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洪宇

黃庭堅是北宋著名的文學家、書法家,江西詩派開山之祖,與杜甫、陳師道和陳與義稱為“一祖三宗”,與張耒、晁補之、秦觀都游學于蘇軾門下,合稱為“蘇門四學士”。
政務、生活之余,黃庭堅對養生也頗有研究,寫過一篇《食時五觀》的文章,提出獨特而深邃的“飲食養生”觀,就飲食而跳出飲食來談養生,這是一種新理念的養生觀,對后世影響較大,受到很多人的推崇,今天讀來,依然有借鑒意義。
“計功多少,量彼來處。”想到要經過耕種、收獲、舂碾、淘洗、飲煮等許多勞動,還有畜養殺牲等事,自己一人飲食,須得十人勞作。在家吃的是父祖積攢的錢財,當官吃的是民脂民膏。食物來之不易,一定要懂得這一點,否則就不可能有正確的飲食觀。
“忖己德行,全缺應供。”要檢討自己德行的高下,具體表現在對親人的孝順,對國家的忠貞,對自己的修養。如果這三方面都盡力了,就可以對所用的飲食受之無愧。如果有所欠缺,應感到羞恥,不能放縱食欲,無休止地追求美味。
“防心離過,貪嗔癡為宗。”一個人修身養性,須先防備飲食“三過”,即不能過貪、過嗔、過癡。見美食則貪,惡食則嗔,終日食而不知食之所來則癡,是為“三過”。《論語·學而》有“君子食無求飽”,背離這一條,就大錯特錯了。
“正事良藥,為療形苦。”要懂得五谷五蔬對人體的營養作用,了解飲食養生的道理。身體不好的人,饑渴是主要病癥所在,要以食當藥,做到“舉箸常如服藥”。
“為成道業,故受此食。”孔子說:“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意即任何時候都應有遠大抱負,使自己所做的貢獻與所得的飲食相稱。《詩經·伐檀》所說的“彼君子兮,不素餐兮”,表達的也是這種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