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線,作為中國畫中最簡單直接又最具代表性的表現方式,不僅是繪畫的獨特語言,也是表達藝術家情感的重要載體。經過千百年的傳承與發展,線的畫法從單一性向多元性轉變,展現了中國傳統藝術的獨特魅力。因此,想要探究中國畫藝術之美,就要從“線”開始。文章采用文獻資料法等,針對線在中國畫中的獨特作用進行闡述,并對其蘊含的藝術之美進行了賞析。
關鍵詞:中國畫;線性語言;傳統藝術
中國畫一直被世界繪畫領域稱為線條的藝術,它既是人們表現事物最簡單、最直接的方式,其中也蘊含了藝術家的豐富情感與藝術的美。在上千多年的繪畫歷史中,中國的藝術家們通過線條積累的思想和情感千變萬化,作為中國畫最重要的形式,線能夠通過其形態傳達給觀賞者不同的情緒。通常情況,水平的直線讓人覺得平緩、安穩,豎直的線使人感到穩重、矜持,曲線使人覺得柔和、靈動,斜線使人覺得重心不穩……不同的畫法所傳達的情感也是不同的,最終達到物我交融、主客統一的結果。中國畫線的形式是千奇百怪的,其中有粗細、曲直、長短、方圓、藏露的區別,所謂“十八描”就是根據線的不同姿態而命名的。同時,人們對于線性的審美也是值得關注的,包括氣韻美、力度美、意境美等。筆法、墨性和線態共同構成了線的美感。古往今來,中國畫的創作可謂風格迥異、百家爭鳴,導致這種現象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線性風格的不同,精神與風骨,不關乎艷麗的色彩,而在于線性之雅俗。
一、中國畫中線的功能
中國畫最經典常用的表現方式就是線,它既能展示物象的外形,又能抒發情感。我國著名畫家林風眠曾表示,國畫的境界在于“畫”和“寫”,其中的精神和靈逸之氣都是通過線來表現,因此,線也是藝術家心境的軌跡。下面,我們從以下幾方面對中國畫中線的功能進行簡要闡述。
(一)造型
較之西洋畫對空間感的強調,中國畫更注重線條的造型,具體來說,是通過其筆法的輕重緩急、抑揚頓挫來表達虛實關系。西洋畫并不排斥用線,只不過是以光為主要語言進行創作。而中國畫是以線存形,無論是輪廓、大小、質感,都要通過線來刻畫。以我國發現最早的戰國中期的《人物御龍帛畫》為例,線的造型運用在此時就已初見端倪。該作品描述的是巫師乘龍飛天的故事,巫師手持長劍,高冠黃袍,神情自若,而龍首氣宇軒昂,迎風飛翔。線在作品中的造型作用顯而易見,對人物的勾勒十分俊美流暢,雖然畫法古樸,但難以掩飾其鮮明的裝飾作用。到了隋唐時期,吳道子更是將線條的造型作用發揮得淋漓盡致,在《送子天王圖》《十指鐘馗圖》等作品中,他獨創了“莼菜條”法,其線條粗細搭配,焦墨痕中,將物象的衣卷飄帶刻畫得栩栩如生,給人一種滿壁風動之感。
(二)傳神
用線去傳達精神和意念,從遠古的結繩時期就開始了,那時的繩就是線。后來,線也深入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與藝術創作也息息相關。中國畫更加注重描繪對象的精神世界和氣韻,作品不僅要恰當表現外型,更要傳神。在美學領域,中國畫的“形”與“神”屬于對立的屬性,“形”是看得見的,而“神”則只能意會,是靠精神領悟的意象表達。在進行繪畫創作的過程中,線條能夠提煉物象的生命特征和精神風貌,從而達到傳神。優秀的線描是經得起品味和推敲的,一絲一畫中都暗含著獨立的審美價值。事實上,無論畫面如何復雜,線也不外乎兩種形態:直線和曲線。前者富有陽剛之氣,后者則為陰柔之美,畫家的思緒給予了線無窮的精神和意蘊。相傳,東晉畫家顧愷之多年堅持畫人不點睛的習慣,他解釋說“四體妍媸,本亡于妙處,傳神寫照,正在阿堵”。大意就是,對物象尤其是人物眼睛的描繪,對其性格特征的反映具有關鍵作用,精神的表現依托于外型,外型也烘托了精神,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三)緣情
畫家的情感和意趣,是通過線表現出來的,歸根結底是精神的產物。由于每個創作者的閱歷和背景不同,其對世界的主觀感受和領悟也必然不同,對作品進行創作的方式也千變萬化。線,作為情的表現方式,能夠以不同的形式反映情感。比如,表達愉快的情感時,線條往往流暢舒緩,表達悲傷的情緒,線條也往往艱澀頓挫。線也可以帶有節奏感,一條線有疾有徐,有揚有抑,有時一氣呵成,有時一波三折,這些都是畫家情緒的反映,所謂“怒畫竹,喜畫蘭”,從中可以發現線的形態與作者的感情強弱有關。同時,畫家的性情也對線條的走勢有所影響,有怎樣的性格,線條就會具備怎樣的韻味。
二、中國畫線性語言的藝術特性
作為國畫中內涵最為豐富的藝術語言,線能夠成就不同的藝術風格,表達不同的藝術審美。對線性語言藝術的解析,有利于加深對藝術語言的認知。下面,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對中國畫線性語言的藝術特性進行簡要分析。
(一)線的形態展現藝術個性
線的形態,有長短、粗細、濃淡、曲直、剛柔之分,其交織糅合是對繪畫形式美的拓展和豐富。國畫,尤其是山水畫中,線條雖然看似單一,但通過筆墨的作用,干濕的調劑,能給視覺上帶來無窮的變化。在繪畫作品中,剛與柔、粗與細的對比是展現描繪對象的主要形式,在視覺上進行了不同的區分。同時,下筆快慢也對線的形式美產生影響,使藝術語言更具生命力。事實上,中國畫線的形態交織并存,或疊加,或突出,或簡約,共同構成作品的藝術個性。
(二)線的組合展現空間關系
任何物與物之間都存在一定的空間關系,中國畫中,線與線的組合展現了特定的空間,使人感到意趣無窮。雖然畫紙的面積是固定的,但是通過線的搭配組合,能使人們感受到強烈的空間感,疏中有密,密中有疏,交替進行,或近在咫尺,或遠在天邊,增加了作品的藝術審美。特別是對于山水畫而言,線之間的空間關系與自然界的空間關系有所區別,它是源于現實又超越現實的,其特有的空間表現形式體現了中國畫獨特的哲學文化與氣質。
(三)線的特性展現藝術魅力
線,在中國畫中千變萬化,無跡可尋,實質上它是藝術家通過主觀思想的提煉而展示出來的語言符號,也是審美活動的外化產物。線在中國畫中的應用早已不單單是造型,它將創作者的個人情感與精神世界融入其中,給予作品獨特的藝術內涵。無論是線條搭配的疏密,還是風格的奔放與含蓄,都是創作者情、思、境在畫面上的綜合體現。線性藝術的魅力在于變化與和諧,即變化中蘊含著統一,和諧中體現著變化,虛實相生。例如,吳冠中的《獅子林》《春風又綠江南岸》等作品將中國畫的線性藝術展示得淋漓盡致,線條瀟灑俊逸,在視覺上形成強烈的沖擊,體現了中國畫完美的藝術魅力。
對于中國畫來說,對線的重視超過了其他畫種,任何傳世之作都離不開作者對線性的研習。戰國時期的《卸龍帛畫》雖然出土之后受損嚴重,也不難看出用線的精致,顧愷之的《洛神賦圖》,其走線稱得上“春蠶吐絲”,梁楷的《李白行吟圖》用線遒勁、灑脫,將人物的形象、性格表現都栩栩如生。各個時期的畫家對于線的不懈探索,使線的藝術不斷完善,形成了有張力、有個性的語言,成為代表中國畫形式美的重要符號。
三、書畫同源與線性審美
線是繪畫當中的基本技法,中國畫線性在經過各歷史時間的不斷洗禮后,一直都在不斷創新與發展,不同的時代人們有著不同的審美觀,同時,中國畫深受書法的影響,在各個時期的發展中都少不了書法的參與,書畫同源是一個不能回避的現實。因此,想要深刻了解線性藝術之美,就要從掌握書法藝術精神開始。
(一)中國畫與書法的聯系
自古以來,中國畫與書法藝術互相影響,一直就有書畫同源的說法。與中國繪畫相同,書法也是線的藝術,其歷史可以追溯到仰韶文化時期的象形文字。直到商朝,甲骨文的興起使具有線性特征的文字開始出現,書畫藝術也進入到了萌芽階段。其中,骨法用筆強調線的造型作用,也是受書法審美的影響。中國畫的藝術之美在于空間感、節奏感、韻律感的綜合調試,以線為主的造型極富抽象力和表現力。同時,繪畫與書法采用的是相同的工具和運筆方式,更加導致二者相容相通。因此,有人說“線,既是中國畫和書法的起點,也是歸宿”。二者相通不僅體現在對物象的模擬上,在技法上也如出一轍,更重要的是在審美方面,都側重于意象和精神的傳遞。
(二)書畫相通的藝術審美特征
在進行書畫創作時,線的使用既能表達作者情感,又能反映立意和水準,書與畫都是藝術家修養和底蘊的深層體現,其豐富的形式和變化也給予作品更多的感染力和生命力。線的長短、曲直、頓挫、疏密都屬于它的語言,無論是簡單的疊加還是復雜的纏繞,其效果都具有很強的可塑性,那些看似簡單的線條交織,就構成了視覺上的畫面或文字,傳達著藝術家自身的信念和心境。
四、結語
綜上所述,中國畫是線的藝術,它是物我交融、主客統一的產物,其生命不僅僅局限在事物的形象本身,更存在于其文化的背景當中,以用其線條與生命的契合。線性藝術是中國畫抒情寫意的載體,其彰顯了藝術家的藝術風格和審美特征。中國畫以意境和精神為前提,更加注重對線性語言的錘煉,那些融合了藝術家情感的“線”,比真正的物象更具有審美價值。
參考文獻:
[1]殷培芳,賈潤.中國畫的線性藝術美探究[J].今傳媒,2016,(07):156-157.
[2]姜建宇.中國畫的線性表現方法在油畫藝術創作中的運用[D].吉林藝術學院,2016.
[3]李廣南.中國畫藝術的線性研究[J].大眾文藝,2011,(12):59.
[4]王治平.線性素描與中國畫傳統之契合[J].內蒙古藝術,2011,(01):32-33.
[5]張長林.中國畫線性表達下的筆墨解析[D].西安美術學院,2011.
[6]王芳.試論中國畫的線外之“線”[D].北京服裝學院,2010.
[7]王英暎.一線描畫魂——談中國畫的線性審美[J].藝苑,2007,(08):52-55.
[8]荊建設.對中國畫學線性藝術思維的思考與分析[J].藝術探索,2007,(03):78+151.
[9]王華.“骨法用筆”與中國畫的線性藝術[D].四川大學,2003.
作者簡介:
彭莉桉,東國大學博士在讀。研究方向:中國畫線性藝術、線在當代繪畫中的運用、中韓之間繪畫的線性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