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星 清華大學教授
日前,在2018 ISC互聯網安全大會上,清華大學教授李星做了《CERNET IPv6 BCP》的報告。李星表示,移動網絡的IPv6普及將會比固定寬帶網絡的普及率更快也更高,其原因在于手機的普及率很高,更新率更快,所以在上面提供IPv6服務更加直接。
李星分析了當前國內外IPv6普及的情況,他表示,美國的IPv6驅動力主要來源于新型運營商,傳統運營商的響應很遲緩。而在中國,作為央企,三大運營商步伐比較整齊,這對IPv6的發展是一個很好的機會。他同時表示,雖然IPv6在國內會很快地推動起來,但考慮到跟世界其他不發達國家和地區的互聯網連接,將來將有很長時間是IPv4和IPv6共存的局面。
對于IPv6及互聯網創新,他表示,希望國家能充分考慮到高校作為創新前沿的特殊性,在管理機制上應當給予一定的空間,否則高校的創新就失去了土壤。
李星提到,清華大學從20年前就對IPv6進行了研究和部署。李星認為,教育網在IPv6上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堅持到底,十年磨一劍。
1998年,清華大學建立了第一個基于IPv6 over IPv4技術的IPv6實驗床6BONE。2003年,CERNET做了純IPv6網,舍棄了雙棧的方法,在IPv4與IPv6互通這一關鍵問題上,CERNET 也進行了各種不同思路的探索。一開始采用IPv4 over IPv6隧道的辦法,形成了國際互聯網標準化組織IETF的若干RFC標準。2007年,開始基于無狀態IPv4/IPv6翻譯技術IVI實現IPv4和IPv6之間的互通。
李星提到,互聯網技術最核心的就是體系結構,體系結構的表現形式是IETF RFC標準。全世界現在有8000多個RFC,中國領銜的RFC大概有100多個,其中,華為最多,清華大學其次。
IVI系列技術獲得了國際互聯網標準化組織IETF的9個RFC,并已經被其他RFC標準引用達141次以上,成為IPv4和IPv6互聯互通最核心的標準。
李星表示,IPv6的安全非常值得關注。其原因還是在于木桶短板效應——如果一個系統既有IPv4又有IPv6,黑客最容易找到漏洞,因此,實施IPv4和IPv6的雙棧網絡安全其代價是單棧的數倍。但如果能采用翻譯技術把IPv4和IPv6隔開,安全狀況會好很多。
他表示,未來有幾個因素將會影響IPv6網絡的安全:第一,端到端安全。IPv4網絡主要由三大網絡運營商運營,但IPv6網絡中,許多大企業包括中國石化、石油等都有很大的地址塊,這樣將會產生大量的互聯中心,從而影響整個網絡的安全;第二,路由安全。李星表示,域名不是互聯網本質,路由才是本質。互聯網的路由是無中心分布式的,所以美國是不可能把互聯網斷掉的;第三,加密和證書。如何在IPv6上加密,仍然是一個難題。最后,是物聯網的挑戰,這是做網絡安全的人必須面對的挑戰。
IPv6究竟怎么才能成功?李星說,“在硅谷,大家說,做硬件,如果你不會浪費晶體管就會失敗,做網絡,如果你不會浪費帶寬就會失敗;我的說法是,做IPv6,如果你不會浪費IP地址,也會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