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征宇
摘 要 溝通理論提出后,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目前師生溝通很多情況是顯性溝通,但實際溝通過程中存在很多隱性溝通,直接影響中學教育效果。本文首先對中學教育管理、中學教育管理與溝通以及師生溝通對實現中學教育管理目標的作用進行了概述,接著分析了師生溝通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對應的策略,以期促進師生溝通的順利進行。
關鍵詞 師生溝通 中學教育管理 障礙 溝通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5.6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8.07.082
Abstract After the communication theory was put forward, it has been widely applied. At present, many situations of teacher-student communication are explicit communication, but there are many hidden communication in the actual communication process, which directly affects the effect of secondary education. This paper first gives an overview of the role of secondary education management, secondary education management and communication, and teacher-student communication in achieving the goal of middle school education management. Then it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and proposes corresponding strategies to promote teachers and students, and hope that the communication goes smoothly.
Keywords teacher-student communication; middle school education management; obstacle; communication strategy
溝通理論是由科學行為主義學派提出,主要觀點是信息溝通對國際關系就像神經對人體一樣,溝通理論提出后,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相比較而言在教育領域的研究較少,鮮有的研究多是人際關系所運用的各種溝能技巧,適合所有年齡段的學生。[1-2]本文重點闡述如何與中學生進行溝通,這是由于目前師生溝通很多情況是顯性溝通,但實際溝通過程中存在很多隱性溝通,直接影響中學教育效果。[3]本文針對中學階段教育管理師生溝通存在的障礙提出了相應的對策,以期使學生學會溝通,使學生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也有利于在實踐中豐富溝通理論的內容。
1中學教育管理與溝通概述
1.1 中學教育管理
教育管理有宏觀和微觀之分,微觀教育管理是指學校對教育工作的領導和管理,中學教育管理中,大到校長,小到小組長,都可以在一定范圍內稱之為管理者,中學教育管理的對象首先是人,核心是正確處理人與人的關系,中學教育管理的目的是把學生培養成合格人才,然而中學生仍處于心智不成熟階段,教師對學生的教育管理難度相對增大。[4]
1.2 中學教育管理與溝通
現代管理的核心和動力必須以人為核心,調動人的積極性,提高管理功效,教師對學生的管理是教師為了實現教育目標,目的是使學生具有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要實現這一目標教師與學生之間要相互傳遞信息,即師生之間的相互溝通,參與溝通的雙方都是有思想的人,溝通的有效性直接影響著結果的實現。[5]
1.3 師生溝通對實現中學教育管理目標的作用
管理溝通是管理過程中為實現組織目標,相互交流工作信息的過程,始終離不開人的參與,老師對學生的管理是面對面的直接管理,教師處于中學教育管理中的核心地位。[6]教師與學生通過語言或體態語言與學生互動溝通,使教學成為教師和學生合作互動的溝通過程。因此教師要正確認識與學生溝通的重要性,避免師生隔閡和沖突,有利于學生人格的健全和情感的發展。
2 中學教育管理中師生溝通障礙
中學教育管理涉及到方方面面,對人的管理是首位,作為教師對學生的管理是重中之重,在這個過程中需要良好的師生溝通,然而在實際的落實過程中卻有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管理目標只重成績,二是管理手段機械生硬,不尊重學生的情感和需要,三是管理觀念落后,忽略學生自尊和人格形成。由于這些錯誤認識和錯誤行為,影響中學教育管理的有效性。[7]
2.1 師生特殊身份差異引起的溝通障礙
師生特殊身份引起的溝通障礙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社會傳統因素的影響,在傳統觀念中老師說的去做永遠沒錯,教師可以對學生大聲訓斥,有甚者,動腳踢,這是由于教師、學校對學生的溝通是單向的,這種方式是溝通的殺手,不留余地說出對別人的評價,這種表達方式,容易造成責備;另外是學生家長意見被忽略,處于被動狀態,忽視了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性。二是教師素質的成熟性,教師是受過專門的訓練和培養的教育者,具有扎實的專業基礎,掌握教育規律和學生心身發展的規律,能有效地組織學生活動,身心健康,富有進取精神和創新精神,在師生溝通中處于主導地位。三是中學生身心發展的階段性與可塑性,中學階段最大特點是生理上的蓬勃成長,在身體素質方面,各種激素相繼增加,可以歸納為身體外形改變了,內臟功能健全了,性的成熟。生理上的三大變化會引起中學生心理表現出過渡性、閉鎖性、社會性和動蕩性。
2.2 師生認知能力差異引起的溝通障礙
受到身心特點的影響,學生與教師在認知方面的能力和水平是不對等的,從師生的自我認知角度來看,認識具有能動性,主體自我能夠支配、指揮自我的表現,客體的自我是自我的對象化。教師具有比較成熟的素質,目前教師在認知方面引起師生溝通障礙的主要問題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不加強學習,對教育新思想、新觀念不愿接受。二是偏離教書育人宗旨,不尊重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社會責任認知的不足。三是受社會大環境影響,開展有償教育的思想越來越突出。中學生階段是生長發育身心健全的關鍵階段,在認知方面也表現出很多不同,在記憶方面,更多的是運用理解記憶,在思維方面,開始出現辯證性思維,有更強的獨立性和創造性。中學生自我認知是一個隨著身體發育漸進的過程,要不斷接受教師的指導,不閉鎖思想,充滿自信。從師生對文本信息的認知角度來看,同一節課的內容,同的教師表達出來就有不同的方法或效果,當然不同學生同時預習同一內容的課文,最終成績也是不一樣的,實質是學生認知結構和認知能力的差異。
2.3 師生情緒、情感差異引起的溝通障礙
師生之間溝通要“親其師,信其道”,常常聽學生說:“我喜歡 XX 老師上課。”說明師生之間已經建立了比較深厚的感情,但是也有教師說:“看到 XX 調皮鬼學生就慪氣!”進而采取一系列懲罰措施,給學生心靈造成創傷,溝通已經不可能。作為教師首先具有愛心,同時具有耐心、社會責任感,善于觀察捕捉學生情感的變化并正確引導。中學生的情感具有如下特點:一是情緒的兩極性,容易走上極端,遭遇失敗時,變得自卑、苦惱。因此教師要了解其成因,幫助其通過改善認知,減少其情緒波動的幅度,鼓勵學生早日走出情感誤區。二是易激性,中學階段學生對外界刺激特別敏感,在師生溝通過程中,教師切忌不能像對待小學生那樣隨意,切忌采用諷刺、挖苦。三是文飾性與開放性相結合,中學階段學生一方面充滿熱情,富有朝氣,表現了開放性。另一方面文飾性增強,在情緒方面兩極性的表現有所下降,具有文飾、內隱、典型等特點。例如:對自己羨慕喜歡的異性故作冷淡,這就需要教師察顏觀色,在必要時可以借助談心、咨詢,做到知己知彼,有的放矢。
3 中學教育管理中師生溝通策略
3.1 “尊重與平等”的溝通策略
要做到師生之間的尊重與平等,需要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一是明白師生關系的重要性,師生關系的建立以教育和被教育的需要為基礎,學校教育管理中最重要的互動關系。中學初級階段學生開始有分析的認識,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位置有所下降,對不喜歡的教師保持一定的心理距離。在初中后期階段,表現出學生要求在師生交往中要求有更多的獨立和自尊,教師不再是絕對權威,學生對教師的要求和期望更高。二是從具體策略來看,首先要更新教育觀念,尊重每一個學生,中學生處于人生發展的關鍵過渡期,教師應該轉變觀念,樹立教學相長和諧親密的教育溝通思想。另外還要樹立民主平等、和諧親密、尊師愛生、相互配合的溝通關系。其次是樹立教為學服務的思想,自古以來學生為老師服務也是理所當然的,教書育人就是老師的天職,但是現實中,部分教師接收一個新班,就會翻閱學生檔案,看其是否具有利用價值。面對新課程改革,教師要保持開放的心態,不斷更新知識結構,由重教師教轉向重學生學,要學會廣泛地合作,創設豐富的教學情景。
3.2 教學過程管理中師生溝通策略
在中學教育管理中,教學活動在學校各項工作中處于中心地位,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發展是以認知為基礎的,這也需要教師研究怎樣使學科的知識結構和學生的認知結構統一起來,研究這一點具有重要的意義,有利于學生迅速掌握學科的基本內容,比較輕易地再現學科的主要內容,使新學科的過程簡化,有利于學生在比較廣闊的基礎上適應社會的需要。另外教師在教學中還應指導學生形成合理的認知結構,解決具體課題時,用不同的認知結構去掌握它。具體可以從以下幾點進行,一是教師對教材、教參等文本的溝通,掌握它的邏輯結構,并把教材編者的意圖貫徹到自己的信息中,有利于學生掌握它的基本結構。二是在傳授各門學科的基礎知識時,采取循序漸進的策略,教師需要充分考慮到中學生的認知特點和水平,安排好學科的合理序列,才有利于師生的有效溝通。三是要引導學生自我溝通,將別人的經驗轉化為自己的經驗,不斷改進自己的認知結構。
3.3 加強對學生情感管理的溝通策略
中學生處于青春期,比較單純幼稚,具有豐富的情感,社會化傾向又開始表露,教師要采用相互理解的策略才能達到目的,情緒和情感是人類心理生活的一個重要方面,是人對客觀現實的一種反映形式,中學生對外界事物刺激相當敏感,一般具有以下幾種情感狀態,一是當學生處于基本情緒狀態時,例如學生快樂時,可以因勢利導;學生憤怒時,和風細語勸導,幫助他分析原因;學生悲哀時,鼓勵學生將悲痛化為力量,振作精神。二是學生處于與接近事物有關的情緒和情感時,面對陌生威脅的事物時,可以激發對該問題的探究思想,教師要在言語中幫助學生調節情緒,穩定心態,體現鼓勵、關心及期望。三是學生處于與自我評價相關的情緒和情感時,例如學生害羞時,教師要投去關注的目光,關心他的情況;在驕傲時,要分享他的成功,讓學生總結經驗,培養克服困難的勇氣。
參考文獻
[1] 楊小斌,楊靜,趙玉雙,周逸清.選課走班制下的中學生師生關系和師生溝通模式研究——以北京市十一學校為例[J].基礎教育研究,2018(3):32-36,39.
[2] 阮秀麗.搭建立體化平臺,讓溝通更美妙——談師生的交流與溝通[J].中國校外教育,2017(19):7-8.
[3] 胡宜安.文化變遷視野下的中學師生沖突與問題學生現象[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4):70-77.
[4] 王利平.中職舞蹈教學中師生心理溝通的作用及策略研究——以杭州市閑林職業高級中學學前教育專業研究為例[J].學周刊,2012(14):205-206.
[5] 張根興.構建和諧師生關系 營造溫馨育人環境——大同中學班集體建設的實踐探索[J].思想理論教育,2010(18):55-58.
[6] 何啟彥.論《師說》的“師生觀”——淺談當前農村中學語文教學中和諧師生關系的建立[J].學理論,2010(14):255-256.
[7] 王航,王帥.師生有效溝通的價值、現狀與策略研究——基于H中學的調查分析[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7.9(9):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