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 李靜
摘要:在電視生活類節目中,配音師往往擔任著幕后主持人的角色,而且在節目中出聲的時間甚至比主持人還要長。受眾是節目效果評估的核心群體,配音師搭建著受眾與節目之間的聲音橋梁,配音師需站在受眾心理選擇的角度疏通節目渠道,讓節目在受眾心理選擇這一關拿到優先的入場券。
關鍵詞:電視生活類節目 配音 優化
1979年中國首檔生活服務類節目《為您服務》開啟了我國的生活服務類節目的先河,沈力親切的主持風格受到了大家的深厚喜愛。{1}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活質量越來越高,對電視生活類節目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單純的播報式講解的節目形式已經遠不能滿足觀眾的審美品味了。作為節目重要的傳播者之一,配音師承擔著節目中大量聲音信息的傳遞任務,配音師除了掌握有聲語言表達技巧之外,還需掌握有聲橋梁兩端受眾與節目的需求和要求,受眾的需求是節目要求的基礎,配音師應從受眾的心理選擇來優化配音搭建精準穩固的有聲橋梁。
電視生活類節目配音特點
作為電視生活類節目重要的傳播者之一的配音師,在節目傳播效果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傳媒行業流行這樣一句話,那就是“現場不夠后期湊,后期不夠配音湊”,配音師在電視節目中被稱萬能場外主持人,在節目中出聲的時間甚至比主持人還要長。
配音在節目中起到幕后主持的作用。節目中大量的有聲語言需要配音師發聲,配音在節目中出現的位置決定了節目進行的節奏,例如配音出現的順序一般是導視—小片—串場—廣告—小片—串場—結尾。通常配音可以調節節目的氣氛,通過配音師配音的調侃來增加趣味性,尤其在配音的串場部分作用非常明顯,例如在一期美妝節目中,畫面中出現了一個女孩化妝前和化妝后的對比圖,這時出現了配音“哇塞!對比也太明顯了吧!看來真的是沒有丑女人,只有懶女人呀!”如果去掉了配音節目的趣味性就會大打折扣。
配音在節目中影響整個節目的風格和視聽效果。從字面意思來看,生活節目就是服務于老百姓生活的節目,既然是生活,節目需貼近大眾,與老百姓息息相關。在配音中配音師不能矯揉造作,不要太過于字正腔圓,不能太嚴肅和緊張,而是親切自然,貼合畫面,最重要的是接地氣。配音師的聲音應代表整個節目的形象氣質,比如男配音師在聲音上塑造大男孩的陽光形象,陽光大男孩的聲音是屬于老少皆宜型。
在養生節目中,有很多時候是以女性健康為話題的,例如《生活魔法師》“經期不痛月月輕松,徐老師到底帶來什么禮物讓現場驚叫連連?經期問題多多,傳統漢方又是怎樣解決女性經期煩惱?”像這樣的配音詞在配音中是很普遍的,男配音師在配這樣的內容時如果用播音腔和“大叔”一樣粗獷渾厚有氣勢的聲音,真的會嚇跑電視機前收看節目的女性觀眾,給你一種“怪叔叔”的印象,如果是用陽光大男孩的聲音和關心身邊女性好朋友好姐妹的姿態來把握這樣的配音詞,就會產生良好的表達效果。
如何搭建電視生活類節目配音與受眾的心理選擇的橋梁
受眾的心理選擇決定了生活類節目的傳播效果,節目傳播者在信息中,必須找出能進入目標人群心里恰當的信息。從節目傳播者的心理選擇上,節目信息的首次篩選和過濾整合決定了大部分的節目內容。這樣的內容經過欄目組各個傳播者的再一次優化加工,最終形成節目成片展示在觀眾面前。經過重重篩選的信息就是節目的精華所在,也會更加順利地被觀眾接受。
恰當新穎的配音詞。用新穎的題目抓住觀眾的心。在策劃前要給節目起一個比較新穎的標題,要事先揣摩受眾的心理并推敲用什么樣的題目才能在觀眾平靜的心里激起好奇的波瀾,而配音師在處理這些題目時要根據內容加入恰當合理的情緒,讓文字題目更加栩栩如生。同時配音詞中多使用描述性的語言能夠使受眾身臨其境,同步感受節目的趣味性。例如在美食節目中,形容一道美食進入嘴巴的口感,一種是“魚肉非常美味,鮮嫩爽滑”,一種是“已經聞到了魚肉撲面而來的香氣,用筷子夾一塊魚肚子上半酥脆被芡汁包裹的肉,魚肉混合剁椒特有的香辣,在你的牙齒和舌頭尖來回旋轉,味蕾在這一刻又一次得到了巨大的滿足”,顯然第二種對于剛出鍋的魚肉的描寫比第一種要細致得多,而受眾在聽到這樣的配音時不免口水直流,從而產生強烈的美食制作和品嘗的欲望。那么節目的預期目的和效果也就達到了。
明確節目訴求,將廣告處理人情味化。很多節目會植入廣告,而廣告時間往往是觀眾換頻道的時間。配音師在處理節目廣告配音,要平穩但不平淡,配音突兀會讓觀眾感覺不適,就不能準確表達品牌形象,更不能達到產品植入到節目中的效果。{2}節目中的廣告配音需要配合節目的形態植入于無形中。我們看到母嬰節目《悅寶貝》的冠名廣告語,“本欄目由悅享APP獨家冠名播出”,母嬰節目整體風格是輕快活潑溫暖的,所以在廣告的處理上應該和節目整體效果相呼應,情緒積極向上有感染力,將悅享當作關愛寶貝的守護者,才能使產品有說服力,這樣就很容易將人情味帶入產品中,表達了節目,而且觀眾也樂于接受。
情緒畫面融為一體的身臨其境內向傳播。情緒是配音的靈魂,一個積極的配音狀態是良好情緒的基礎。有時為了帶動情緒,還需要配音師在錄音棚的話筒前手舞足蹈。在配音中情緒狀態遠比音色重要得多,一個恰當情緒的處理比單純的秀音色強太多了。在生活服務類節目中,情緒一般要求不用特別夸張的,但是需要根據節目的具體內容加入一些更多元的情緒,例如在旅游節目中,一些海濱城市的介紹需要加入休閑愜意甚至灑脫慵懶的情緒,而在介紹異域風情時就要加入神秘的情緒,只有這些情緒到位才能使配音和畫面融為一體。
內向傳播是最隱蔽最自由的傳播,通過它,個人既可以自我調試避免錯誤,還可以糾正缺點強化傳播效果。{3}內向傳播就是配音師在拿到配音稿件時在配音前對稿件在自己腦海里進行加工和處理。
例如:生活服務類節目《時尚旅游》走進非洲肯尼亞的一期節目。
“來到肯尼亞,想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近距離地看看那些生活在非洲大陸的野生動物,給你推薦個地方——阿不戴爾國家森林公園,傳說這里是‘上帝的家園之一,內有懸崖、深谷、瀑布、平原等多種地形,山上樹木蔥蘢,動物成群……”
這是一篇典型的描述性生活服務類節目配音稿,文字非常優美,那么如何讓配音與畫面配合并且讓觀眾也進入到畫面里感同身受,最關鍵就要做到配音師在配音前先身臨其境的感受文字描繪的意境,告訴自己現在就處于非洲大草原上,這些文字就是所看到的美景,用這樣的方法暗示自己先進行內向傳播,把自己放入畫面中,然后讓觀眾跟隨畫面和聲音進入節目中。所以要想配出精彩的生活服務類節目,明確了傳播的目的就要先身臨其境的進行內向傳播,內向傳播實際上就是作為節目傳播者的配音師自己進行心理反應后,轉化為外化行動的一個過程。
與受眾心靈相融,換位思考。受眾是電視節目的上帝,只有滿足受眾的審美和口味才有收視率,節目才能發展和壯大,那么在生活服務類節目中,配音師在配音前首先要對節目的觀眾進行定位,根據觀眾的年齡性別來進行分析,如果是養生節目的話,一般的收視群體都是中老年人,那么這時候配音師就要站在觀眾的心理去思考,這個年齡層觀眾的特點是什么?他們的接受能力沒有年輕人那么快,反應速度相對遲緩,所以這時候就需要配音師適當將配音節奏和語速放緩,他們不太喜歡太鬧騰的節目,而且不太能接受新的標新立異的事物,這就需要配音師在配音時不要太過夸張,自然親切就好,而且不要用太搞怪的聲音;他們是中國最基層的老百姓,配音師可以將這些受眾想象成自己的父輩甚至父輩的父輩,作為孩子用最親和、最接地氣、最生活的語言給他們講述節目傳達的內容。其他的收視群體也是這樣分析的,觀眾最喜歡什么樣的語言和聲音,配音師從受眾心理去換位思考才能贏得受眾的心。
“盲配”的交流感。配音師在拿到配音稿件時僅僅是簡單的文字。一般情況下,配音師在配音前是看不到畫面的,也就是“盲配”。這就需要配音師有著豐富的節目制作經驗把文字用積極的狀態加工成活靈活現的音頻,這種積極的狀態在初期需要通過一些準備活動來調動,例如練聲、口部操,以及一些肢體的舒展運動,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這個積極的狀態也需要一定的度的把握,不能狀態太過于積極或太過于懈怠,出現配音太平或者破音以及狀態徹底“飛”了。
一檔成功的電視節目是由諸多因素配合打造的,節目配音作為其中重要的一環不容忽視。現如今電視生活類節目在不斷的豐富和變化,節目受眾也在隨著時代的發展交替更新中,配音師應具備敏銳的洞察力和與時俱進的受眾心理觀察能力,緊跟時代步伐,不斷提高業務素質和文化修養,最終通過高質量的配音提升受眾的審美水平。
(作者單位:浙江傳媒學院)
本文責編:吉 慶
注釋:
{1}仲啟明:《對辦好生活服務類節目的思考》,《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2(3)。
{2}何雁南:《試論電視真人秀節目配音的人情味》,《視聽縱橫》,2017(6)。
{3}林之達:《傳播心理學新探》,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9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