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宇
摘要:建筑是記載著人類歷史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建筑的形式具有鮮明的歷史文化特點。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自然環境、不同的文化環境,其建筑風格有所不同。建筑的文化具有獨特的文化語言。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其建筑的要求也日益增多,現如今中國的建筑設計融和了很多時尚視覺元素,本文通過對建筑美學相關內容的闡釋,討論了建筑美學的現代傾向,提出了建筑美學的表現形式及其內在的美學法則。
關鍵詞:建筑設計;建筑美學;形式美法則
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在逐漸提高;人們不僅對于生存的環境提出更高的要求;還對于居住、工作的建筑環境和整體美感提出更高的要求;這就為建筑設計師們提出了更高的設計要求;因此;研究建筑設計的美學特點是十分必要的。
1 關于美學的概述
建筑的美學是相對具體的;但由于建筑是龐大的物品;人在建筑中品味的內容也是很多的。有時一塊材料的色質;質感;形式能產生美感;有時一種結構形式也能產生美感;有時一個空間形態也能產生美感;有時一種構造也能產生美感;有時整體形式能產生美感;有時立面構圖能產生美感;有時建筑外部虛空也能產生美感;有時由于對力的表現能產生美。建筑的內容也能產生美感;建筑的美感是由建筑外部邊緣開始對整體形式風格和性格的審美到入口到內部到局部到細部。通過時間這個線索來體驗建筑的美感。這些通過形式所承載的對人真善的意義象征;從而給人以超功利、超世俗的人文的理想的聯想升華;給人以自由、解放、天堂般的感受而產生美的快感。
2 傳統建筑美學
2.1 中國傳統建筑的和諧美
中國古代建筑傳統一般都以一定的時代的哲學為基礎、建筑美學更是與哲學渾然一體;深刻地影響著中國古代建筑?!疤烊撕弦弧闭軐W思想在建筑藝術中的集中反映和體現為中國建筑藝術的和諧美。和諧是中國傳統建筑藝術中大量使用的重要語匯。在中國傳統各種藝術形態中;建筑最具象化地體現了中國人天人合一的意識;成為中國傳統文化最好的物化表現形式。中國傳統文化中“貴和”的審美傾向;決定了傳統建筑;不強調單體的突兀詭異、形狀樣貌;而著重于群體建筑的空間神韻。故中國傳統建筑重視整體的有機性;其所展示出的群體魅力給人以強烈的視覺震撼力。
2.2 強調“中”即對稱性
中國古代建筑的美學特征中;尤以按“中軸”對稱均齊的建筑美為突出特點;被稱為“中國式的建筑美”。中國古代建筑文化在空間上的主要特征莫過于對“中”的空間意識的崇尚;從城市的規劃布局;到建筑一室的中軸對稱;都體現了對“中”的美學性格的追求。為突出明確的中軸;便產生了對稱的、縱深發展的平面組織形式。這種秩序井然的對稱布局;成為中國古代建筑文化的一大民族特色。
3 中西方現代建筑美學特點分析
3.1 西方現代建筑的美學特點
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鋼、玻璃、混凝土等新型材料開始大量運用于建筑;結構科學也有了質的飛躍;古典時期的美學思想開始與時代文脈相矛盾。經過“新藝術運動”、“前衛”、“先鋒”等流派的探索;直到1928年德國Bauhaus(包豪斯)的創建;奠定了現代建筑美學的新里程碑。現代建筑美學思想的特點是尊重客觀因素的科學分析;如基地環境的處理、現代功能的滿足、新材料新技術特點的體現、新手法的運用等。這個時代出現了很多代表人物;他們為現代建筑美學寫下了一首首動人的篇章;如F·L·賴特的落水別墅、勒·柯布西耶的朗香教堂、密斯·凡·德·羅的巴塞羅那展覽館、貝聿銘的玻璃金字塔等;這些著名的建筑物所代表的形象都是劃時代的杰作。
3.2 中國現代建筑的美學特點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建筑開始與世界接軌;傳統文化的積淀以及國門開放所帶來的沖擊使我國建筑美學經歷了前所未有的震動。大屋頂等開始漸漸退出建筑舞臺;西方現代建筑美學思想與中國建筑實踐相結合;產生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建筑;中國的建筑發展走入了鼎盛時期。中國建筑快速發展的同時;也走了不少彎路。一味的吸收國外的建筑美學風格;歐式建筑大量出現;失去了中國的民族特色和地區特色;這不符合建筑美學的規律和潮流。
4 新時期建筑設計的美學分析
4.1 更加注重形式美
我們說建筑作為一種載體;通過視覺也傳遞著一種美。歷史建筑藝術構圖原理講究的對稱、均衡、尺度、比例、對比、微差、節奏、韻律、序列、以及母題、符號、模式語言等等;都是通過某種秩序以達到“多樣化統一”的手法和技巧。近現代建筑和城市往往因環境和功能條件而采取無中心的自由格局。各部分的呼應就成為達成秩序的重要因素。在建筑中所有的符號都是表面的、可變的;建筑的美是由建筑所體現出長遠的、在群體利益和個體利益中取得完美平衡的理念產生的。建筑與生活真正的藝術應該存在于簡單、真實而充滿智慧的處理方式。
4.2 更加注重建筑的功能
功能應該是建筑師最關注的方面;實質上有經驗的設計師在考慮功能、布置平面時;腦子中沒有不同時考慮空間體型的;反過來也一樣。排除不同說法的因素;就可以更好地探討如何從功能方面突破慣常的觀念;達到獨創性。
4.3 先進技術的重要作用
建筑作為生活空間與藝術形象的統一體;離不開建筑技術和材料。技術雖然只是構造建筑的手段;確實推動技術是建筑發展中最活躍的因素;合理的利用先進技術可以給建筑藝術形象帶來生機勃勃的活力和藝術表現力。當代是科學技術的時代;是信息時代;當今人類社會是科技社會;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由于交通和通訊手段的巨大進步;人們可以在全球范圍內互通信息和知識的有無;技術全球化下建筑已經產品化了。
4.4 更加注重“以人為本”
從總的趨勢來說;未來建筑應該向著體現當代人生態智慧的人與自然可持續發展的方向前進;也即“以人為本”成為美學發展的主流。今天應該更多的把建筑美學研究的焦點放在審美主體――人的身上;對準充滿意義、無比生動的人的生存和生命活動;加強人文方面研究。只有這樣;才有可能更深入、更全面地認識建筑和建筑的美學內涵。因此建筑美學與建筑設計一樣;都在于創造一個美的有人性化的社會生活環境。
5 結語
建筑美學是一門動態的科學。建筑美學作為人類社會發展的外觀顯現;可以將它看作一個有機的活性系統、在適應環境的同時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而不斷進化。在當今全球化的趨勢下;在各種建筑思潮、審美觀念的沖擊下;中國建筑師應從中兼收并蓄;充分注重中國建筑的特色;并吸收國外的先進理念;真正設計出有中國特色的建筑。
參考文獻
[1]毛靚.建筑美學淺議[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4,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