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英 張尚智 劉鳳霞
摘要:天麻素是中藥天麻的質量標志性成分。本文從生長環境和產地、栽培品種、生長發育階段、商品規格等級和加工方法等因素方面,綜述天麻中天麻素含量差異相關研究,認為上述因素對天麻中天麻素的含量有一定影響,但目前研究系統性欠缺,尚不能全面揭示其規律性,尤其是各因素對天麻素含量的影響機理亟待闡明。
關鍵詞:天麻;天麻素;含量差異;綜述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8.09.034
中圖分類號:R28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04(2018)09-0138-03
Abstract: Gastrodin is a signature component of Gastrodiae Rhizoma. This article reviewed the research on the content differences of gastrodin in different kinds of Gastrodiae Rhizoma from factors such as growth environment and producing areas, cultivated varieties, growth and development stages, commodity specification grades and processing methods, and believed that the above factors had a certain influence on the gastrodin content in Gastrodiae Rhizoma. However, the lack of systematic research at present could not fully reveal its regularity, especially the mechanism of the influence of various factors on the gastrodin content, which needs to be clarified.
Keywords: Gastrodiae Rhizoma; gastrodin; content differences; review
天麻為蘭科植物天麻Gastrodia elata Bl.的干燥塊莖,性甘、味平,歸肝經,有息風止痙、平抑肝陽、祛風通絡功效[1]。天麻含天麻苷、天麻苷元、香莢蘭醇、香莢蘭醛、β-甾谷醇等23種化學成分,其中天麻素為其主要活性成分。2015年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規定按干燥品計算,含天麻素(C13H18O7)和對羥基苯甲醇(C7H8O2)的總量不得少于0.25%。本文對近年來天麻素的提取與含量測定方法進行梳理,并對生長環境和產地、栽培品種和生長發育階段、商品規格等級及加工方法等因素影響下,天麻中天麻素含量的變化研究做一綜述,為相關研究提供參考。
1 提取與含量測定方法研究
天麻素等成分的提取方法一般包括干燥(80 ℃減壓),粉碎,過篩(40~100目),50%~70%乙醇、40%~99%甲醇或去離子水,常溫或加熱(70~80 ℃)回流提?。?~3 h)或25 ℃超聲(80~180 W、40 kHz)提取(20~60 min,料液比1∶20~1∶50)等過程。
含量測定方法主要有高效液相色譜法[2-4]、反相高效液相色譜法[5-6]等。此外,還有超高效液相色譜法[7]、超高效液相色譜-三重四級桿串聯質譜法[8]、近紅外光譜法、高效毛細管電泳法[9]、薄層色譜法[10]、紫外分光光度法[11]、薄層層析-紫外分光光度法[12]、高效液相色譜-電噴霧飛行時間質譜法[13]、三維熒光二階校正法[14]等,其溶出率、準確性等不盡一致,各有優劣。
2 天麻中天麻素含量差異研究
2.1 生長環境
天麻生長的土壤性質、菌材、土壤有機質、微生物、pH值、海拔等環境因子對藥材中天麻素的含量都有一定影響。張潔等[15]研究表明,山地石渣土等疏松的土質有利于天麻有效成分含量的增加,速效菌材和長效菌材結合使用,有利于天麻素含量增加。鄭亞玉等[16]研究表明,生長地土壤細菌/真菌的構成狀況、有機質含量和pH值可能是影響天麻品質的重要生態因子。李振斌[17]研究表明,天麻素和天麻多糖的含量隨天麻生長海拔的增加呈上升趨勢。
2.2 產地
天麻分布在全國13個省,主產于四川、貴州、云南、陜西等地[18]。天麻品質受產地影響顯著,但其結果卻并不一致。雖不同產地天麻中天麻素的含量有較大差異,但未能顯示出一定規律性。總體而言,云南、四川、陜西、安徽等省區產天麻中天麻素含量較高[8,19-29]。
2.3 品種
周鉉[30]根據塊莖的形狀、含水量,將天麻劃分為6個變型,即毛天麻、綠天麻、烏天麻、松天麻、紅天麻和黃天麻。野生天麻以紅天麻、烏天麻和綠天麻為主,而紅天麻和烏天麻為主要栽培種[18]。Chen S等[31]認為,不同變型的天麻分布與海拔和緯度有關,烏天麻主要生長在海拔較高的地區,如云南、貴州等地,而紅天麻主要生長在海拔較低的地區,如安徽、河南、陜西等地。
目前,國內主要針對天麻野生與栽培種,對烏天麻、紅天麻、綠天麻、烏紅天麻、黃天麻及鄂天麻1、2號等不同品種中天麻素的含量進行比較研究,結果顯示,同一地區野生天麻中天麻素的含量普遍高于栽培天麻[32-34],而不同品種間天麻素的含量有差異,但無明顯規律性,其中支持烏天麻中天麻素含量高于紅天麻研究較多[8,28-29,35-36]。
2.4 生長發育階段
天麻不同時期分別為原球莖、營養繁殖莖、米麻、白麻及箭麻[37]。研究表明,冬天麻中天麻素含量低于春天麻(野生天麻)[38],而冬天麻中天麻素和對羥基苯甲醇的總含量高于春天麻[22];未抽薹(休眠)期天麻塊莖中天麻素含量高于抽薹(開花)期[39-40]。張川錢等[41]研究表明,天麻發育階段塊莖內部天麻素含量箭麻期>抽花期>花蕾期>盛花期>果實期>枯萎期。廖政等[40]研究發現,四川烏天麻不同發育階段中,天麻素含量箭麻(商品天麻)>大白麻>小白麻>米麻。
2.5 商品等級
1984年國家醫藥管理局和衛生部頒布的《七十六種藥材商品規格標準》將天麻分為4個等級。研究表明,天麻等級越高則天麻素含量越高[20,25],而天麻素含量與天麻飲片的大小無相關性[25]。
2.6 加工方法
天麻的炮制方法為洗凈、潤透或蒸軟,切薄片,干燥。天麻蒸、煮對藥材內天麻素含量的影響研究結果不盡一致。李慧慧[32]研究發現,蒸法與煮法對天麻素的含量影響不明顯,而向琴等[42]研究認為,蒸制比煮制天麻素含量和浸出物含量高。沈肖晶等[43]研究表明,隔水蒸30 min所制得的天麻飲片中天麻素及天麻苷元含量最高。劉毅等[44]認為,蒸切后70 ℃烘干天麻素含量較高。
研究表明,煮后烘干[45]、微波處理30 s[46]、50 ℃~60 ℃~70 ℃梯度烘干[47]、真空冷凍干燥[20]、真空干燥[48]等方法天麻素含量最高。此外,天麻的炮制加工中經過硫磺熏蒸對天麻素、對羥基苯甲醇等化合物的量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49-50];采用漂白粉漂白、焦亞硫酸鈉處理也可使天麻素含量降低[32]。
5 結語
綜上,目前天麻素提取主要采用加熱回流和超聲提取,含量測定方法較多,以高效液相色譜法為主。生長環境和產地、栽培品種、生長發育階段、商品規格等級和加工方法等因素可使天麻中天麻素含量發生變化,但目前研究系統性欠缺,尚不能全面揭示其規律性,尤其是各因素對天麻素含量的影響機理亟待闡明。
參考文獻:
[1] 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一部[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5:58.
[2] 李云,王志偉,劉大會,等.HPLC法測定鮮天麻中多指標成分的含量[J].山東科學,2017,30(2):7-12.
[3] 肖遠燦,董琦,遲曉峰,等.HPLC同時測定西藏栽培天麻中天麻素和8種核苷及堿基類成分[J].中國中藥雜志,2014,39(19):3798-3802.
[4] 任守利,劉塔斯,林麗美,等.HPLC測定不同商品規格天麻中天麻苷與天麻苷元的含量[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1,17(15):55-58.
[5] 劉紅,陳燕芹,羅樹常,等.反相高效液相色譜法同時測定天麻中天麻素和3種核苷[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4,20(17):81-83.
[6] 閆寶慶,張暉芬,逄楠楠,等.RP-HPLC同時測定天麻中4種成分的含量[J].中國中藥雜志,2009,34(22):2903-2905.
[7] 景嫻,江海,陳琛,等.UPLC法測定略陽天麻中天麻素[J].陜西理工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32(5):74-79.
[8] 康傳志,呂朝耕,楊健.等.基于UPLC-MS/MS的不同主產區天麻藥材質量評價研究[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7,32(5):2010-2015.
[9] 魏勝華,劉勇,伍和芳,等.高效毛細管電泳法測定全天麻膠囊中天麻素的含量[J].光譜實驗室,2011,28(1):361-363.
[10] 王孟,劉聰敏,王昌利.強力定眩片中天麻素含量的測定及薄層鑒別[J].現代中醫藥,2012,32(6):62-64.
[11] 保玉心,覃引.一種快速測定天麻素的方法[J].重慶文理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31(4):65-68.
[12] 金虹,李鳳,段寧.天麻提取物工藝及其功效成分含量的分析[J].中藥材,2009,32(5):799-802.
[13] 李云,王志偉,耿巖玲,等.基于HPLC-ESI-TOF/MS法分析測定烏天麻和紅天麻中化學成分的研究[J].天然產物研究與開發,2016,28(11):1758-1763.
[14] 王曉靜,楊莉,劉德龍,等.三維熒光二階校正法測定天麻中天麻素的含量[J].化學研究與應用,2015,27(11):1645-1649.
[15] 張潔,秦俊哲,張大為.菌材及土壤條件對天麻有效成分的影響[J].食用菌,2009,31(1):63-65.
[16] 鄭亞玉,王文佳,韓潔,等.天麻生長地土壤生態因子與天麻素含量相關性的研究[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0,25(4):527-530.
[17] 李振斌.天麻林下仿野生種植部分關鍵技術的研究[D].成都:成都中醫藥大學,2016.
[18] 所美群.長白山烏桿天麻栽培穩定性研究[D].長春:吉林農業大學, 2011.
[19] 袁勝浩,王東,張香蘭,等.天麻中天麻素含量的影響因子研究[J].植物分類與資源學報,2008,30(1):110-114.
[20] 葛進,張磊,劉大會,等.產地、商品級別和干燥工藝對天麻品質影響研究[J].中藥材,2017,40(3):637-640.
[21] 畢榮璐,趙峰寧,郭文,等.HPLC測定不同產地天麻中天麻素天麻苷元含量[J].云南化工,2017,44(5):35-38.
[22] 肖佳佳,雷有成,林廷文,等.冬天麻與春天麻的有效成分比較及質量評價[J].世界中醫藥,2016,11(5):767-770,776.
[23] 秦偉瀚,師萱,花雷,等.UPLC-MS/MS法檢測不同產地野生天麻中天麻素及對羥基苯甲醇含量[J].安徽農業科學,2016,44(17):143-145.
[24] 李釗,李維聰.中藥天麻中天麻素的含量測定[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6,10(9):286-287.
[25] 劉旭燕,張公信,田孟華,等.不同等級昭通烏天麻與其他產地天麻的天麻素含量測定及比較[J].中國現代中藥,2015,17(1):35-38.
[26] 馮永輝,馬朝英.陜滇兩地天麻中天麻素的含量比較[J].光譜實驗室,2013,30(4):1998-2000.
[27] 肖薇,尹珉,莊志宏,等.不同產地天麻中天麻素含量的測定[J].北京中醫藥,2011,30(12):945-946
[28] 李西林,米健芳,馬曉悅,等.HPLC法對不同產地天麻藥材的質量分析[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0,16(8):96-97.
[29] 喬懷耀,張興國,郭健,等.高效液相色譜法測定不同產地天麻中天麻素含量[J].時珍國醫國藥,2009,20(4):921-922.
[30] 周鉉.天麻生活史[J].云南植物研究,1981,3(2):197-202.
[31] CHEN S, LIU J Q, XIAO H, et al. Simultaneous qualitative assessment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metabolites (phenolics, nucleosides and amino acids) from the roots of fresh gastrodia elata using UPLC-ESI-Triple quadrupole ion MS and ESI-linear ion trap high-resolution MS[J]. PloS One,2016,11(3):e0150647.
[32] 李慧慧.天麻地上部分化學成分研究及天麻藥材質量評價[D].合肥:安徽中醫藥大學,2015.
[33] 劉明海.野生天麻與種植天麻的主要性狀鑒別與質量比較[J].中國藥業,2012,21(6):70-71.
[34] 余蘭,陳華,譚麗麗,等.貴州野生和種植天麻中天麻素的含量比較[J].中國藥房,2010,21(23):2155-2157.
[35] 吳佳新,段院生,李偉.不同天麻品種中天麻素含量的比較分析[J].湖北農業科學,2014,53(18):4416-4417,4421.
[36] 余昌俊,王紹柏,劉雪梅.天麻6個品種重要性狀比較分析[J].生物學通報,2010,45(3):12-14.
[37] 周鉉,楊興華,梁漢星,等.天麻形態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1987:119.
[38] 雷有成,李建蕊,肖佳佳,等.天麻商品等級與天麻素和天麻多糖的相關性研究[J].中草藥,2015,46(3):418-423.
[39] 舒偉,張興國,程方敘,等.紅天麻箭麻發育進程中天麻素和多糖含量的變化規律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2,40(32):15649-15650,15662.
[40] 廖政,程方敘,張興國,等.烏天麻有性繁殖塊莖發育性狀-產量-天麻素相關性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09,37(35):17493-17495.
[41] 張川錢,張興國,程方敘,等.川產天麻不同抽莖開花階段塊莖品質特性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1,39(26):15936-15938.
[42] 向琴,錢繼偉.蒸制對天麻有效成分的影響[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 2014,23(9):15.
[43] 沈肖晶,金傳山,許鳳清,等.高效液相色譜法測定不同加工工藝天麻中天麻素和天麻苷元含量[J].安徽中醫藥大學學報,2014,33(6):70-73.
[44] 劉毅,張麗艷,謝宇,等.天麻最佳炮制工藝的綜合評分法研究[J].時珍國醫國藥,2009,20(2):378-379.
[45] 季曉暉.天麻的采收加工及其指紋圖譜技術研究[D].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06.
[46] 畢榮璐,倪兆武,李德勛,等.不同炮制方法對天麻素及天麻苷元含量的影響[J].云南中醫學院學報,2015,38(1):34-37.
[47] 沈肖晶.天麻產地加工炮制工藝及質量評價研究[D].合肥:安徽中醫藥大學,2015.
[48] 劉彥鐸,王昌利,唐斌,等.不同干燥方法對天麻中天麻素含量的影響[J].現代中醫藥,2013,33(3):108-109.
[49] 尹珉,毛克臣,陳志峰,等.不同炮制方法對天麻中天麻素含量的影響[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10,17(7):49-50.
[50] 靳燦燦,李會軍.硫磺熏蒸對天麻有效成分的影響[J].中成藥,2014, 36(8):1706-1710.
(收稿日期:2017-08-17)
(修回日期:2017-09-07;編輯:向宇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