總庫的可視化圖譜分析,統計出文獻關鍵詞的出現頻次和不同關鍵詞共現的頻次(見表5)。

表5 關鍵詞共現網絡
在上面的圖譜中,圓圈節點代表論文的關鍵詞,節點的大小與關鍵詞的出現頻次成正比,節點間連線代表其共現關系。按照出現總頻次由高到低順序排列,我們可以發現檔案學界研究人事檔案知情權問題的幾個突出熱點:1.實際檔案管理工作中人事檔案知情權問題研究;2.人事檔案的知情權與隱私權問題研究;3.特殊群體的人事檔案知情權問題研究(如高校人事檔案或流動人員人事檔案)。
以上利用CNKI數據庫文獻計量分析及可視化圖譜分析,本文從宏觀上概括了人事檔案知情權研究涉及的幾大主要方面。通過對獲取文獻進行詳細閱讀及分析,本文將結合上述涉及的主要方面,具體剖析2000年-2016年人事檔案知情權研究的主要關注點。
人事檔案是在現實生活中與我們聯系最為緊密的專門檔案之一,因此在實際檔案管理工作中,關于人事檔案的知情權問題也是檔案學界關注和研究的重點問題。中國人民大學的王英瑋、周艷在《我國人事檔案管理改革若干問題的思考》一文中提出,計劃經濟時代推行的人事檔案管理制度剝奪了人事檔案相對人應當享有的基本民主權利,弊端眾多,因此給人事檔案的相對人以必要的知情權是人事檔案管理制度變革的必要舉措,具體包括:修改人事檔案管理制度,規定人事檔案的相對人查看本人的人事檔案信息,允許相對人對人事檔案的有關內容提出合理修改,允許有關人員查閱其直系親屬的人事檔案材料。吉林大學的孫振嘉在《人事檔案的知情權問題研究》中認為,造成我國人事檔案管理現存的死檔、棄檔現象嚴重,人事檔案信息開發利用程度較低、內容空泛等問題的最重要原因就是人事檔案管理和利用當中的知情權的缺失,并提出要真正賦予個人和單位對人事檔案的知情權。鄭美虹在《人事檔案何時掀起“蓋頭來”——試析人事檔案知情權》一文中也提出,我國的人事檔案管理在對公民的知情權保護問題上一直存在著某些不足,但公民對本人人事檔案是有知情權依據的,人事檔案的內容本身決定其可以向個人開放,此外,美國人事檔案管理也啟示我們,人事檔案管理工作應當以人為本。紀紅衛在《知情權保護的呼喚:人事檔案向本人有條件開放》中提到,人事檔案材料中真正需要對本人保密的只是一小部分,而且這一小部分的保密期應是暫時,人事檔案向本人開放的兩點策略:法律法規及輿論引導、策略規范。
綜上來看,相關學者對實際檔案管理工作中人事檔案的知情權問題綜合研究已相當成熟。雖然研究成果較多,但總體觀點和認識較為統一。學界普遍認為,人事檔案的知情權,主要是指當事人合法擁有對本人人事檔案材料內容狀況及其利 用情況等知曉的權利。但是出于多方面考慮,我國的人事檔案管理在對公民的知情權保護問題上一直存在不足,從而導致個人基本數據失真,損害相對人的權益,“棄檔”“死檔”問題嚴重,留下“整人”漏洞或是給研究自己家史、撰寫人物傳記的人設置障礙等等一系列不良后果。研究學者從各個角度對此進行了全方面的分析,并對癥下藥,提出人事檔案可以對其相對人有條件開發。從宏觀上,要健全法律法規和管理體制,將不適用于新時期檔案管理工作的制度條例進行刪除修改,真正賦予用人單位知悉其員工人事檔案的權利以及個人有條件地查看本人檔案的權利,確保人事檔案在部分材料保密的情況下得到有效地開放利用;從微觀上,要做好人事檔案制度的輿論引導,打破公民對人事檔案的神秘感和陌生感,讓當事人主動提供有價值的信息材料,并且可以有條件地利用本人人事檔案解決實際問題。此外,本文還認為人事檔案應當與其他專門檔案一樣,緊跟時代步伐,加快信息化、數字化建設。人事檔案雖然相較于其他專門檔案來說,有一定的特殊性,但其基本功能應該是為人民服務的,應當以人為本,在實際的人事檔案管理過程中,對于不屬于保密范圍的大部分文件材料,應該提供更加便利、高效地查詢和利用,這樣既方便用人單位根據人事檔案進行考核和評估,有針對性地選拔人才,更有利于該人事檔案的相對人知曉自己的檔案內容,參考組織的鑒定評價來明確個人價值和提升空間,并對自己的合法權益不受侵害來進行保障監督,大大增強公民的檔案意識。
知情權和隱私權是公民權利在實際檔案工作中的集中體現,這一對看似矛盾的問題如果得不到合理有效解決,會直接影響檔案部門的社會形象及檔案信息資源的社會價值的最終實現。陳曉在《關于檔案工作中知情權與隱私權問題的思考》一文中提到,公民的知情權與隱私權的沖突在人事檔案管理工作中具體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類是公民知情權與國家機關人員、知名人士在內的公眾人物隱私權之間的沖突,另一類是公民知情權與其他普通公民隱私權之間的沖突。楊潤月在《人事檔案管理中的知情權與隱私權》中認為,要處理人事檔案管理中知情權與隱私權的沖突,必須要明確人事檔案知情權與隱私權的保護對象,把握好知情權和隱私權的實現范圍, 掌握好人事檔案開放和保密的限度。此外,劉爽、高鴻雁等人在《人事檔案知情權保障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中提出了解決此矛盾的具體方案,即建立人事檔案告知制度,對履歷材料、自傳材料等客觀事實類信息以及考核、鑒定等主觀評價類信息等不屬于保密范疇的內容,要保證公民享有知情權;但對有關檢舉、揭發人的身份信息等涉及他人隱私或涉及國家秘密的內容,則要嚴格保密。
綜上來看,人事檔案知情權與隱私權的關系問題在2008-2010年這幾年時間里就有比較充分的認識和研究。檔案界學者普遍認同人事檔案的知情權與隱私權是我國公民應該享有的基本權利。對人事檔案知情權和隱私權的關系問題,眾多研究學者也給出了認識的依據和解決的具體辦法。然而由于我國相關的法律法規出臺較早且目前仍未就此問題作出修正和完善,人事檔案知情權和隱私權的界限仍不明確,因此在實際的人事檔案管理工作中,這類矛盾仍然造成很多困境和不良影響。本文認為,如何正確處理好人事檔案知情權和隱私權的關系問題;我國法律法規的修正和完善將如何把握人事檔案開放和保密的限度;在新世紀信息化的背景下如何協調和權衡人事檔案工作中出現的矛盾問題,最終實現人事檔案開放利用的最大效益,這些仍然會是今后幾年檔案學界關注的焦點問題。
1.高校人事檔案知情權研究
2000年以來,隨著教育體制的改革以及高校入學率不斷攀升,高校人事檔案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成為人事檔案研究的又一焦點。杜宇在《高校人事檔案知情權的實現》中指出,高校人事檔案知情權的提出是由人事檔案本身性質而定,是人事檔案監督管理的需要,也是公平的人才競爭機制所促。樊愛鳳在《高校人事檔案知情權和隱私權分析》中認為,目前我國高校對人事檔案知情權還沒有專門法律規定,主要還是依據我國《憲法》以及檔案法相關規定。她指出,高校人事檔案知情權不足會導致檔案失真,還可能使人才失去競爭優勢,應當正確處理高校人事檔案知情權和隱私權之間的沖突,健全人事檔案監督管理機制。宋平也在《淺析高校畢業生人事檔案的知情權》中認為,應賦予高校畢業生人事知情權,適當程度向高校畢業生公開人事檔案材料內容。
綜上來看,我國高校人事檔案知情權的研究成果較豐富,從高校人事檔案現狀及問題分析到信息化建設等研究比較全面。但是通過對相關文獻的學習,本文總結出以下幾點問題:一是高校人事檔案知情權的研究學者主要為各高校檔案館工作人員,其研究精力大多停留在基本工作層面,研究高度和深度不足;二是現有的關于高校人事檔案知情權的研究并未突出強調高校的特質,內容大多與人事檔案相關,缺乏一定的針對性。不過,本文認為隨著民主進程的持續推進,公平、公開、公正的人才競爭選拔機制不斷完善,高校教職工及學生的綜合素質不斷提高,關于高校人事檔案知情權的研究也會進一步深化。
2.流動人員人事檔案知情權研究
我國現有的關于人事檔案管理的法律法規文件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檔案法》《干部檔案工作條例》《流動人員人事檔案管理暫行規定》,朱玉媛和張煜在《我國流動人員人事檔案立法與執法探析》一文中,具體陳述了上述三部法律法規中關于流動人員人事檔案管理的內容。在此文中提到,關于流動人員人事檔案知情權的問題存在立法空白,這使得在流動人員人事檔案管理中容易與相對人發生沖突,填補關于流動人員人事檔案知情權方面的內容,對于公民維護自己的利益,表達自身的需求具有一定作用??傮w來看,我國檔案學者對流動人員人事檔案知情權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法律層面,提出從填補流動人員人事檔案管理立法空白,剔除立法條款中的矛盾之處,增強流動人員人事檔案管理執法力度等方面,加強我國流動人員人事檔案法制建設。這一視角的研究缺乏針對流動人員群體的特性研究,有待更多的關注。
總的來說,我國檔案學者針對人事檔案知情權的問題,從表面上列舉了實際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從深層次上剖析了造成人事檔案“神秘化”的主客觀原因;從法律角度指出有關人事檔案的法律法規存在漏洞和空白;從新世紀信息化發展的大背景下,提出了具體的人事檔案管理工作中亟待完善的方面和需要注意的知情權與隱私權相互矛盾的地方;從借鑒國外經驗方面,發現并總結了國外人事檔案管理在管理機制、機構設置和開放利用等方面的共同特點,并提出在保持我國人事檔案管理特色的基礎上,適度借鑒國外的先進理念和成功經驗,積極推進我國現有人事檔案管理的改革和完善。
不過,根據本文對新世紀以來我國檔案學核心期刊中有關人事檔案知情權問題的學習和總結,尚發現一些研究中存在的問題。其一,由于人事制度和人事檔案改革尚未完成,很多研究成果和理論設想并沒有付諸實踐。例如有學者提出的有關人事檔案告知制度的創立,人事檔案全文數據庫建設,社會流動人員人事檔案管理中心的建立等等,這些創新性建議并不能從實踐中得到根本性的檢驗。其二,我國檔案學界對于微觀層面上的人事制度與人事檔案管理或人事檔案知情權問題關注度不足。由于歷史原因和我國國情的特殊性,人事制度與人事檔案管理也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廣大研究學者應當在充分考慮我國實際國情的基礎上,適當地提出具有創新性和針對性地建議。例如應當對企業、事業單位職工,高職院校畢業生,離退休干部,知名專家學者或具有大眾影響力的知名人士以及農民工等弱勢群體的人事檔案管理及其知情權加以更多關注。
總之,伴隨著我國學者們對相關人事檔案問題研究的深度和廣度不斷加強,人事檔案管理理論和實踐的不斷創新發展,相關人事檔案的法律法規進一步修改完善,相信我國人事檔案知情權問題的理論研究成果會越來越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