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小珍
摘 要:天柱大戲是漢族文化與少數民族文化結合的產物,都是靠老一輩民間藝人來口傳心授,現場表演,現場演唱來傳承。這些民間傳統戲劇的展現和演繹,它是標志著各村寨和諧友誼的象征;是對古人遺留下來的珍貴遺產的緬懷;是活躍鄉鎮農村文化的“活化石”,現在天柱大戲戲師年邁逐漸老去,天柱大戲的傳承后繼乏人,已處于瀕危消亡狀態,必須落實保護措施,加大搶救保護力度。
關鍵詞:天柱大戲;表現形式;特征
1 天柱大戲名稱的淵源由來
“天柱大戲”自明末清初傳入天柱縣境內,成為少數民族特有的文化藝術,沿襲至今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大戲是侗族人民根據前朝古代歷史編唱的一種藝術形式,有別于漢族京劇,唱腔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用本鄉本土方言吟唱,多流行于天柱縣境內的石洞鎮、白市鎮、遠口鎮,渡馬鎮、邦洞、潤松等鄉鎮,具有一定的藝術、人文和歷史研究價值。
明末清初,天柱的文化已受楚漢文化的重要影響,當地侗族吸收外來優秀文化為己用,漢劇從湖南流傳到貴州天柱。該劇種深受侗民喜歡而向漢戲師傅學習,師從湖南洪江戲師李玉鳳。天柱表演大戲的村寨尤以渡馬龍盤村、巖門村、社學鄉長團村教為突出,村民以本地白話演唱漢劇,其特點大方、自然、古樸。
自民國到全國解放,春節期間當地民眾必演大戲來慶祝,充實娛樂生活。“文革”時期因破“四舊”,大戲停止活動,但劇本、服裝、樂器均已保存下來。改革開放后,農民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村寨的中老年人又把本村的大戲劇團恢復起來,繼而把這種特殊的演出技藝一代代傳承給后人。
天柱大戲曾有三種戲名。一是侗戲;因為戲劇團絕大多數的劇團在侗鄉侗寨,故人們以自己民族命名,稱侗戲。二是漢戲;大戲受漢文化影響較重,表演方式、穿戴與道具等都與國粹的京劇相類似,同時道詞吟唱說的是漢語,所以有人則又稱漢戲。三是大戲;因為大戲的戲劇演出場面大,穿戴的是古裝大袍大靠,演唱的是歷史帝王將相大人物,演出時間可達十天半月,甚至一個月,其形式上,規模上大,因此,人們就統稱大戲,至今沿用。
2 “天柱大戲”的表演形式
大戲的表演形式近似京劇,舉手投足都有京劇味道,但其不同的是:一是由于大戲根植在本土,不講普通話,說唱是用本地區的方言漢話,鄉音濃熏;二是表演技藝寬厚古樸,有濃郁的少數民族氣息色彩;三是唱腔各具一格,有十多種調子,與京劇唱腔大有區別;四是動作落落大方,穩重遲緩;五是布景簡單、無幕布、吊擋。大戲演出場所,多以宗祠為基地。舉行慶典儀式、組織文娛活動、民族歌節等只要空曠寬闊,不擇場地搭臺即唱,正如翼王石達開寫的對聯:“不分場地可家可國可天下,尋常之人能文能武能圣賢。”
演員登臺表演,首先布置場景,在臺子中間放一張桌子,兩條凳子即可。若條件不允許,在出場上方寫“出將”、進場上方 寫 “入相”橫聯,臺前面分貼與唱大戲相關的對聯,如:“生旦凈丑登臺重溫歷史都是戲、拓展民族文化神州大地盡文章”或“歷史經典幾多佳傳成戲劇、今人演唱傳統文化得弘揚”等。
演員需要畫臉譜,把表演生、旦、凈、丑的人物在面部明顯的區分出來。據說,“臉譜”在南北朝時,北齊的神武帝高欣其孫子高肅,勇猛善戰,但其貌秀美勝過女子,所以,領兵難以樹立威信,臨陣對敵難以震懾敵方。于是,高肅專門做一副面具兇惡猙獰的假面具戴著,從此,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后來梨園弟子(唱戲之人)就戴面具唱戲表演。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科學文化的興起,臉譜就演變成用色彩直接畫在臉上而取代了面具,面相兇神、好武的畫黑臉譜、插黑旗,如人物張飛。演員服裝是效仿古朝代的戰袍盔甲式,有紅、黃、綠、白、黑五種顏色為主制作的袍靠,并根據歷史人物確定其戰袍顏色及臉譜顏色。然后,穿靠掛袍,武將背插三角旗、戴頭盔、插金雞尾(顯示美,符合歷史人物才可佩戴)便可出場登臺表演了。
唱戲聲腔,以中國傳統五聲調式,即:宮、商、色、徽、羽調吟唱,如:升堂遣將用“一封書”,去趕救兵用“小排子”、氣憤怒罵用“風入松”、受打擊悲傷用“苦句云”、調兵遣將用“黃龍滾”、上陣交鋒用“一江風”等十多種調子。詞句以七言四句為主,也有長篇大段唱詞,喜怒哀樂融于劇情中。道具都是名人名將用的如關羽的“青龍偃月大刀”、劉備的“雙股劍”、樊梨花的“日月雙刀”、張飛的“丈八長矛”、鐵桿銀面槍、方天畫戟、四方梭角銀錘、滾龍棒、金裝锏、竹節鞭等十八種兵器俱全。
大戲演出時間和形式:大戲大多在本地傳統節日里演唱,如春節、民族歌節、六月六曬寶節、冬至節。在春節要大演,大年初一、初二開演,直到十五元宵節才結束。大戲演出不售票,人人都可參與,是當地群眾自娛自樂的一種文藝活動,深受廣大群眾的歡迎和青睞。在大年正月里,大戲團會扛著龍燈(唱戲者叫戲龍,表演武術的叫打龍),敲鑼打鼓、吹銅號、走村串寨拜年、恭賀新春,拜年成為村與村、寨與寨相互建立友誼,使社會和諧文明的橋梁紐帶。有的村寨喜愛看大戲的,就放鞭炮接龍留戲客,不予放行,非要大演三天。若戲演唱得好,每個村寨都要邀請劇團前去表演,一直演出到清明節才得返家。
大戲表演服裝為:紅、白、黃、紫、黑,戲劇套服有:戰袍、文武官衣、兵衣、胡須、羚毛。
兵器道具有:刀、槍、劍、銅錘、斧、棍、陰叉等。
主要樂器類是:大銅鼓、小銅鑼、鈸、快板、篩鑼、二胡、京胡、笛子、嗩吶。
古裝劇本有:《黃袍怪》、《大破天門陣》、《黃鶴樓》、《甘露寺》、《群英會》、《滿江紅》、《打魚》、《高寵挑車》、《三叉口》、《花田錯》、《真假新娘》、《馬超聞訊》、《瀟湘夜雨》、《五虎平南》、《炮打兩狼關》、《奪三關》等百余出。
3 天柱大戲的主要特征及價值
1)大戲演出的語言,用本地白話演唱漢族的京劇,其特點古樸、大方、自然,演出中穿插打擊樂和民族樂器共同伴奏來烘托氣氛,以中國傳統五聲調式呤唱。
2)天柱大戲組團不跨村,以每一個村寨組成大戲班,一般為20多人組成,在本村以自娛自樂為主,
3)演出劇本(腳本)較多,近200余個,劇目多以傳統的民間故事為題材。
4)劇中主角一般為4至8人,角色分生、旦、凈、丑。扮演者古裝戲袍、武生袍,肩插三角旗,均畫臉譜登場。
5)演出不擇場地,以宗祠或寬闊空地搭臺布景演出、,道具不復雜,不換景。
“天柱大戲”的文化價值主要表現寨以下幾個方面:
(1)歷史文化價值:天柱大戲脫胎于漢族劇種,是漢族文化與侗文化交流融合的產物,對研究侗族歷史文化具有重要價值。
(2)民俗學價值:天柱大戲多數是在侗族傳統的民俗節日中演唱,對于研究侗族的節日文化和民間社交習俗都有重要價值。
(3)促進社會和諧的價值:天柱大戲是侗族人民文化生活中的一部分,是人們休閑娛樂的主要方式,在促進社會和諧發展,保持社會穩定中起到積極的作用。
4 結束語
隨著社會的發展,年輕人大多外出務工,戲師們普遍年老,他們的娛樂方式多種多樣,無人愿意學習大戲,由此,當時大戲的表演傳承舉步維艱、墜入低谷。如今,我們國家對民族文化的保護政策不斷出臺完善,我們相關部門應該不斷加大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力度,要通過當地的傳統節日、民族歌節來組織各村寨戲班演出大戲、不定期開辦大戲傳習班等活動擴大傳承隊伍,讓幾百年來沿襲至今的民族瑰寶??“大戲”能夠得到傳承、重現雄風,綻放異彩。
參考文獻
[1]《湘黔桂三省侗戲論壇論文集匯編》 黎平縣文體廣電旅游局編印
[2]《天柱民族博覽》 貴州大學出版社
[3]《天柱年鑒》 天柱縣地方史志辦公室 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