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蘭
摘 要:老祖宗留下來的文化可以說是我們這個社會最重要的瑰寶之一,它不僅僅是工藝技術本身,更重要的是它見證了社會的更替與發展。傳統技藝是需要傳承的,只有用心去對待它,去發揚它,才能感受它的魅力,讓中華文化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中,向世界人民展示中華文化的魅力。揚州傳統漆器工藝的傳承與發展不僅是該項工藝的傳承與發展,更是對揚州歷史、中國歷史的正視與傳承。民族文化魅力源遠流長,但是當今社會對于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而言卻是阻力重重,我們只有不斷突破,在繼承的基礎之上不斷創新才能使其得以永恒。文章就以揚州漆器工藝為例,簡要地說明傳統工藝的傳承與發展。
關鍵詞:揚州漆器工藝;傳承與創新;瓶頸期
中國文化歷史悠久,上下五千年,每一項工藝都可以說是一卷歷史,它的發展不僅表現了該項工藝的發展歷程,同時也從另一個角度見證了我國歷史的發展與傳承。中國建筑,獨成一派,各個地區都會有自己的風格,南方的水鄉古鎮,北方的四合院、窯洞等建筑都各具風格。但古人的智慧與對美的追求是無止境的,不同的建筑風格對應了不同的裝飾家具,以在美的基礎之上畫龍點睛。傳統的漆器工藝各式各樣,對應不同的建筑風格它所呈現出來的工藝和樣式也是有差距的。在傳統漆器工藝之中,揚州漆器工藝可以說是比較突出、典型的,獨成一派卻不失典范。那么傳統的漆器工藝到底呈現怎樣的特質呢?下面就讓我們以揚州傳統漆器工藝為例,簡要為大家介紹一下漆器工藝的傳承、在傳承過程之中所面臨的挑戰以及我們該如何突破挑戰,迎來新的發展契機等問題。
一、揚州傳統漆器
在中國古代,用來裝飾房屋的事物很多,一般較為常見的就是瓷器、陶器等,而這些也是我們最先想到的裝飾物品。但是其實在古代建筑裝飾之中,最為常見的就是漆器,說到這兒可能會有人驚訝,漆器怎么會是最為常見的裝飾物品呢?那么什么是漆器呢?中國古代,漆器的種類有很多,不同的種類對應的漆器風格也是有所差距的,所以,下面我們就以揚州漆器為例,簡要為大家介紹一下,什么是漆器。
揚州漆器,歷史悠久,可以說享譽國內外,是中國古代傳統的工藝代表之一,一般我們聯想到的漆器多為古宅之中的木質的桌子、椅子,還有房梁的雕花。的確,這也是漆器產品的一種,也是最為常見的漆器產品。一般而言這類漆器產品的工藝較為簡單,多半是采用天然漆或者是禁止的合成天然漆在裝飾物表面進行涂層,一來是為了美觀,二是為了更好的保存和使用。而漆器所使用的天然漆也是有所講究的,首先從名稱上就可以知道,這種漆是純天然的,而非半成品或者是合成品,所以這類產品一般都是比較昂貴的,同時對于人類的身體健康而言也是沒有害處的,可謂是天然環保的裝修產品;其次就是這類漆的制作工藝上,它的制作不是一般的樹木合成的,而是在一種名為漆樹的樹木上通過人工采集而來的,同時在采集的過程之中一般選用體態較大的樹木在早晨進行采集,所以這樣繁瑣的采集過程也造就了漆器產品價格高昂的局面。
而揚州漆器可以說是漆器中的貴族,它不僅僅只是局限于家具產品的使用,更重要的是它注重于裝飾品的制作,一般多為精巧的工藝裝飾品。在制作的過程之中工藝繁瑣復雜,它不僅僅只是單純地使用木材,而是通過高等木制品與玉器、翡翠、金銀等產品進行結合。在漆器制作的過程之中不僅僅只是使用涂抹技術,還需要采用雕刻技術、鑲嵌技術、彩繪工藝等。通過我們的研究調查,我們發現揚州漆器的工藝技術多達十種之多,所以這對于漆器工藝師傅的技術要求也是非常之高的,一般沒有個十年左右的操作是無法熟練地掌握的。最后就是樣式上的設計,揚州漆器一般多為裝飾作用,所以它的體態小巧,造型精美,極具收藏價值。
二、揚州傳統漆器工藝的傳承
在之前的討論之中,我們對揚州傳統漆器有了一個簡單的了解,揚州漆器的發展不僅是漆器工藝的發展,更是揚州歷史的發展。
揚州漆器歷史發展悠久,起源于戰國時期,到了唐代時期,經濟得到了發展,社會風氣改善,這對于揚州漆器的發展而言是非常有利的,尤其是唐代開始加大了對外的聯系,西方的工藝技術以及裝飾元素也流入了中國,在這一發展背景之下揚州漆器工藝的發展也迎來小高峰。但是揚州漆器輝煌時期是在明清時期,而這不僅和古人不斷鉆研、追求美的思想以及智慧有關,而且最主要的是離不開當時的發展環境以及資本主義萌芽的社會局面。
但是,隨著社會進程的不斷發展,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對于中國而言是一個動蕩的時期,那個時候社會動蕩不安,戰爭硝煙四起,揚州漆器的發展也遭到了破壞。但該項工藝是民族的藝術,我們不能斷送,所以周恩來就帶領了中央美院以及相關的專家學者前去揚州,繼續傳承該項工藝,在這樣艱苦的環境之下才得以保存揚州漆器工藝??墒?,“文化大革命”的到來再一次給揚州漆器工藝的發展帶來了毀滅性的破壞,市面上的揚州漆器工藝一度不復所在。直到1975年才恢復生產和研究,八十年代初期才發展穩定,但是“文革”十年對于該項技術的破壞性還是非常大的,不僅遺失、毀滅了一些經典的揚州漆器工藝品,而且一些工藝技術的文字記載也遭到了破壞。
而今的社會,對于古代傳統工藝的傳承與發展是非常重視的,因為它是一個國家歷史的見證。但是就當今這個信息科技社會而言,傳統工藝的發展可謂是舉步維艱,揚州漆器工藝的傳承與發展同樣遭遇到了發展的瓶頸期。那么在當今這樣的發展環境之下,揚州漆器工藝面臨怎樣的發展問題呢?要實現發展、突破瓶頸期我們又該如何采取行動呢?下面就讓我們簡要的來了解一下吧。
三、揚州漆器現在發展面臨的問題
(一)漆器產品的實用性不夠,與生活聯系不緊密
21世紀,可以說是一個科技的社會、一個自動化的社會。在建筑的裝飾上,講究得新,具體來說就是追求簡約、明亮,歐式以及后現代風格的裝飾可以說是裝修行業的寵兒。而中國古典裝飾風格則略顯遜色,這主要與它的色調有關,中國傳統的裝飾色調多為紅色系,而這與現代人追求的現代感是有一定的差距的,同時揚州漆器給人的感覺多為莊重的,與現代人追求的裝修風格不一致,而這就造成了這類產品市場的缺失。
同時,現代人在購物的時候追求的是理性購物,實用性遠遠要大于它的美觀性。而揚州漆器僅僅是一種供人觀賞的工藝品,它的價值就在于滿足人們對于美的追求以及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追求與傳承,但是實用性以及與生活的聯系就會略顯不足,這樣就會減少用戶對它的需求度,市場的缺失無疑是揚州漆器傳承所面臨的最大困難之一。
(二)缺少創新精神和專業性的設計人才
在之前的討論之中,我們了解到揚州漆器是一個工藝繁瑣的技藝,它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之中不僅僅要求巧手,還需要靈活的思維。通過我們對現階段的揚州漆器的調查發現,現在市面上所出售的工藝品多為繼承模仿,而缺少創新,工藝制作者在進行產品的雕刻制作的過程之中僅僅只是模仿前人的流程工藝,無論是在款式還是在操作上都缺乏自主思維。
與此同時,揚州漆器工藝可謂是五花八門的,較為典型的就是雕刻工藝、鑲嵌工藝、勾畫工藝等十大工藝技術,但是真正掌握這十大技術的人才少之又少,再加上當今社會是一個追求經濟發展的社會,大多數人才都選擇了高新技術行業、軟件開發行業以及金融投資等熱門行業,而對于傳統行業的繼承與學習可以說是少之又少,這在一定程度上就造成了類似于揚州漆器這樣的傳統工藝缺乏人才的局面。
我們都知道一個行業的發展離不開專業的人才支持,如果一個行業缺乏人才資源的支持,那么這個行業的發展就會遭遇發展的瓶頸期。揚州漆器工藝的發展因為缺乏專業的工藝人才以及設計人才,使得該行業的發展缺乏創新,僅僅只是一味地繼承,可以說對該行業的發展是非常不利的。
(三)漆器材料市場監管不嚴
在之前的討論之中,我們了解到漆器多使用的漆料是非常特殊的,它對于漆料的要求也是非常高的,而揚州漆器之所以可以傳承到現在也離不開漆料的幫助。但是通過我們對市面上所出售的揚州漆器工藝品以及漆料的調查我們發現,漆料市場存在大量的假冒偽劣產品,甚至是不符合國家標準的產品,在這些不合格產品的作用之下,揚州漆器工藝品的整體美觀效果也會大打折扣。而造成漆料市場魚龍混雜的最主要原因有兩點,第一點也是最主要的一點就是經濟利益的驅使,一些商家為了追求市場利益的最大化,而是用漆料的替代品,也就是合成的天然漆或者就是一般的漆料,而非天然漆,這樣就會降低原材料成本,從而使得經濟利益最大化;第二點就是市場監管力度不夠,沒有明確的市場規則以及法律條文去規范市場,讓一些不法分子鉆了空子,使得漆料市場魚龍混雜。當然在揚州漆器工藝品的制作過程之中,除了漆料市場的不規范以外,與之相關的制作產品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和漏洞,玉石、木材市場的不規范操作也是比較明顯的。
所以,如果制作的原材料市場出現了問題,又怎么能夠保證產品自身的質量以及美觀要求呢。
四、漆器未來的發展趨勢
(一)創新和對漆器有著良好的定位認識
現今漆器的發展多為裝飾性工藝品,而通過我們的分析來看,這個發展情況對于整個漆器藝術的發展并沒有起到推動作用,所以要不斷創新。創新是發展的不竭動力,是解決漆器發展問題的方法之一。
(二)傳統漆器對實用性增強
縱觀揚州出土的許多漆器物件,人們發現日用漆器居多,如食器、盛器物、家具物等。在許多出土的漆器物中我們發現上面有許多使用磨損的痕跡。目前,揚州市博物館、漢陵苑陳列的出土漆器物,我們可以看到這些現象,并且可以分析出這一現象,它讓人們對揚州漆器有一個新的認識與思考。歷史上的揚州漆器并非都是大件器,揚州漆器無論從造型上來看還是從器物的大小角度,都反映出一種實用的事實現象:如果要在現代生活中獲得生機,就要緊密結合生活,重視實用,傳統的漆器只有增強實用性,可以飛入尋常百姓家,才能夠增加銷售量,并且根據時代的不同運用新的設計思路、創作方式。
綜上所述,我們簡要分析了揚州傳統漆器工藝在當今社會該如何實現發展創新。我相信,如果該行業能夠做到以上幾點,積極實現行業的創新,就一定會突破發展的瓶頸期,迎來發展的飛躍。同時除了揚州漆器工藝以外,我國的各個傳統工藝都應該積極創新,這樣才能使其得以永久傳承。
參考文獻:
[1]王宏建.藝術概論[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0.
作者單位:
江南影視藝術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