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松洋 孟凡騫
摘 要 探索特警專業訓練模式的優化路徑有著重要的理論意義與現實意義,本文通過對堅定專業教官政治信念、豐富教官專業內涵、理論與實踐有機融合、豐富訓練手段與方法、突出訓練的實戰性等路徑的優化,提出了構建契合新時期反恐處突背景下的特警專業課程教學及訓練模式,對促進公安院校警務實戰訓練改革和發展、維護國家安全穩定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 反恐處突 特警培養 訓練模式 優化路徑
中圖分類號:D631.15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8.07.013
Abstract It is of grea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explore the optimal path for professional training of special police. This article adopts the path of firm political beliefs of professional instructors, rich connotation of professional instructors, integr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enrichment of training methods and methods, and highlighting the practicality of training. The optimization put forward the construction of a special police teaching and training model that fits the background of anti-terrorism in the new era. It has positiv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in promoting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police practical combat training in public security colleges and maintaining national security and stability.
Keywords Anti-Terrorism Agency; special police training; training models; optimization path
1 堅定信念,輸出理念
公安院校的教師隊伍,尤其是特警專業的授課教師,要堅定地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核心指導思想,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公安工作和教育事業的重要講話精神,充分認識到當前反恐處突背景下特警專業人才培養的重要性,認清警務技能訓練模式改革的緊迫性和重要性,堅定培育優秀公安人才的信念,為課程的改革與建設打下牢固的思想基礎,為特警專業學員樹立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理念。
2 提升教官隊伍的專業內涵
教官培訓是課程建設的首要環節。要加大特警專業教官隊伍的培訓力度,做好教官隊伍的梯隊建設,有針對性地進行人才引進,進一步優化教官隊伍的年齡結構和學歷、職稱層次,使其更趨于教育資源配置合理化。要根據專業教材和教學與訓練大綱制定相應的教改訓改內容,組織教官參與到教訓研活動中,定期對教官進行考評測試,提高任課教官的整體素質,不斷完善其專業內涵,使其能夠完成和勝任特警專業的教學訓練工作。
(1)培訓計劃。特警專業教官始終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牢記自己的“黨員、警察、教師”的三重身份,始終以追求卓越為己任,通過對專業內容不斷的刻苦鉆研,以學理豐富實踐,以實踐提升理論的持續優化,努力提升自身的特警專業技能和教學訓練水平。有效開展堅持“三結合”的教官培訓計劃,即業務培訓與思想建設結合;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教官培訓與教改、訓改相結合。用科學的培訓計劃,為實現訓練模式優化建設總目標創造良好的基礎條件。
(2)培訓措施。有計劃、定期組織開展教官研討訓練模式新思路活動,以此確保在國內外形勢動向發展的背景下,特警專業教官既能把握時代發展脈搏,又能順應時代變革發展的新需求;既有教育訓練模式的新思想,又能從容把控訓練模式變革的新內容,具備將教訓目標能與授課內容有機融合的能力。為此,應采取派出去、請進來、內部提升這三條措施路徑,全方位進行內涵豐富,立體化提升教官訓練能力,使每名教官都成為“一專多能”的專業型人才。
3 理論與實踐的有機融合
特警專業的課程設置要求教官要不斷地對專業訓練模式改革與建設的基礎理論和可行性進行融合分析。在具體訓練實踐中,可將前一階段教官組成員深入公安一線進行走訪、調研,收集的與特警專業課程改革建設有關的第一手資料,與教學實踐中出現的問題進行深入的對比、分析、歸納、總結,進一步細化和完善警務技能訓練的教學大綱,編制既適合實際教學任務要求又適應特警專業訓練教學需求的、滿足特警實戰需要的警務技能訓練教材。
課程設計方面要在注重顯性課程的基礎上,更加重視隱性課程的開發與建設。組建多種形式的與特警專業課程相關的社團,使其所學技能得到進一步的鞏固和提高。秉承“練為戰”的原則,并根據院校的實際情況可采取顯性課程和隱性課程兩手抓的辦法有效提高教學質量。
(1)顯性課程的設置。顯性課程分大綱規定的必修課和選修課兩部分。必修課的設置要精縮基本技術內容,提煉實戰性強的技術動作(例如,對抗抓捕、警械武器使用、狙擊、排爆、特駕等)。選修課的設置要開設與實用技術緊密相關的課程(柔道、索降、彩彈對抗射擊等)作為必修課的補充。通過選修課的開設,可以有效地對條件較好的學員進行再塑造再提高,使其具備成為特警專業訓練骨干的可能。
(2)隱形課程的設置。技術只有經過反復的訓練才能做到熟能生巧。現有的教學課時不足,缺少系統訓練的時間,要改變這種現狀,就應積極組織早操、業余訓練或俱樂部的單項比賽。通過與院校團委的有效溝通,強化與學生會組織及各單項運動俱樂部(社團)的協作,為開設、拓展第二課堂提供現實可行的基礎陣地。
4 豐富教學訓練手段與方法
教學訓練實踐中,應充分尊重學員個體的發展,針對不同學員存在年齡、身體素質差異所致的運動基礎不同的問題,以及訓練教學中存在課時設置少、訓練周期短、教學訓練內容多、訓練效果欠佳等客觀問題,要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訓練、情境教學訓練、探究教學訓練、互動教學訓練、微課、慕課、翻轉課堂等新教學訓練模式,引導學員課前利用微課視頻預習好訓練內容,課堂上在教官的指導下深入地探究訓練內容,通過舉一反三的訓練方式,使知識內化、深化,多渠道促進學員掌握警務技戰術,提升課后輔導與自主學習的能力與效果。
5 建立科學的考核體系
建立全面、科學、合理的學員成績考核評價標準體系,為理論與實戰技能設定考核指標,提升學員的學習源動力,為專業訓練的有序開展搭建動力平臺推動特警專業課程的教學訓練向實戰性能力目標發展。
(1)理論考核。以往的警務“體、技、戰”課程的忽視了理論與實戰的有機融合,往往側重于實戰,放松了對學員理論方面的成績考核。導致學員易忽視對法律法規的學習,不知道如何在法律框架內運用所學的警務技能。因此,設立理論考核內容,可以提高學員在使用武力時的法律意識和程序意識,以及充分保障自身安全的能力。
(2)實戰技術考核。以往的實戰考核過于重視競技形式下的實戰評定,而忽視公安實戰能力的評定。因此,實戰應用技術考核應當以模擬實戰為原則,[1]將警察執法過程中應急狀態下合理使用相關技術設為主要的考核內容。考核前,成立教官考核小組制定考核標準,制定考核內容,設計案例,設立專業情顯組,扮演犯罪嫌疑人,按教官要求做出相應反應,提高考核的針對性與真實性。
6 突出訓練的實戰性、實用性、實效性
根據一線特警培訓實際情況之所需,在財力可控范圍內,采購必配裝備,結合有效裝備在訓練中反復訓練應用,以提高學員的實戰綜合應用能力,更好地應對今后日趨嚴峻且復雜的反恐工作。另外,教官應大力開展案例實戰模擬訓練法的研究,根據教學訓練內容確立、甄選與每一教學訓練單元相適應的精選案例,將案例實戰模擬訓練法融入到每一個教學訓練環節之中,使特警專業課程真正做到與實戰相結合、與法律法規相對接、與警務戰術相融合。
(1)理論層面的訓練。要通過理論課程的講解,細化警察執法行動中的法律法規、安全要素及人體的生理解剖特點、運動技能形成規律等知識方法的掌握與運用,提高學員的專業認知能力。
(2)實戰能力的訓練。在特警專業基本技術方面,要選擇實戰性強、學習掌握周期短和易于保持的教學訓練內容。在特警專業應用技術方面,要本著從實戰出發的原則,加強學員的法律、程序、自我防護意識的養成,提高在不同環境下的多警協同緝捕技術的訓練,加強警械武器應用技術和狙擊排爆特駕等特殊技能的培養。
7 結語
在打擊暴恐案件中,反恐部門更多起到的是情報分析與協調作用,特警才是行動的主體,作為維穩處突的重要力量在現場處置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特警專業人才在各地公安機關需求量很大,特警專業的設置有利于培養一支針對暴恐等惡性案件反應迅速、戰斗力強的專業隊伍,以滿足新時期公安工作的需求。
特警專業的設置是與時俱進的,是為了適應當前環境應運而生的,新訓練模式的構建為公安院校的特警專業課程教學及訓練開辟一條新的途徑。訓練模式的豐富完善了特警專業課程體系的建設,放大了警務技能教學及訓練的功能,有效提高了特警專業學員對警務技能的掌握,能夠很好地解決公安院校中警務實戰訓練與公安實戰需求之間的眾多矛盾,促進公安院校警務實戰訓練的改革和發展,對公安特警隊伍高效運用警務戰術、有力提升戰斗力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 朱慶賓,陳長禮.對公安院校擒拿格斗課程整體改革與建設的思考[J].遼寧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6(2):8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