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天福,凌兵,王德勝,陳洪,王的龍
(1.江西省彭澤縣芙蓉墩鎮農技綜合站,江西 彭澤 332701;2.江西省彭澤縣農業局,江西 彭澤 332700)
隨著工業化和農業集約化的發展,勞動力成本不斷上漲。棉花是勞動密集型的農作物,傳統的種植管理模式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加上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大量外出務工,造成了棉花種植面積持續下滑[1-2]。棉花生產的持續發展必須實現生產的輕簡化與機械化,因此,機采棉已成為棉花生產發展的主要路徑[3-4]。
為探索機采棉助力棉花生產持續發展的路子,彭澤縣農業局以國家現代農業技術體系建設專項資金和國家棉花產業技術體系鄱陽湖試驗站為依托[5-6],于2014~2017年在芙蓉墩鎮開展棉花全程機械化生產示范。然而,機采棉的發展與推廣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品種選擇、栽培管理制度、地塊與采棉機的適應性、脫葉與催熟等技術的配套和優化,才能推廣應用開來?,F將工作的執行情況和應用效果總結如下。
該機采棉示范于2014~2017年連續在彭澤縣芙蓉墩鎮芙蓉村每年安排示范面積5 hm2,并設置傳統植棉技術作比較。
機采棉示范應用的棉花品種為夏早3號和中棉所50,傳統植棉應用的棉花品種為贛棉雜1號。示范地每年前茬油菜機收后,隨后旋耕機整地,播種前一天,撒施底肥,用量為復合肥(N-P-K養分含量均為17%)450 kg/hm2。示范區集中于5月22日左右播種,播種方法是在整地施肥后,采用機械按行距0.76 cm,株距0.12 cm,理論株數為109650株/hm2,播種量為22.5 kg/hm2,播種復土后使用乙草胺(1.5 kg/hm2)兌水噴施地表。根據棉苗長勢情況,當棉花進入初蕾期用尿素112.5 kg/hm2,追施蕾肥。為防除草害對棉苗生長影響,在棉苗5葉期選用棉苗樂15~30 g/hm2兌水在棉行間定向噴霧。病蟲害的防治是根據目標害蟲的發生規律,采用化學藥劑防治,全生育期共施藥防蟲6次。脫葉催熟是提高機采棉采摘質量的關鍵技術措施,根據日平均氣溫保持在20℃,選擇10月中旬噴施脫葉催熟劑-脫落寶600 kg/hm2。
由表1可以看出,傳統植棉模式4月13日播種,5月18日移栽,苗齡35天左右,機采棉5月22日播種,5月28日出苗。機采棉生育期97~98天,傳統植棉生育期129天,機采棉比傳統植棉短31~32天。
機采棉體小枝短、生育期短、養分消耗少,損失率低,病蟲等災害概率減少,田間化肥使用量和病蟲草害防治用藥次數和使用量明顯減少(見表2)。
根據示范結果得知:機采棉由于使用了脫葉催熟劑棉鈴開暴較為集中,田間采摘只需2~3次機采,采收率就能達到95%以上,傳統栽培模式田間采摘達6次左右(見表3)。
五行自走式采棉機8小時可收10 hm2棉田的棉花,而一個人工日采收籽棉平均為100 kg左右,運用采棉機可大大節省勞力,其工作效率是人工采收的75倍(見表4)。
從表5可以看出,機采棉雖然在單株成鈴個數少于傳統植棉和單鈴重輕些,但由于密度大,在單位面積成鈴上還要高于傳統植棉許多,最終實收籽棉產量與傳統植棉相當或略高于傳統植棉。

表1 兩種栽培模式的生育性狀比較

表2 兩種栽培模式化肥、農藥和除草劑使用情況比較

表3 兩種栽培模式的收花采摘次數比較
機采棉的采棉費用總計是3375元/hm2,包括機械使用費2775元/hm2,脫葉劑藥劑和施用費600元/hm2,而人工采棉拾花費在九江地區平均1.6元/kg,以籽棉產量4500 kg/hm2計算,拾花費為7200元/hm2。僅此一項機采棉可節約開支3825元/hm2。經濟效益增收十分顯著(見表6)。

表4 機采棉與傳統植棉的收花效率比較

表5 兩種栽培模式的產量與產量性狀比較

表6 兩種栽培模式的采收費用比較
贛北植棉區在目前的生產條件下實施棉花全程機械化生產是可行的,機采棉示范比傳統植棉縮短生育期、減少化肥和農藥的用量、減少收花次數和用工、籽棉產量相當、經濟效益提高。
穩定和發展棉花生產的必由之路,在于加快發展棉花全程機械化生產技術,降低棉花生產用工和投入成本。在機采棉栽培模式的示范應用中,影響推廣的因素有許多,但適合當地的機采棉品種沒有及時選育出來是主要因素。天氣情況是影響脫葉效果的主要因素,脫葉劑種類與配方是最直接的因素。噴施機具、噴施時間對脫葉效果起主導作用。
該示范結果是在同一地點應用四年的結果,機采棉諸多栽培農藝技術還需通過不同生態條件下的多點多年總結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