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之虎
(上海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集團第十市政設計院有限公司,甘肅 蘭州 730030)
在道路設計工作中,新舊道路路基如何搭接將影響道路縱斷面的設計,對原有道路的利用率有著重要的影響。新舊路基搭接處理又受原有道路橫斷面及搭接處理方式的影響。
舊路一般是由于路面結構破壞、路基強度不夠、現有道路寬度不能夠滿足現狀交通量的需求而需要進行拓寬改造。本文以某條道路的拓寬改造作為案例進行新舊路基搭接處理。該路為一國道,路堤形式,道路兩旁主要為農田和部分綠地,道路中心線主要擬合現狀道路中心線。
(1)現狀道路路面結構
現狀道路路面結構主要有三層構成:面層、基層及墊層。面層為瀝青混凝土面層,面層厚度為10~20 cm;基層為混凝土,層厚為10~30 cm;墊層為三七灰土,層厚為30~75 cm?,F狀道路路面結構厚度為50~125 cm。經現場踏勘,現狀道路路面狀況良好。
(2)橫斷面布置形式
現狀道路為公路路堤形式,道路總寬為14 m,其中車行道寬度為12 m,兩側各有1 m的土路肩。道路東側邊坡坡度為1:9.13,道路西側邊坡坡度為1:1.5。具體的路基橫斷面布置形式見圖1。

圖1 原有道路橫斷面圖(單位:m)
新建道路橫斷面與已建段道路橫斷面布置形式一致,紅線寬度共30 m,兩側邊坡坡度各為1∶1.5,橫斷面具體的布置形式如下:
3.5 m(綠化帶)+1.0 m(土路肩)+21 m(車行道)+1.0 m(土路肩)+3.5 m(綠化帶)=30 m,見圖2。

圖2 改擴建道路橫斷面圖(單位:m)
路基搭接主要采用挖臺階的方式進行處理,規范中規定臺階寬度不小于1 m,對于臺階高度沒有給予明確的規定?,F狀道路西側路面高出坡腳線2 m,而道路東側路面高出坡腳線0.61 m,道路東西兩側應采用不同的路基搭接處理方式。
(1)道路西側路基搭接處理方式
改擴建道路新建部分道路面層共69 cm,其中面層14 cm(上面層5 cm+下面層8 cm+封層1 cm),基層40 cm,墊層15 cm。原有道路現狀路面狀況良好,可以對現狀道路路面進行利用。原有道路面層厚度為10~20 cm,路面設計線低于現狀地面線8 cm,為保證最大程度地利用舊路面,不破壞舊路面的基層和墊層,本次銑刨舊路面的最大厚度不超過20 cm。具體舊路面的具體銑刨厚度為8 cm(路面設計線低于現狀地面線高度)+5 cm(新建道路上面層)=13 cm,小于20 cm,滿足設計要求。
舊路基邊坡坡腳線距離土路肩的橫向垂直距離為3.1 m,路基邊坡坡腳距離改擴建道路路槽底部距離為1.23 m,據此確定臺階寬度為3.1/3=1.03 m,臺階高度為1.23/3=0.41 m。在每個臺階上鋪設土工格柵,土工格柵鋪至新改擴建道路邊坡線為止。
路基上部為路面結構,以土路肩與車行道的交界面作為新舊路面開挖臺階的起始處,從舊路槽底部共挖3個臺階,其中第一個臺階寬度為0.5 m,臺階高度為0.15 m;第二個臺階寬度為0.5 m,臺階高度為0.4 m;第三個臺階寬度為0.5 m,臺階高度為0.09 m。在第三個臺階上鋪設玻纖格柵,玻纖格柵鋪至新改擴建道路路槽邊線為止。
道路西側具體的新舊路基搭接處理方式見圖3。

圖3 道路西側新舊路基搭接圖
(2)道路東側路基搭接處理方式
道路東側原道路邊坡坡度較緩,坡度為1:9.13,道路路槽處于舊路邊坡范圍內,開挖道路邊坡在上面直接鋪筑新建道路路面即可。因此道路東側只存在新舊路面搭接的問題,而不存在新舊路基搭接。新舊路面搭接處理方式同道路西側搭接處理方式。
道路東側具體的新舊路基搭接處理方式見圖4。

圖4 道路東側新舊路基搭接圖
(1)在新舊路基搭接處,新路基需要進行填方碾壓,尤其在新舊路基搭接范圍內壓實度要高于其他部分的壓實度。
(2)由于縱斷面不能夠全部保證高于路面設計線8 cm的要求,因此在路基搭接過程中對于銑刨舊路面造成舊路面不平整時,應該用新建道路的基層進行找平處理。
通過對上述道路路基搭接方式的處理設計總結,可以看出舊路原有橫斷面形式及改擴建道路路面結構對新舊路基搭接方式有著重要的影響。但是目前新舊路基搭接處仍然會出現裂縫、變形等問題,因此在以后的設計中這些問題還有待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