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德強
無須諱言,眼下
我已站到了人生的下游
離入海口不遠了
終于開始慢下來,舒緩似一片落葉
幾百里隨波逐流
跌宕起伏
水花飛濺成一些分行文字
或許聊可自慰
回溯源頭,那清澈見底的笑
早就被污泥掩埋
我的上游青春,曾漩渦般迷亂
山石嶙峋,岸樹蒼郁
而水流一瀉如注
長河便義無反顧奔赴大海
吶喊,歡唱
(選自本刊2018年第3期“江南風度”欄目)
蘆葦岸品讀:
以“河之下游”比興“生之尾段”,在公共區間,共鳴的首要條件是類通,個人經驗與大眾感知一旦接軌,其帶出的效果就是感嘆——抒情由此硬扎、通透。這對于詩人而言,活出的“境界”無疑于抵達入海口的豁達。那么,“慢下來”就是必然,如落葉“舒緩”就成了生命“無求高品”的象征,而隨波逐流的詩意,正是詩人孜孜訴求的那份不刻意,那份無用之用的逍遙。偶爾采擷浪花分行以聊可自慰,入心,即是到家。第三節,詩人一反前述灑脫奔放的超邁,而言“回溯”,這其實是檢視自身之“思”:在人生長河中,有過污泥掩埋清澈,也有過青春迷亂如嶙峋的石頭,但不管曾經怎樣跌宕,但朝向大海的流水不會停歇: “一瀉如注”、“義無反顧”,昭示初心不卻,“我”將回到“吶喊”與“歡唱”的本態。整體看,此詩章法講究,書寫遵循了漢語新詩“嚴整”的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