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培毅
進入11月份,就連平日里嚷嚷著要減肥的小姑娘,也開始不那么拒絕吃肉了。中國人自古就有在秋冬季節給身體進補的習慣。古時候夏季炎熱,也沒有空調,很多人經歷過苦夏之后,身體就會比較虛弱,所以到了秋冬季節,就需要補虛。
有些人進補之后,的確會變得更有精神,不愛生病。但也有人并不考慮自己的體質如何,看到別人進補,覺得不能委屈自己,就趕忙跟風,吃很多所謂的大補食物或者藥物。結果,身體反而會出現嚴重的“上火”癥狀,補出問題。
都說人參是好東西,但究竟好不好,要看是不是對癥。身體虛弱的人,吃人參可以補氣扶正、固本培元,但是如果身體沒有氣虛的癥狀,服用人參就會適得其反,出現失眠、上火、流鼻血的癥狀。所以,秋冬進補只適合于體弱多病、免疫力低下、身體真正虛弱的人。秋冬季節,人體的陽氣收藏在體內,氣血也都趨向于里,脾胃消化功能比夏季來說更加旺盛。所以,體虛之人在秋冬季進補,更容易吸收食物的精華,更利于滋補身體,提高免疫力。那些身體健康的人,像平常一樣正常飲食就可以了。祖國醫學有個原則叫做“虛則補之,實則瀉之。”因此,身體不虛萬不可盲目進補。
什么樣的表現,說明身體比較虛呢?有些人到了秋冬季節特別怕冷,身體陽氣不足,氣血虛弱,穿上再厚的衣服,也不敢出門,在家里更是連短時間開窗換氣都覺得冷。這些,就是身體比較虛的表現。
體虛還有氣虛、血虛、陰虛、陽虛之分。體虛的人要針對自身的體質來進補,切忌看見別人吃什么,自己也去吃。盲目亂補容易補出毛病。除了身體體質的不同,我們在秋冬進補的時候還要考慮到地域的區別。南方多數時間十分炎熱,但冬季卻濕氣重,溫度低,而且也沒有集中供暖,室內溫度相對較低,所以南方人冬季進補可以吃些辛辣的食物。但北方冬季室內溫度反而比較高,而且整體空氣較為干燥,所以就要避免辛辣食物。很多人覺得廣東人煲的老火靚湯特別滋補,但實際上這種濃湯并不適合北方人的體質。
體虛的人在秋冬季節,應該怎么補呢?進補分為溫補、清補、平補、峻補和緩補。一般來說,溫補適合體質虛寒的人;而清補適合體虛內熱的人;平補比較適合體質虛弱者;峻補適合極度虛弱的危重患者;大病初愈之后進入調理期的人,適合用平緩的食物或者藥物緩緩調補,稱為緩補。所以要想進補,首先要搞清楚自己的身體是屬于哪一類虛弱,然后選擇適合自己的食補方案。
冬天是補腎養腎的最好時節,腎陽虛的人要重點補陽,腎陰虛的人要重點補陰,而腎氣虛的人則要補腎氣。腎陽虛的人會覺得特別疲勞,冬天比較怕冷,容易生病,而且總想躺著。腎陰虛的人,常常會覺得頭暈、失眠、健忘、耳鳴耳聾。腎氣虛常常見于老年人或者是工作壓力特別大,疲勞感比較嚴重的人。一些慢性病例如糖尿病、結核病,也會消耗腎氣。
這道菜可以改善腎陽虛的癥狀,能夠溫中養氣,健脾養胃。
食材:童子雞、啤酒、姜、大蒜、花椒、干辣椒、料酒、食用油、生抽、老抽。
制作方法:
將雞凈膛洗凈、切塊,用涼水泡1個小時;
鍋里放上涼水,把泡好的雞塊放進去,焯燙去凈肉里的血水,等到雞肉發白便可撈出,
將大蒜、生姜切片,干辣椒捏碎,加上花椒一起混合待用;
熱鍋涼油,放入姜、蒜、干辣椒、花椒,小火炒出香味兒;
再開大火,倒入雞塊,翻炒兩分鐘,加入料酒、生抽、老抽和啤酒,翻炒均勻;
加入熱水,沒過食材,燜煮40分鐘左右,等到雞肉酥爛開大火收汁即可。
《五雜俎》里面記載:“海參,遼東海濱有之。其性溫補,足敵人參,故曰海參。”參既能夠改善腎陰虛,又能夠改善腎陽虛,屬于能夠陰陽雙補的滋補佳品。挑選海參,以產地越靠北,海水越寒冷之地出產的,營養價值越高。
食材:即食海參、姜絲、鹽、白胡椒、粳米、香油。
制作方法:
大米洗凈,加水煮粥。煮粥的比例為米:水約為1∶10。這樣熬出的粥米粒散開,比較黏稠,容易消化;
即食海參切碎備用,新鮮的姜絲要切得越細越好;
米粥熬好后加入切碎的海參、姜絲,適量的鹽,再煮5分鐘;
出鍋的時候撒上白胡椒粉,滴上兩滴香油,就可以食用了。
泥鰍又被稱為“水中的人參”,自古以來就用來治療腎氣不足,《本草綱目》記載,它“暖中益氣,調理氣虛”。
食材:泥鰍、豆腐、食用油、姜片、胡椒粉、食鹽。
制作方法:
泥鰍開膛洗凈后放入盆中,用開水燙一下,晾涼后撒入一層干淀粉揉搓,把淀粉沖洗干凈。此法能夠去掉泥鰍身上的黏液,令泥鰍沒有土腥味。
熱鍋涼油,將泥鰍煎到兩面金黃色,撈出放在盤中備用;
豆腐煎至兩面金黃,撈出備用;
把鍋中剩余的油倒出,另倒入兩碗水煮開,加入泥鰍、煎好的豆腐、姜片和適量的鹽,煮到泥鰍湯呈奶白色,加入白胡椒粉,盛出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