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霞
隨著國民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健康理念不斷深入人心,隨之而來的是市民對公共體育場館需求的增長。“十二五”期間,揚州市全面開展了體育公園建設,對群眾身邊的體育設施進行了提質加密, 加強科學規劃。去年8月20日,《揚州:休閑公園為百姓量身定制》在央視《新聞聯播》播出,點贊揚州公園體系建設,肯定了其取得的斐然成績。去體育公園運動健身,已然成為當下揚州市民運動健身的新潮流和新習慣。我們可以預見,體育公園的建設、運營與管理將成為揚州市政府和群眾持續關注的熱點 。
體育公園是體現城市社會經濟、文化、科技、教育、生態、衛生等標志性、功能性,以體育為特色,服務全民健身為目的,集體育運動、康體養生、娛樂休閑、觀光旅游、生態保護于一體的多功能復合型活動場所[2]。
SWOT分析法是一種戰略分析方法,是對研究對象外部環境和內部條件進行分析,從而尋找二者最佳可行戰略組合的一種分析工具。S代表優勢,W代表劣勢,0代表機遇,T代表威脅 。它的優點在于考慮問題全面,是一種系統思維,條理清楚,便于檢驗。
2.1.1 人文資源優勢
揚州市從古至今都是著名的旅游休閑城市,古代就有“腰纏十萬貫,騎鶴下揚州”和 “綠楊城郭是揚州”的美麗詩句。如今的揚州擁有“中國人居環境獎城市”“聯合國人居獎”、“國家環境保護模范城市”、“國家森林城市”等諸多榮譽,“宜居、綠色、養生”是揚州這座城市的特色和標簽。政府著力打造健康中國“揚州樣本”,這對于促進全民健身、發展體育公園來說提供了良好的城市氛圍,也有著為揚州市體育公園的發展奠定了人文資源優勢。
2.1.2 政府支持優勢
2015年9月出臺的《揚州市公園體系規劃建設準則》相關內容。以大力推進多層次的公園體系建設。公園建設需要全社會的支持與配合,要強化公園用地落實,鞏固永久性綠地制度,完善公眾監督,合理安排建設時序。
2017年1月出臺的《揚州市體育產業發展“十三五”規劃》相關內容。其中提到“體育場地設施供給明顯增加,人均體育場地面積超過1.8平方米”、“適當增加體育設施用地和配套設施配建比例”、“重點建設一批便民利民的健身場地設施,形成城市15分鐘健身圈”。
揚州市委、市政府歷來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工作。在公園體系建設中,市委、市政府提出要做到“三個舍得”,即舍得把最好的地方拿出來建社區公園,舍得投入資金配設施,舍得投入心思去栽好樹。
2.1.3 位置分布合理,交通便利
揚州市大型體育公園總數較多,預計到2018年,全市各類開放式休閑體育公園總量達到120個。各個體育公園位置便捷,將過去用來建設CBD(中央商務區)的黃金區域,用來打造綠色開放、運動休閑的CAD(中央活動區)和CEAD(中央生態和活動中心),使公園切實成為每個市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1]。
2.2.1 人性化程度不高
(1)揚州市體育公園在開放時間上相比較其他城市情況較好,運動項目、體育場地和健身設施在晚上都是對外開放的,最大限度地滿足了市民的需求。但在惡劣天氣下室外無法進行體育活動時,揚州目前沒有公園針對這一情況提出自己的措施。(2)完備的體育公園就像一個社區系統,揚州市的體育公園總體建設已經有一定的數量和規模,配套設施相對完善,但是在相對偏僻的郊區體育公園,可能只是在公園里開設了一些體育項目而己,并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體育公園”。
2.2.2 經營方式保守
揚州市體育公園目前是以政府全額撥款的自主經營方式為主,多種經營方式并存的局面。體育公園管理單位經營方式比較保守,經營目標不夠明確,一般只是被動接受上級安排或活動主辦方上門洽談,缺乏主觀能動性,體育公園經營方式的保守也將阻礙未來的進一步發展。
2.2.3 復合型人才的缺乏
調查顯示,揚州市體育公園工作人員年齡層次以31-40歲居多,學歷以本科和大專學歷居多,說明揚州市體育公園的工作人員隊伍建設年輕、學歷較高。體育公園是面向不同人群的公共場所,對工作人員有著較高的要求。但工作中經常出現這樣的情況,體育專業的缺乏經營管理理念,經濟管理專業的對體育健身市場不了解。這就要求體育公園的工作人員不能只具備某個專業知識,而是兼顧市場營銷、體育、管理、經濟相關知識的復合型人才。
2.2.4 室內場館利用率不高
通過調查發現,揚州市體育公園存在室內場館利用效率不高的情況,該問題在天氣不佳的情況下更加凸顯。筆者在今年七月上旬陰沉多雨的梅雨季節,連續幾天實地考察李寧體育園時看到,因為下雨公園室外活動區域人較少,但是公園室內場館因為要收費人也不多。筆者認為,經營者應該轉換經營思維,降低在特殊天氣情況下室內場館的收費標準,轉移一部分市民進館活動。
2.3.1 全民健身意識普遍增強
體育公園在市民價值觀念的改變和全民健身的熱潮的推動下,快速穩定發展。群眾健身的思想價值觀念也逐漸轉變為真正意識到強身健體的重要性。近年來,揚州市積極開展具有重大影響的體育賽事,江蘇省第十九屆運動會將于2018年下半年在揚州舉辦,將會更大程度地激發揚州市民全民健身的熱情,促進群眾體育的蓬勃發展。
2.3.2 經濟及體育產業的發展
揚州市近幾年全市經濟呈現高開穩走、穩中有進的發展態勢,主要經濟指標保持平穩較快增長,就業、收入穩步增長。我市體育產業雖然起步較晚,但發展速度很快。20世紀90年代后,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我市體育產業化發展的方向日益明確,產業發展速度加快,尤其是2008以來,我市體育產業進入了快速增長期。2008年至2013年,市體育產業總產值的平均增長速度約為36.7%,遠遠高出同期全市GDP的增速。
2.3.3 體育旅游市場的開發
近年來體育旅游不斷升溫。揚州市具有豐富的旅游資源,可以跟體育公園做很好的結合。宋夾城體育休閑公園就做出較好的表率,該公園位于瘦西湖風景區核心地帶,在原城門、角樓、軍營等傳統建筑基礎之上,以保留原生態風貌為特色,建成了一個既融合瘦西湖風光又有濕地風韻,既有揚州歷史又有時代氣息的公園,現為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建成后兩年迎客超300萬人次,成海內外游客來揚必游之地,也成了揚州體育公園對外宣傳的靚麗名片。
2.3.4 揚州鑒真國際半程馬拉松效應
揚州鑒真國際半程馬拉松從2006年舉辦以來,連續幾年經央視5套全程航拍直播、江蘇國際頻道向境外50多個國家和地區同步直播。從首屆賽事只有5個國家929人參加,到2012年共有來自42個國家和地區的35000人參賽,再到2017年本屆預報名期限內報名人數遠遠超過預定名額,最終只能采取抽簽形式確定參賽名單。該賽事以其較高的競賽水平、廣泛的群眾參與和豐富的配套活動,在2012年至2014年連續三次被國際田聯評為金標賽事(截止2017年,全國只有6站國際田聯認可的金標賽事),成為中國最具影響力的馬拉松賽事之一。
2.4.1 投資渠道單一
揚州市體育公園的公益性,決定了從前期建設到后期發展運行都離不開政府大量資金的支持,必須有充足的資金來維護和改進各種體育場地設施。但由于這種投資渠道的單一性,存在政府資金投入有限、而大眾體育需求增長快速的局面,體育公園的經濟壓力仍然得不到有效的解決,妨礙了體育公園更好地發展。
2.4.2 宣傳推廣力度不夠
通過前面揚州市民對目前體育公園的信息宣傳評價來看,傳統媒體宣傳好于網絡宣傳;在網絡宣傳方面,李寧體育園稍好于宋夾城體育休閑公園。前者有自己的官方網站,及時更新各類信息;而宋夾城體育休閑公園只能從百度百科、大眾點評網等第三方平臺看到一些信息,但不夠全面,給部分健身市民造成了信息查閱不便。

表1 揚州市體育公園SWOT矩陣排列圖
體育公園是服務于全民健身的公益性體育健身場所,是為促進城市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完善城市的公共服務功能運行目標的。首先,營造具有當地區域特色的體育文化,彰顯揚州特色;其次,場館屬公共設施,公益性是其首要特性,應當定期地開展各類公益活動回報社會,實現社會效益;最后,加快郊區體育公園發展,完善配套設施,實現各區域平衡協調發展。
首先,政府加大調控力度。揚州市政府為體育公園在政策、資金、制度方面,提供了大量的支持,已經走在全省乃至全國前列。但政府仍應加大調控力度,調整產業結構,對體育公園經營實施宏觀指導,努力轉變場館的經營方式,加快發展步伐。其次,體育公園在運營中,管理者應樹立商業化管理意識和強化營銷觀念,對揚州的經濟水平、文化背景、消費習慣等指標進行研究分析,制定詳盡的營銷策略,開發多個經營項目,施以一定的宣傳力度,制定合理價格,吸引消費者走進場館。再者,合理定位,強化面向客戶的服務理念。公園的管理者和工作人員,應強化對消費者的服務意識,引進先進管理經驗,如會員制,提高客戶管理水平,留住并開發新的客戶群。最后,吸引商業贊助。我市體育公園引入商業暫時仍處于起步階段,很多不完善之處亟待完善。公園經營方應該允許一部分民間資本進入場館投資,有了這部分資本的融入,必然會加快商業化運營的步伐。
人才隊伍的經營和管理是體育公園的發展之本,隊伍的良性發展可以發揮巨大的社會效益。首先,健全人事機制,將員工福利待遇與工作業績掛鉤,調動員工積極性;其次,加強人才隊伍建設,直接從商業場館中聘請成熟的專業化人才做團隊領頭羊;最后,招聘體育院校中管理、經濟專業的畢業生,也可以在現有的員工中選拔人員進行營銷培訓,培養兼顧營銷、體育、管理、經濟相關知識的復合型人才,發揮特長,服務體育公園。
信息化社會,輿論宣傳至關重要。首先是做好對內宣傳,利用各級媒體倡導健康的生活方式,引導市民參與健身;開發體育公園網站、舉辦本市各類文體活動、設立會員管理制度、開通電話預約收費場館功能等,讓公園在揚州市民中先獲得較高的認可度,積極主動參與到健身活動中來。其次是對外宣傳,利用揚州現有得天獨厚的旅游宣傳資源,樹立蘊含體育運動元素的城市形象,吸引周邊省市乃至全國更多體育旅游的潛在游客。
目前,造成室內場館利用率過低的原因為服務價格高,收費是否合理,直接影響到市民健身的積極性。首先,降低收費項目比例。如果收費性健身場地比例過高,會出現免費區域人滿為患、收費區域門可羅雀的局面。其次,經營者要了解地方性體育市場,制定合理的消費價格,提高現有體育場地的開放率與利用率;再者,轉換經營思維,降低在特殊天氣情況下室內場館的收費標準,轉移一部分市民進館活動;最后,提高收費場地工作人員的服務水平,要讓市民覺得消費體驗良好,服務物有所值,從而更愿意付費健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