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賽君,雷 雨,黃飛毅,段繼華,羅 意,康彥凱,陳宇宏,丁 玎,張曙光,董麗娟
(湖南省農業科學院 茶葉研究所,國家茶樹改良中心湖南分中心,農業部湖南茶樹及茶葉加工科學觀測實驗站,湖南 長沙 410125)
茶樹遺傳育種的發展和技術現代化是茶產業現代化的前提條件和基礎[1]。根據育種目標,科學選用親本,人工或自然雜交,發生基因的分離和重組,可能會產生豐富的遺傳變異[2]。云南大葉茶和福鼎大白茶是我國紅、綠茶類茶樹育種的骨干親本[3],董麗娟[4-6]等通過云南大葉茶和福鼎大白茶雜交,選育出了湘紅茶1號[7]、碧香早和茗豐等茶樹良種,成為了湖南和江西等地區的主栽品種[8]。本研究從1978年起,以云南大葉茶為母本、福鼎大白茶為父本,進行人工雜交授粉,從其F1代中經系統選擇,選育出茶樹新品種79-6-16(命名為湘茶研2號)。
1978年秋,以云南大葉茶(實生優良單株)為母本和福鼎大白茶為父本,進行人工雜交授粉,1979年10月,所得F1茶籽播種育苗,1980-1984連續4年進行實生苗選拔,1983-1984年進行無性系扦插苗比較試驗。1988-1994年連續6年進行品種比較試驗。1991-1996年在郴州茶樹良種示范場和岳陽黃沙街茶葉示范場布置并完成省級區試。在茶陵縣洣江茶場、長沙縣金井茶場、湖南省茶葉研究所高橋及馬坡嶺試驗基地進行了生產示范。2010年起繼續進行品質及相關性狀鑒定并繁殖推廣。
以福鼎大白茶為對照,種植規格為單行雙株,行距1.4 m,穴距0.33 m,長10 m,小區面積為14 m2。試驗設三次重復,隨機排列,參試品種(系)均為一足齡無性系苗木。
1.3.1 植物學特性
觀察其植株形態、葉片與芽葉性狀等。
1.3.2 營養芽物候期
1994-1996年,連續3年進行春梢物候期調查。每年3月初在品比試驗區分區分別選取剪口下越冬芽10個,掛牌固定觀察一芽一葉和一芽二葉初展期,以達到30%為標準,參試品種(系)三次重復觀察,每個品種共30個芽,每隔2~3天觀察一次。
1.3.3 產量鑒定
茶樹定植第四年,春茶采一芽二葉,夏茶采一芽二葉、三葉及同等嫩度對夾葉,第五年和第六年采一芽二、三葉及同等嫩度對夾葉,按小區記載產量。
1.3.4 生化成分測定
1991-1993年,每年采春茶第一批一芽二葉和夏茶第一批一芽二葉制蒸青樣,測定氨基酸、茶多酚和水浸出物。
1.3.5 品質鑒定
1993年開始,春季采第一輪第一批一芽二葉制烘青綠茶,夏季采第二輪第一批一芽二葉制紅碎茶,進行感官審評。
1.3.6 抗性鑒定
采取大田自然鑒定法,按5級評分制,取三次重復(每小區10個點)的平均值。
湘茶研2號屬小喬木,分枝角度49.8°,樹姿半開張。葉長10.7 cm,葉寬4.2 cm,葉面積31.5 cm2,屬中葉類。R值2.6,長橢圓形。葉柄長0.48 cm,葉脈對數9.6對,鋸齒4.7個/cm,密;葉面微隆起。葉尖漸尖,葉緣平,葉齒深度中,葉齒銳度中。葉基楔形,葉色綠,葉片著生角度48.9°,稍上斜著生。芽葉黃綠色,茸毛多。
經連續3年觀察,對照福鼎大白茶一芽一葉初展期為3月30日;湘茶研2號一芽一葉初展期在3月27日,比對照早3 d,為特早生種。福鼎大白茶一芽二葉初展期為4月11日,湘茶研2號一芽二葉初展期在4月5日,比對照早6~7 d。
2.3.1 發芽密度
觀察結果表明,湘茶研2號為芽數型。
2.3.2 百芽重
測定結果表明,湘茶研2號一芽二葉長5.8 cm,一芽二葉百芽重25.18 g。
2.3.3 鮮葉產量
1992-1994年,對湘茶研2號產量連續進行測定(表1),結果表明,第四年、第五年生茶樹產量與對照福鼎大白茶相當,第六年比對照高27.64%,三年總體平均比對照高11.16%。對第六年春、夏、秋不同季節鮮葉產量進行測定(表2),結果表明,湘茶研2號春茶比例大于對照福鼎大白茶,為42.9%,是春制優質綠茶的特色品種。
各區試點鮮葉產量見表3、表4。結果表明,在岳陽黃沙街和郴州茶樹良種示范場,湘茶研2號的產量均高于對照福鼎大白茶,幅度為10%~60%。
連續3年測定結果表明(表5):湘茶研2號春季和夏季水浸出物、氨基酸含量與對照福鼎大白茶相當,夏季茶多酚含量略高于對照福鼎大白茶。

表1 湘茶研2號品比試驗區鮮葉產量 (kg/667m2)Table 1 The fresh leaf yield Xiangchayan 2 in comparison area(kg/667m2)

表2 品比區湘茶研2號六年生茶園各季節鮮葉產量 (kg/667m2)Table 2 Fresh leaf yield Xiangchayan 2 six year old tea garden of different seasons of in comparison area(kg/667m2)

表3 岳陽黃沙街、郴州茶試場湘茶研2號鮮葉產量 (kg/667m2)Table 3 The fresh leaf yield Xiangchayan 2 in Huangshajie,Yueyang and Chenzhou Experimental Tea Garden(kg/667m2)

表4 郴州茶樹良種示范場湘茶研2號三至六齡鮮葉產量 (kg/667m2)Table 4 The fresh leaf yield Xiangchayan 2 at 3~6 years of age in Chenzhou Experimental Tea Garden(kg/667m2)

表5 1991-1993年湘茶研2號鮮葉主要化學成分含量 (%)Table 5 The main chemical content of the fresh leaf Xiangchayan 2 in 1991-1993(%)
感官審評結果表明,湘茶研2號一芽二葉紅碎茶和烘青綠茶均優于福鼎大白茶。湘茶研2號制紅碎茶顆粒緊結尚重實,香氣鮮尚濃(表6),湯色紅亮,滋味鮮尚濃;制烘青綠茶白毫滿披,香氣高長,湯色黃綠明亮,滋味鮮醇(表7)。
2.6.1 抗寒性
1991年12月29日出現-11.7℃低溫和0℃以下持續冰凍7天,湘茶研2號能安全越冬。1992年1月14日,三個區試點抗寒性調查結果表明(表8),湘茶研2號抗寒性較強,能耐-10℃低溫,一般年份沒有凍害,但比對照福鼎大白茶抗寒性稍弱。
2.6.2 抗旱性

表6 湘茶研2號紅碎茶感官審評結果Table 6 The taste result of Broken Black Tea Xiangchayan 2

表7 湘茶研2號烘青綠茶感官審評結果Table 7 The taste result of Green tea Xiangchayan 2
1992年8月中下旬高溫后調查結果表明(表9),湘茶研2號和對照福鼎大白茶抗旱性均較強。

表8 湘茶研2號抗凍調查結果Table 8 Investigation results Xiangchayan 2anti freeze

表9 湘茶研2號抗高溫干旱調查結果Table 9 Investigation results Xiangchayan 2 anti high temperature and drought
湘茶研2號植株屬小喬木型,中葉類,早生種,樹姿半開張。葉片稍上斜著生,呈長橢圓形,葉色綠。葉面微隆起,葉尖漸尖,葉緣平,葉齒深度中,葉齒銳度中。芽葉黃綠,茸毛多。
早生。在湖南省茶葉研究所試驗茶場(長沙縣高橋鎮)春茶一芽一葉開采期在3月底(3月27日左右),比福鼎大白茶早3~4 d。
內含物豐富。春茶一芽二葉氨基酸3.29%、茶多酚21.6%、水浸出物36.9%。
適制性。紅綠茶兼制。制紅碎茶顆粒緊結尚重實,香氣鮮尚濃,湯色紅亮,滋味鮮尚濃;制烘青綠茶白毫滿披,香氣高長,湯色黃綠明亮,滋味鮮醇。
產量高。4~6年生茶園平均每667m2產鮮葉925.4 kg,比福鼎大白茶高11.6%;春茶產量比對照福鼎大白茶高79.5%,且春茶比例大,占全年產量的42.9%,是優質綠茶的特色品種。
抗逆性。抗寒性、抗旱性均較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