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思聰 圖/高義文
DAN DANG QIANG JUN ZHONG REN
8月初,藏南某高原,在此駐訓的中部戰區空軍雷達某旅機動營上士王斯喜收拾好背囊,即將返回老家廣東湛江。月底,妻子二胎即將分娩。此行,上級把路途算在內,一次性批復了35天的產假,助他圓了一個“陪你坐月子”的承諾。
“教導員,啥也不說了,謝謝你!”臨行前,王斯喜給了教導員張紀哲一個用力的擁抱。
“啥也不用說,回家把愛人照顧好,營里的事情有我們。”張紀哲輕輕拍了拍他的背,也長舒了一口氣。
王斯喜的“休假之旅”可謂一波三折。入藏任務準備階段,他主動向上級打報告要求進藏,但提出的唯一請求是:能在妻子生產時休假陪護。上級很快批復了這一請求,但對何時休、休多久,提出要結合具體情況再定。
然而,考慮到近期駐訓任務較重,上級第一次只批復了15天產假。面對妻子的不理解,他雖努力試圖做通她的思想工作,不想自己卻背上了“思想包袱”。
一天傍晚,他把“求助電話”打給了正在另一地駐訓的張紀哲,并談及一件往事:頭胎分娩時,他也曾因工作忙推遲了休假,等他趕去醫院時,孩子已經出生好幾天了,夫妻倆為此還曾鬧過不愉快。這次妻子懷孕,他許諾會陪她坐月子,沒想到又要“泡湯了”。
“這次如果處理不當,可能會給好事添隱憂。”了解情況后,張紀哲一邊勸慰王斯喜,一邊立即摸排崗位接替人員,并再次向機關請示,很快為他爭取到了足額假期。
“把解決官兵的現實問題和思想問題結合起來,有時往往會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張紀哲看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力量不僅在“言”更在“行”,尤其是在野外駐訓、演習演練等部隊處于“動態”過程中,官兵“活思想”復雜多變,面臨的實際問題突發多發,一名合格政治工作者既要“嘴勤”,更要“腿勤”“眼勤”和“腦勤”,才有可能把政治工作威力最大程度發揮出來。
進駐之初,全營很多官兵都是首上高原,對陌生的氣候條件、地理環境、風土人情等感到十分新鮮,心思精力一定程度被分散。張紀哲既積極備課、講課,又及時聯系駐地廣告公司,制作了橫幅標語,組織官兵輪流簽名,通過儀式激勵這種方式,深化鞏固了教育效果。
進駐至今,9月份面臨走留的老兵和任職滿年限、符合崗位調整要求的干部這兩類群體,又進入了他的視線。他和營長分了工,在思想骨干摸排過一遍的基礎上,逐人交心談心、幫難解困,重點解決3類7個傾向性思想問題和個別人的“思想疙瘩”,全營官兵的精神面貌、工作狀態很快煥然一新。
駐地交通閉塞、環境惡劣、物質條件艱苦,單調的一日生活極易引發官兵的思想和心理問題。一直以來,他積極聯系駐地兄弟單位“蹭網”,定期下載、打印可讀性強的報刊,以班排為單位,組織官兵輪流學習;每晚看完新聞后,組織官兵開展“新聞評述”活動,鼓勵官兵參與討論交流,鍛煉口才、腦力;結合“傳承紅色基因、擔當強軍重任”主題教育,邀請駐地軍地領導上門輔導授課,并組織官兵輪流到駐地烈士陵園、紅色遺址等地參觀見學,讓“新鮮空氣”充盈官兵心田。
除了堅持靈活多樣的方法手段,“言傳身教、以心換心”是他在駐訓期間堅持按綱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基礎上,總結的一個用于自我提醒、自我要求的工作信條。
駐訓任務分隊官兵來自多個不同單位,起初,有的官兵對營里硬朗、嚴格的管理模式很不適應,甚至頗有微詞。一段時間以后,見他和營長兩名主官帶頭落實各項規章制度,甚至帶頭站夜崗、排隊打飯洗碗、規范帳篷內務秩序,個個心服口服。
某分隊駐訓地域海拔4000多米,氣壓低、氧氣稀薄,且較為寒冷,日常開展機動補網、強網等實戰化訓練課目時,他全程參與、身先士卒,有的想打退堂鼓的官兵,見他這么拼,連找他“泡病號”都不好意思開口,直接就跟著上了訓練場。
一些老兵身體機能欠佳,但覺得這是自己軍旅生涯第一次也可能是最后一次到這類地區駐訓,個個工作熱情高漲,隨隊軍醫幾次提醒均未見效后,他一個一個和人談心,給他們思想“降溫”的同時,也鼓勵他們繼續踏實工作、多做貢獻。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果不是簡單體現在各類本子、橫幅標語上,而是悄悄藏在每名官兵的精神面貌、言談舉止里。”張紀哲說,這次駐訓,有很多情況是他之前所沒有經歷過的,無人可問、無經驗可循,只能摸著石頭過河,但他堅信,“沒有完不成的任務、沒有帶不好的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