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芳
1894年的甲午海戰改變了中國近代歷史走向,是一場影響百年中國國運之戰。丁汝昌、鄧世昌、劉步蟾等一批甲午英烈形象深入人心,被國人永遠銘記和懷念。在中日甲午海戰中,參戰的普通官兵大部分為威海籍,他們在民族存亡的危難關頭,挺身而出,奮勇殺敵,留下了許多可歌可泣的事跡。硝煙散盡,英雄的背影早已遠去,但甲午英烈們忠貞愛國、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早已融入威海人的血液,世代傳承。甲午國殤,民族復興的種子也在國人心中生根發芽。
1840年及1856年,西方列強憑借堅船利炮,先后輕而易舉地轟開了中國薄弱的海上國門,使清廷朝野震動。清政府在“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指導思想下,開始學習西方,興建近代化海軍。在1875~1887年的10余年間,先后從英、德等國購入鐵甲艦、巡洋艦、魚雷艇等20余艘艦艇,由福建船政學堂等處選拔優秀的專業軍官人才,并在榮成、威海衛等沿海村莊大量招募水兵。
光緒七年(1881年),北洋海軍在榮成、威海衛招募士兵。1882年,北洋水師借鑒英國海軍水手練勇制度,建立完善練勇招募和升補制度。1887年設立練勇學堂,招募訓練水師練勇。練勇學堂所募練勇的地域來源,多以榮成、威海衛等沿海船戶青年漁民為主,其中尤以今榮成市成山鎮為最多。據“來遠”艦水手陳學海回憶,光緒十七年(1889年)共招了七個排的練勇,一排200人,共計1400人,多來自威海衛、榮成沿海。

致遠艦官兵合影,在甲午海戰中管帶鄧世昌以下之全艦官兵大多壯烈殉國

致遠艦水兵合影,在甲午海戰中與管帶鄧世昌同艦殉國
1888年12月17日,北洋水師正式成軍,共有軍艦25艘,官兵4000余人。在孫德耕民國十七年(1928年)所著《榮成鄉土地理教本·職業》中有“海軍艦隊之服役者,實以本縣人為最多”。榮成北部沿海村莊,幾乎村村都有青壯年加入北洋海軍,有的村多達數十人,先后在榮成招募士兵近2000人。威海衛、榮成沿海村莊成為北洋海軍兵勇的重要來源之地,也因此成為北洋海軍的搖籃之鄉。
1880年,李鴻章奏請清政府,將登榮水師船只開入大沽。9月27日,北洋水師記名提督丁汝昌在大沽檢驗奉命到達的登榮水師營,從中挑選以榮成人袁培英為首的4名水師軍官,以及306名士兵,留在大沽嚴加訓練,這些舊式水師的官兵成為了新式海軍的最初骨干。
同年丁汝昌率領管帶林泰增、副管帶鄧世昌、管隊袁培英等20人,以及經過嚴格挑選來自榮成、威海等地和原屬舊式登榮水師的224名舵工、水勇、夫役組成接艦部隊,赴英國接帶“超勇”“揚威”兩艘巡洋艦。榮成籍水勇袁培福因病于5月23日“夜亥初”卒于鈕克所市,安葬在英國紐卡斯爾圣約翰公墓。5月26日清晨,管駕官及全體弁員水勇,前往鈕克所官山為水勇袁培福送葬,并立墓碑,書曰:大清故勇山東登州府榮成縣袁培福之墓。2002年,威海市檔案局曾遠赴英倫,查閱、征集有關歷史檔案,在鈕卡斯爾發現了這處百年前的中國海軍墓地,墓碑上銘刻長眠在此的中國水兵姓名,正是大清故勇袁培福等人。

英國倫敦新聞畫報:致遠艦最后的沖鋒。
袁培禮,字用和,成山唐家莊人。在北洋海軍薩鎮冰麾下服役。在甲午威海衛保衛戰期間,精練左營游擊、“康濟”練船管帶薩鎮冰奉命帶領30余名水兵防守日島炮臺。面對日本海、陸兩軍的兇猛夾擊,薩鎮冰及其將士誓死拼戰十晝夜,在威海衛保衛戰中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在激烈戰斗中,袁培禮與薩鎮冰,結下了生死與共的深厚友誼。其后薩鎮冰歷任廣東水師提督、總理南北洋水師統領、清廷海軍大臣之職,并出任民國海軍臨時總司令、海軍總長,兼代國務院總理等職務。為感念袁培禮的“救命”之恩,薩鎮冰推薦袁培禮擔任清廷海軍部軍樂隊隊長一職。1917年,袁培禮辭去軍職,告老歸鄉。1918年,薩鎮冰由北京南下福建,曾專程繞路到成山探望袁培禮。因袁培禮出海不在家,薩鎮冰將隨身所帶名片及一枚民國海軍部的青天白星徽章,留贈給袁培禮以作紀念。

薩鎮冰贈給榮成水手袁培禮的民國海軍部徽章(正面)
1894年9月17日,北洋艦隊同日本聯合艦隊,在鴨綠江口外黃海海面進行主力決戰。中軍副將、“致遠”號管帶鄧世昌統領“致遠”艦全體官兵,與敵艦展開殊死搏斗,管帶鄧世昌等246人壯烈殉國,僅7人獲救。據“來遠”艦水手榮成葛家村人陳敬永(經考名為陳涇泳)說,“致遠”艦上有60個榮成人,只活了2個。筆者走訪 “致遠”艦海戰幸存者徐其忠的裔孫徐永利先生,據徐其忠生前講述,鄧世昌喜歡打仗勇敢的士兵,故該艦水兵大多來自于榮成、威海。徐其忠(1870~1942年),成山王家疃人,時在“致遠”艦前主炮擔任炮手。在這場慘烈海戰中,他的7位表兄(都在“致遠艦”上)全部陣亡,徐其忠在落水后,靠救生圈在海上漂浮三天三夜,幸遇韓國船只獲救而脫險。
因在黃海海戰中傷亡的多有榮成成山人,當鄧世昌等將士壯烈犧牲的消息傳到成山后,成山百姓悲痛萬分。幾經斡旋,鄧世昌親屬請人仿照“鄧氏宗祠”中鄧世昌的坐像,雕刻一尊木主像,連同光緒皇帝“御賜祭文”,于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運抵成山。當地百姓舉行了隆重的奉迎儀式,將鄧世昌木主像安放在成山廟始皇殿西間。
在甲午豐島海戰中, “濟遠”艦管帶方伯謙貪生怕死,下令轉舵逃避。在日艦“吉野”瘋狂逼近,艦尾炮手被炸犧牲時,管帶方伯謙遲遲不下達開炮命令。水手王國成(文登縣文登營村人),義憤填膺,挺身而出。在水手李仕茂的從旁協助下,用15厘米尾炮,連發4炮,重創“吉野”,使其轉頭遁逃,得以保護“濟遠”艦安全返航。王國成、李仕茂被推為首功,朝廷對二人各賞銀500兩。兩名普通水兵,在海戰的危急時刻,挺身而出,扭轉戰局,為甲午海戰寫下了不朽的一頁。
北洋海軍提督丁汝昌的貼身衛士夏景春(榮成洛西頭人)在日軍重兵圍困堅守孤島的北洋艦隊后,懷揣密信,前往煙臺向登萊青道臺劉含芳搬救兵。在求援無望后,只身騎馬離煙返威,當晚由金錢頂水雷營岸邊下海,冒著隆冬刺骨冰水,夜游威海灣七華里,回劉公島報信。2月8日夜,丁汝昌收到夏景春從劉含芳轉來李鴻章令其帶艦突圍的電報。2月9日凌晨,丁汝昌親自繕函裹蠟,夏景春不顧疲累,再度從劉公島冒險鳧水到威海衛,由旱路趕奔煙臺請求救援。在夏景春等人的身上,突出反映了威海人所具有的那種對國家和民族無限忠誠,在生死危難關頭挺身而出的驚人膽魄與超凡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