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公司老總,是企業的核心,無疑深受敬重,但進入2018年,公司董事長、實控人、負責人跑路、失聯卻逐漸增長,既有A股上市公司,又有新三板掛牌公司,還有網貸平臺,甚至私募基金公司老總,已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
業內人士認為,從2017年開始,監管層著力出重手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而隨著各項嚴監管、緊信用、去杠桿的政策措施逐一落地實施,國內市場局部出現了流動性緊縮,資金緊張的情況。到了2018年,部分金融及類金融機構則相繼“爆雷”,原先通過盲目借貸以擴張產能的部分企業,也面臨著資金鏈斷裂的風險,導致部分網貸平臺、私募基金、新三板掛牌公司,甚至A股上市公司的實控人、董事長、負責人紛紛“跑路”,或者躲債,或者逃罪。
P2P平臺“爆雷”,網貸已成“董事長跑路”重災區。
據統計,截至2018年9月4日,全國網貸平臺數量累計達到6,406家,目前依然還在正常運營的平臺有1,593家,顯然問題平臺的數量已經高達4,813家。其中,不乏因期限錯配、違規貸款風險失控、資金鏈斷裂等各種風險導致的網貸平臺“爆雷”的案例。
除了網貸平臺之外,部分私募基金的負責人也加入了“跑路”大軍。據統計,2018年年內,至少有4家私募基金管理人的實際控制人失聯。
新三板掛牌公司,今年依舊熱衷潛逃。據統計,截至2018年9月14日,年內新三板市場新增掛牌公司實控人、董事長和法人代表“跑路”事件12起。
令人驚訝的是通常“不差錢”的部分上市公司,也陷入了債務風險爆發的窘境,也開始出現“跑路者”。
但是所謂法網恢恢、疏層不漏,即使潛逃得了一時,終將難免法律的制裁。
“跑路”不能解決問題,勇敢面對,積極主動尋求解決方案,才是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