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俊宇,孫 飛
(海南山金礦業有限公司,海南 海口 570100)
礦區地層僅出露下志留統陀烈組中段、下段,而白堊系主要分布在礦區東南角。
陀烈組主要分布于礦區中部及西南部,呈北東——南西向展布,北西側與尖峰巖體呈侵入接觸,南東側覆于鹿母灣組之下,二者呈斷層接觸。陀烈組下段主要為絹云母石英千枚巖、絹云母粉砂巖,厚度大于560m。陀烈組中段主要為含碳千枚巖,厚度849m。如表1所示。
白堊系分布于礦區東南角,由鹿母灣組及報萬組組成。下白堊統鹿母灣組主要為礫質砂巖、含礫砂巖夾紫灰色厚層狀含礫富晶屑凝灰巖及紫紅色凝灰巖,與陀烈組呈斷層接觸,上部整合于上白堊統報萬組之下。報萬組主要為礫質砂巖,含礫砂巖。巖石化學成份見表2。
抱倫金礦處于東西向尖峰—吊羅深大斷裂之間,樂東盆地邊緣地帶。具有良好的成礦地質條件。
抱倫金礦的基礎地質研究工作伴隨著抱倫金礦的發現就開始了。國內地學界的專家學者對于抱倫金礦的成因類型、成礦時代、成礦物質的來源等問題展開了深入細致的研究,目前尚未有定論。具有以下爭議:
主要有兩種觀點:其一是舒斌等(2004,2006)通過礦石中熱液成因的白云母Ar-Ar定年、礦物學特征以及流體包裹體和黃鐵礦中碳、硫同位素特征認為,成礦熱流體及礦質主要來源于尖峰嶺花崗巖體巖漿,少量來自賦礦層或者更老的地層;其二是謝才富等(2006)通過對尖峰嶺花崗巖體巖石地球化學和年代學的研究認為,尖峰嶺花崗巖體主要為成礦提供熱動力,而不是提供熱流體和礦質。
其一,礦石中伊利石的K-Ar法同位素年齡為216.04Ma和205.26Ma,礦石中水白云母的K-Ar法同位素年齡為221.2Ma,因此認為,抱倫金礦及外圍金礦的成礦時代為205.26~221.2Ma。
其二,海南尖峰嶺花崗巖體中的熱液鋯石年齡為112.8Ma,代表了熱液活動的時間,證明該地區在112.8Ma左右存在一次強烈的熱液活動,與該區南部出露的燕山晚期巖漿巖年齡一致。這些都說明在早白堊世,該區不但發育大規模的巖漿活動,而且可能還有該時期的巖體隱伏在該區之下,該期巖漿活動不僅為同時期的熱液活動提供了熱源,而且可能是金礦成礦流體的來源。
其一為中低溫變質熱液礦床,其二為造山型金礦。
基礎地質問題的爭議,對成礦規律的研究既是啟發也是制約。抱著使用其實驗數據保留其理論觀點的態度,結合在地質探礦和生產探礦中收集的資料,對抱倫金礦成礦規律進行了探索,并在實踐中進行了檢驗。
(1)礦體分布具有斜列規律。礦脈普遍受到后期斷層的影響,正斷層、逆斷層的錯距一般不超過1米,以右斜列為主,左斜列為輔。在實施沿脈追索時,斷層內拖曳的礦脈方向就是判定左右斜列的依據。遇到平推斷層時,追索方向不變。

表1 志留系陀烈組巖石化學全分析樣結果表

表2 白堊系抱萬組巖石化學全分析樣結果表
(2)礦體嚴格受剪切帶控制。
(3)圍巖的走向與礦脈走向存在夾角。夾角小于3°時,礦脈發育較好;當夾角大于10°時,礦脈發育普遍較差。
(4)礦體存在尖滅再現、分枝復合現象。
(5)礦體傾向延深大于走向延長,長/深<0.6。
(6)蝕變型礦體發育在脈型礦體尖滅再現的部位和靠近尖峰巖體的部位。
(7)1號脈帶各個礦體在平面上具有等距分布的特征。
(8)礦體在深部依然有產出、具南東側伏的特點。
①Co/Ni>1,說明成礦物質可能與深部巖漿作用有關;②韌性剪切帶成礦理論;③運用礦床地球化學方法,通過研究元素的分布特征和原生暈分帶特征的研究,了解成礦體(暈)的特征及其在空問上的疊加結構,分析礦體的延伸趨勢;研究表明根據金元素異常分布及與前緣元素砷、銻、銀和汞濃集中心出現的位置判斷,深部存在新礦體可能性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