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怡純
摘 要:眾所周知,WTO作為解決貿易爭端的一種爭端解決機制,可以說是在全球經濟化的背景下為經濟貿易提供了多種可選擇的爭端解決方式。從政治解決方式的談判磋商,再到法律手段的 專家組,上訴機構,仲裁程序。可以說是比較全面的規定了各種解決爭端的手段。但在實踐中,不難發現,法律手段中的仲裁程序的使用明顯少于專家組和上訴機構。而仲裁作為一種司法手段,在其本身具有的高效性,便捷性的特性上,在國際爭端解決中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在DSU為WTO所設計的仲裁程序中,在實踐中運用量卻遠遠不及專家組和上訴機構。因此本文試圖對WTO框架下的仲裁程序進行研究,對這個問題做出梳理并提出相關意見。
關鍵詞:WTO;國際爭端;仲裁程序
1 引言
WTO爭端解決機制中的仲裁程序是DSU專門為其設計的程序。它既可以作為WTO爭端解決的替代方式,與專家組并不沖突;也可以在執行DSB裁決和建議過程中用仲裁的方式解決所產生的特定問題。傳統的仲裁在意思自治的前提下,具有一裁終局、保密等諸多優點。但是,這樣一種在國際爭端中被頻繁使用的爭端解決方式在WTO體制內卻缺乏實際操作的案例。與提交專家組審理的案件相比較,提交WTO仲裁的案件可以說是少之又少。
2 WTO仲裁程序概述
2.1 WTO仲裁程序的起源和發展
在WTO爭端解決機制中,仲裁作為法律手段的一種,在爭端解決中一直占有一席之地。1948年的《哈瓦那憲章》第93條中 “磋商和仲裁”對仲裁制度進行了預設,即成員國可以根據所達成的協議提交仲裁。但遺憾的是該憲章最終未能生效。于是仲裁程序又經歷了關貿總協定,在GATT時期形成了初步雛形,直到烏拉圭回合,GATT締約方開始建議在GATT爭端解決機制中增設仲裁。而WTO在成為GATT的繼任者后,根據WTO協定的附件2《關于爭端解決的規則與程序的諒解》建立爭端解決機構(DSB)以及一整套爭端解決制度,使仲裁之成為WTO具有特色的機制。
2.2 WTO仲裁程序的法律地位和淵源
2.2.1 WTO仲裁程序的法律地位
仲裁程序在整個WTO爭端解決中處于何種地位,從數量上看,其提交仲裁的案例遠遠是少于提交專家組的案例的。從具體的法律條文來看,WTO對專家組程序的規定和條文的設置也遠遠多于仲裁程序。專家組的制度設計上面也更加完善。因此不難看出,作為爭端解決專家組的代替方式的仲裁程序,在WTO框架下的運用遠沒有專家組和上訴機構運用的頻繁。
2.2.2 WTO仲裁程序的法律淵源
在DSU體制的設計內,仲裁程序由三部分組成:首先是DSU第25條所規定的作為爭端可選方式的仲裁,其與專家組程序共同成為解決爭議的法律方式;其次是DSU規定的在執行階段的兩種仲裁,即第21.3條的確定合理期限的仲裁和第22.6條的確定報復水平的仲裁,用來處理DSB的裁決和建議在執行過程中產生的某些特定爭議;最后是DSU附件中有關訴諸仲裁的特殊規定。
3 WTO仲裁程序的主要內容
3.1 DSU第25條內容分析
第25條是一種選擇程序。條文規定“世界貿易組織范圍內的迅速仲裁作為爭端解決的一項選擇性手段,能夠促進解決某些由當事雙方已明確界定問題的爭端。除本諒解另有規定外,訴諸仲裁應以各當事方就執行的程序達成意見一致的雙邊協議為條件。應在該仲裁過程真正開始之前,向所有成員通報訴諸仲裁的該協議。” 有次我們不難看出,該條款是一種爭端解決的替代手段,它不具有強制性。因其次可以看出,25條所規定的仲裁是自愿仲裁,即必須使雙方一致同意的情況下才能將案件提交到該仲裁程序,并且提交的應當是雙方都明確界定的事情。
DSU25條是對仲裁程序一個概括性的說明,因此不難看出它具有靈活性和便捷性。體現在對于仲裁程序的創設,不拘泥于形式,而是可以由當事方自行創設程序。爭端雙方當事人對仲裁的具體細化事項,例如仲裁庭的組成以及仲裁庭的法律適用問題都有很大自由裁量權,這也是仲裁意思自治的體現方面。在便捷方面,DSU作為WTO的速效仲裁,也具有仲裁一裁終局的特點。
DSU第25條仲裁程序中仲裁庭的組成,仲裁員的組成是按照雙方當事人的仲裁協議而定。而從實踐中看,雙方當事人更傾向于WTO所提供的“專家名單”。而在審理范圍上,25.1條明確的規定了爭端雙方必須明確確定他們想要通過仲裁做出裁決的爭議問題和事項。這樣做是為了防止有超裁和漏裁的現象出現。而在執行上,仲裁程序和專家組程序一樣,通過DSB執行機制,讓WTO成員能夠做出有效履行。
3.2 執行階段的仲裁程序內容
3.2.1 確定合理期限的仲裁
執行難一直是司法實踐中的一大難題,這個問題在國際法體系中也是難題之一。而WTO爭端解決的一大創新就表現在DSB建議或裁決的執行方面,通過執行機制使得各成員方解愁并執行裁決。在執行中,規定了兩類執行仲裁,即確定合理期限和報復水平。可以說這兩類方式在實踐中的操作性更強,更能體現仲裁的特性。但由于這兩個仲裁只存在于執行階段,因此也被稱為“輔助性仲裁”。
確定合理性期限是發生在敗訴方不能立即執行的情況下,DSU第21.3條規定了如立即遵守建議和裁決不可行,有關成員應有一個合理的執行期限。這個所謂的期限有三種確定方式,即經DSB批準的合理期限,或者是協商期限,或者是仲裁期限。上述三種確定合理期限的方式是有先后之分的,只有爭端方未能就合理期限達成一致的時候,仲裁的方式才會引入,由仲裁員做出裁定從而確定合理期限。
在執行階段的仲裁中,仲裁協議不是必要條件,確定合理期限仲裁是強制仲裁,不具有自愿性,只要一方提出仲裁申請就可以啟動仲裁程序。但在實踐中不難看出,影響合理期限的執行有很多方面的原因,例如選擇的執行方式,執行程序的復雜,以及發展中國的利益考量等。
3.2.2 確定報復水平的仲裁
執行階段的另一個仲裁程序是確定報復水平的仲裁。DSU第22條是對“補償和中止減讓”的具體規定。WTO中的報復措施是指生死方可以請求DSB授權中止對敗訴方承擔的減讓的或者其他的義務。中止減讓就是所謂的貿易報復。DSU第22.6條項下關于中止減讓程度的仲裁就是報復水平仲裁。
提前確定報復水平的仲裁首先要滿足兩個條件,一是敗訴方未在合理期限內實施DSB的建議或裁決,二是敗訴方在合理期限滿20日后仍未能提供令人滿意的補償方案。一旦滿足上述條件,勝訴方就可以被授權進行貿易報復。當然,DSU也賦予了敗訴方在勝訴方提請報復候提出異議的權利。
4 WTO仲裁程序所存在的缺陷
在充分肯定WTO仲裁作為一種爭端解決的替代手段,在貿易爭端中扮演中重要的作用的同時,我們也可以提交到WTO 的案件中看到,在選擇爭端解決方式上大家更傾向于選擇專家組而不是仲裁程序。究其原因,首先從整個仲裁程序的設計上來說,不可否認的是DSU對仲裁的規定和設計還是相對來說太簡單了。無論是第25條的仲裁概述或者是執行階段的仲裁,都沒有明確具體的規定。讓仲裁本身的優勢并沒有凸顯。正是因為這樣過于簡單的實際,讓仲裁在實踐中還不足以成為其他解決方法的有效替代。也是由于仲裁規則本身的籠統概述沒有細化的欠缺,以及操作性不強也直接導致實踐中案例的匱乏。因此也給WTO的仲裁實踐本身帶來了不確定性。
5 中國應對WTO仲裁應有的態度
美國訴中國取向電工鋼案件是中國加入WTO以來的第一個作為被訴方的仲裁案件。因此今后我國參與到WTO仲裁程序是必然的趨勢。隨著新一輪的貿易談判的展開,我國更應該順勢而為,抓住機會,爭取參與到WTO爭端解決機制的規則制定中。具體可以從這幾方面入手:首先是通過談判明確和細化各項WTO仲裁的程序及其規則。在之前的多哈回合上,對于DSU規則的修改中國也提出了相應的建議,但就整個仲裁制度來說,我國并沒有提出太多實質性的建議。其次,作為發展中國家,在WTO體系下還是相對處于弱勢地位,因此我國應該積極主張增進發展中國家的待遇,使其更加公平公正。
6 結語
WTO仲裁程序只是爭端解決機制項下的手段之一,其優越性和局限性在實踐中都有所體現。如何使得仲裁在WTO中更好地發揮其自身的作用,是一個值得一直研究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