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維根
(遼寧省植物保護站,遼寧 沈陽 110034)
遼寧是我國重要的優質花生出口基地。近年來隨著種植結構調整,遼寧花生種植面積呈逐年增加的態勢,連年重茬種植,導致花生白絹病的分布逐年擴大。本試驗采用5種防治花生白絹病的常用藥劑做田間藥效比較,旨在為指導生產科學用藥提供依據。

表1 各參試藥劑使用劑量及生產廠家
試驗共設6個處理(表1),4次重復,共計24個小區,采用隨機區組排列,小區面積30 m2。試驗在葫蘆島興城市望海鄉于家村的花生田上進行。花生品種為花育23,為露地栽培,土壤類型為壤土,pH值6.9,有機質含量1.56%。花生株距7 cm雙株,行距為51 cm,地勢略洼。施藥時期為7月20日,正值花生下針期,采用噴淋法施藥一次,施藥時保證藥液量足以滲透到花生根系的末端。
1.3.1 調查時間。花生白絹病植株顯癥時和收獲時調查藥效。
1.3.2 調查方法。每小區5點取樣,生長期調查每點20墩花生,調查發病墩數,計算發病率和防效。收獲時每小區隨機調查10墩花生莢果,調查死(爛)果莢數,記錄每株的總果莢數和病果莢數,計算發病率和防效。

調查結果(表2)顯示,5種供試藥劑中38%啶酰菌胺·吡唑醚菌酯水分散粒劑513 a.ig/hm2對花生白絹病的防治效果最好,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735 a.ig/hm2整體防治效果最差。

表2 不同藥劑對花生白絹病的防治效果
施藥后3 d、5 d、7 d、10 d、15 d及收獲期觀察花生生長情況表明,各藥劑在所試劑量下均無藥害發生,對花生生長安全。
花生白絹病為生產上常見病害,長期施用的部分藥劑已有抗性產生,如本次試驗選取的生產上常用的甲基硫菌靈、異菌脲,防效偏低,表明花生白絹病對甲基硫菌靈和異菌脲已有一定的抗性。選取不同類別的藥劑,如啶酰菌胺、吡唑醚菌酯對花生白絹病防效較理想,尤其是啶酰菌胺與吡唑醚菌酯的混用防效明顯好于其他處理區。殺菌劑在使用過程中,可以利用作用機理不同的殺菌劑相互混配,通過作用位點的差異和相互間的協同作用,形成多作用位點的綜合效應,可以更好的發揮藥效。建議防治花生白絹病的藥劑應選用不同種類的藥劑復配或輪換使用以延緩抗性的產生,同時可以提高藥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