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紅琳
摘 要:中國在市場化進程中, 社會就業問題已成為政府所面臨的一個嚴峻的社會問題。本文從公共經濟學的視角下試圖對這一問題進行綜合梳理。首先,本文明確了“就業機會” 的公共經濟學內涵,認為“ 就業機會”本質上屬于混合產品, 由此也決定了其應該采取政府與市場結合的提供方式。在此基礎上,文章進而做了社會就業的公共經濟學解釋,并相應地提出了這一問題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公共經濟;混合產品;就業問題
就業是連接人類發展機會和經濟發展增長的重要橋梁。總的來說,中國的勞動年齡人口眾多但資源相對短缺,國民的教育平均水平不高且一般勞動者的就業能力較低,因此就業存在總體性矛盾和結構性矛盾,社會就業問題的解決任務繁重而艱巨。因而,社會就業問題理應成為重點研究的對象。本文試圖從公共經濟學的角度對社會就業問題進行深入的分析,希望能對社會就業問題的解決提供一點新思路和新方法。
1 關于就業機會的產品理論視角的分析
在探討“怎樣解決就業問題”之前, 首先要明白所要探討的就業的性質是什么,即界定研究范疇。在公共經濟學角度下, 就是要明白所要探討的“就業”是什么產品。本文旨在解決社會就業問題,主張要增加社會就業機會, 提供較充分的社會就業資源。其理論依據闡述如下:
1.1 就業屬于混合產品的研究范疇
在公共經濟學領域,根據產品是否具有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將產品分為私人產品、純公共產品、俱樂部產品、共同資源。現代公共產品理論認為, 混合產品具有較強的正外部效用的私人產品性質;或者說是同時具有公共產品性質和私人產品性質的產品,這些產品的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是不完全的[1]。從這分析看,我們把就業機會界定為混合產品的研究范疇。
首先,就業機會是一種具有較大正外部效用的私人產品。個人是否獲得就業機會,最直接的受益方或受損方還是其本人,就業機會良好能使勞動者取得較高的收人,滿足其個人基本生存和發展。從這一層面看,就業具有私人產品性質;另一方面,個人在就業中受益的同時,也會產生較強的正外部效應,即社會就業狀況的良好會使社會資源得到充分利用,并有效實現社會公平。從這一方面來看,良好的就業具有一定的公共性,其受益的是社會中的每個成員。
其次,就業機會具有一定的競爭性和排他性。一方面,就業機會不是無限的,勞動力在獲取就業機會時具有激烈競爭性。現實中的失業問題,實質就是這種有限的就業機會與大量對就業機會的需求的矛盾。另一方面,人們對就業機會也難以獲得等量消費。因為勞動者能力、受教育程度等條件差別,其獲得的就業機會也不會相同。
最后, 把就業界定為混合產品的研究范疇,有利于協調市場與政府在解決就業問題中的合理定位[2]。由于混合產品具有私人產品的性質,私人在初始階段能為此提供較充分的激勵,市場會自發地提供部分就業機會, 即勞動力的需求方為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實現, 對勞動力有一種內在的需求。但當勞動力需求量達到一定程度,則雇主對勞動力的需求不會增加, 從而在提供就業機會中會出現市場失效。這也為政府對勞動力市場進行干預, 促進就業提供了一個理論上的契機。
1.2 混合產品可以采取政府與市場相結合的提供方式
在混合產品的提供上, 由于混合產品具有公共產品與私人產品的雙重性質, 所以,它可以采取政府與市場相結合的提供方式。
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會自發地提供一些社會就業機會。但是,市場提供是有限的,雇主不會無限增加對勞動力的需求,因而出現市場在提供就業機會中的失靈。 如果大量勞動力沒有得到就業就會,則個人無法實現物質和精神等方面的需要, 社會為此也會付出很高的成本,如過高的社會保險、社會不安定因素的增加。
從我國來看, 由于人口眾多且社會物質資源相對有限, 勞動力總量絕對過剩,市場機制的調節作用受到很大的局限。因此,政府需要干預勞動力市場。理論上,混合產品提供的最佳方式是政府與市場相結合, 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主導作用, 政府通過提供在制度上的保障來矯正就業的正外部性,在一定程度上調節市場失靈。
2 社會就業的公共經濟學分析
2.1 就業的市場失靈
公共經濟學理論認為,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 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這一結論假設是有完全競爭、信息充分、理性經濟人等。然而,現實中沒有完全競爭的市場。因而出現市場失靈現象。
從資源優化配置的角度來看,評價市場的作用必須考慮勞動力的供求總量關系。勞動力供大于求,這是市場經濟的常態,市場的調節作用大多也建立此之上的。如果勞動力供大于求所引起的失業能夠被社會所承受,即現有的社會保障機制等安撫失業者,不至于危及社會安定, 則市場的調節作用是有效的;反之, 市場的調節作用將受到局限, 甚至無效[2]。一旦勞動力資源的市場調節作用受到局限甚至失效,換句話說就業的市場失靈,就必須需要政府進行干預。
2.2 政府在促進就業中的基本定位
由上述分析可知, 對于就業這一混合產品單單依靠市場機制去調節是無法進行資源的合理配置,政府必須發揮其重要的調節作用,但這并不意味著政府按照計劃進行調節,因為在市場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 政府大包大攬就業不僅會導致低效率,而且事實上也難以做到。如何把握這個政府干預度,才能有效的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和優化是現實中的難點和重要問題,在實際中應當避免政府與市場的雙向失靈。
3 對策建議
解決社會就業的問題, 關鍵是要協調好市場和政府在解決社會就業問題中的合理定位, 既要充分發揮市場力量也要制定與市場經濟相協調的政府干預機制。具體來講,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3.1 發揮政府導向作用,構建就業保障體系
3.1.1 政府要為失業者提供基本的生存保障
應盡快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建立既能為失業者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又具有一定激勵機制的失業保險體系。一方面,為市場出現結構性失業者和供給過剩的勞動力提供基本的生存保障;另一方面,要深入地研究失業保險支付的科學合理水平、支付期限和相關約束條件,以避免出現某些西方國家中的“福利信賴癥” [2]。
3.1.2 建立有效的政策導向機制
政府應持續地出臺包括稅收扣除、稅收抵免等稅收優惠政策和財政支出政策,降低企業部分雇傭勞動力成本,同時,提高個人自主創業性,形成良好的勞動者自主就業和市場調節就業的氛圍。
3.1.3 完善各項措施,積極促進就業
政府進一步提高對收入分配的調節力度,民眾的收入水平的提高會帶動市場的需求,以促進就業的增加。例如在收入分配上重點提高農民的收入水平,降低農民的稅收負擔率,使其獲得更多的實惠,這既可以增加農民對商品市場的需求,又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許多農民工進城務工,使城鄉的勞動力供求矛盾緊張的狀況[3]。
3.2 建立勞動力市場和公平的制度環境,完善相關的法律和法規
目前我國第三產業提供就業的能力空間很大,且第三產業就業比例也在不斷增加,因此, 應大力發展第三產業, 可為就業者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同時,要完善勞動力市場制度建設,建立公平、公正、自由競爭的勞動力市場,為勞動者營造有利于就業的公平的制度環境[4]。對企業來說,公平的制度環境和完善的勞動力市場有利于其依據利潤最大化原則雇傭勞動力, 而不是考慮其它障礙性因素,這無疑是一種雙贏的選擇。
完善相關的法律和法規,增強政策的可操作性。目前我國法律以及一些地方性法規雖有對勞動者平等就業的條款, 但都過于原則性,導致法律法規產生的效能不高。因而,各級政府及相關部門在明確平等就業的同時,還應制定具可操作性的法規、政策和措施;同時,在提供就業過程中的要積極幫助就業者增強自身的就業維權意識和平等意識,使其學會運用法律手段來保護自己的合法權利。
參考文獻
[1]李中義,胡續楠.公共產品的特征、均衡及其有效供給[J].國有經濟評論,2014,6(02):31-43.
[2]付伯穎.公共經濟學視角下就業問題的思考[J].東北財經大學學報,2006(02):83-85.
[3]茆磊,左益洋.公共經濟學視角下社會就業問題探討[J].現代商貿工業,2010,22(24):190.
[4]王永蓮,楊衛軍.論當前知識失業問題的成因和對策[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3(36):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