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穎文,呂火明
(1.四川省農業科學院農業信息與農村經濟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0066;2.四川省農業科學院,四川 成都 610066)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強調當前農村經濟改革與發展的重要環節在于發展多種形式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實現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的有機銜接。在惠農政策與資源密集下鄉的背景下,多元化農業經營主體迅速崛起,并蓬勃發展,呈現出家庭經營為主的傳統小農與多元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齊頭并進的特征。
農業經營主體通常是指直接或間接從事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和服務的任何個人或組織。隨著農業農村經濟的發展,以及農業生產分工分業的不斷深化,催生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這是相對于傳統小農經營主體而言。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指具有相對較大的經營規模、較好的物質裝備和經營管理能力,通常理論上認為規模經營的新型主體在生產過程中必然引進高科技、機械化、信息化等現代生產要素的廣泛應用,促使勞動生產率、資源利用率和土地產出率相對普通農戶較高,并以商品化生產作為主要目標,帶動農業市場化、品牌化和綠色化,促使農業變得有利可圖。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既包括農業產中環節的生產經營組織,也包括在產中環節提供各種服務的經營組織。在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的驅動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已經越來越成為我國商品農產品生產和農業社會化服務的主要力量,也成為推動我國農業適度規模經營路徑的重要力量。
據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結果(2016年底),全國規模農業經營戶398萬戶,農業經營單位204萬個,農業經營單位數量較10年前增長417.4%。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呈現出蓬勃發展的良好勢頭,對于保障農產品有效供給,推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發展發揮著愈加重要的促進與支撐作用。但與此同時,全國登記的農戶尚有2.3億戶,仍然占據農業經營群體中的絕大多數。由此,在多種形式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發展背景下,如何促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與普通小農之間協同發展,實現多方利益共享的均衡發展機制成為當下不可回避的焦點問題。
當前,我國主流媒體和學界討論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類型主要包括: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這4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均是隨著城鎮化、工業化以及新農村建設的加速發展應運而生的,同時呈現出相互補充、多元發展的態勢。但在涉及到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與普通小農關系的問題上,現有文獻主要將側重點放在探討二者的對立面上,如基于經濟學視角,認為新型經營主體相比于普通農戶更具有市場化和專業化優勢,并普遍認為新型經營主體相比普通農戶生產效率更高;或是基于社會化視角,認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與普通農戶之間存在利益沖突,如土地流轉意愿、土地流轉權益、支農財政補貼等方面的矛盾,以及由此引致的新的農村階層分化和治理難題。
筆者認為,多元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產生是生產力發展和生產關系提升的重要表現,盡管新型經營主體與普通小農之間無論在經濟層面還是社會層面均表現出一定的矛盾關系,但這也是現代農業發展進程中二者關系徘徊式演進的一個重要體現,各類經營主體都有其適合的發展空間,他們需在不斷地磨合中實現協同共生。我國人多地少的現實農情決定了小農大量存在、長期存在的客觀事實,不可能完全依賴土地集中流轉實現土地規模經濟性。因此,通過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促成農業生產性服務的縱向分工與服務外包來實現服務規模經濟性,實現多種形式的農業適度規模經營需要小農與多元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共同發力。
與普通小農相比,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融入了更多現代生產要素特征,在規模經營、勞動生產率和土地產出率以及農產品商品化率等方面都呈現出一定的比較優勢;但與此同時,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面臨的自然風險、市場風險、經營風險以及政策風險也相應較大。比較而言,多元農業經營主體間的區別有4個維度。
家庭農場、農業企業相比于普通農戶、專業大戶乃至農民專業合作社有著更明晰的法律地位。其中,家庭農場多數在專業大戶基礎上,經工商部門注冊或者農業部門認定,以市場化為導向,實行家族式管理模式,具有較高的經營穩定性;農業企業,通常推行企業與農戶聯結的一體化經營模式,是以盈利為主的法人組織,但企業與農戶之間的契約關系具有較高的不確定性。
普通小農是一個生產與消費的結合體,主要以自有資本為主,生產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滿足生計,不存在市場競爭意識,因而缺乏較明晰的成本效益核算理念;專業大戶、家庭農場以外投資本與自有資本相結合,擁有著較明晰的資本收益率;農業企業以外投資本為主,擁有明晰的資本收益率,但經營風險明顯高于其他幾類經營主體。
普通小農往往是土地和自有勞動的最直接供給者,但在設備、技術、資本、人才、管理等現代化生產要素占有方面較弱;專業大戶和家庭農場以租賃農地為主,自有農地為輔,成員間主要依靠血緣關系構成勞動力,偶有鄰里間換工,對于現代化生產要素的占有和使用能力較弱;農業企業主要依靠租賃農地和雇傭勞動力經營,很少有自有勞動,企業與雇傭勞動間通過契約達成合作關系,在現代化生產要素的占有和使用方面優勢凸顯。

表1 農業經營主體的類別、基本概念、經營邏輯、主要特征及規模經營路徑
普通小農生產的農產品主要擔負著維持生計的功能,生產過程中主要面臨的是自然風險;專業大戶、家庭農場促成了農業規模經營的初始狀態,其經營目的主要為了提高勞動生產率、土地產出率和農產品商品率,進而實現家庭收入水平的提升,除自然風險外,生產經營過程中還面臨著土地流轉風險及市場風險等,盈利能力較受限制;農業企業以盈利為目標,有著延伸產業鏈、促成一體化經營的優勢,但在經濟利益驅動下,容易引致非糧化和非農化傾向,同時產業化經營中還存在著較高的契約風險;農民合作社主要為其他經營主體提供產前、產中、產后的生產性服務,但由于其非營利性質,決定其規模小、合作領域窄,服務能力有限,無法滿足農業產業化發展需求。
農業經營主體的主要類別、基本概念、經營邏輯、主要特征及各自的規模經濟路徑,詳見表1。比較而言,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之間并不存在孰優孰劣,孰強孰弱的問題,且多元經營主體引導的規模經營路徑也具有多層次和多樣性,不僅僅局限于土地規模經營,在市場化動力的驅使下,還涉及到農業生產要素規模化、農業經營環節規模化、農業社會化服務規模化和農業產業融合規模化等多元化發展模式,同時,也反作用于各類經營主體的進一步發展壯大。此外,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與小農之間的關系也并非具有完全替代性,盡管排斥小農、質疑小農、放棄小農的提法不絕于耳,但小農與新型經營主體之間仍然存在著深刻的關聯性,如何將小農引入現代農業的發展軌道,實現多元經營主體的協同發展,需要統籌協調好相互間的利益關系,妥善處理相關矛盾。
經營主體的多元化催生了農業組織經營模式的多元化,由此,農業規模經營的路徑也朝著差別化和多樣化發展。在推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發展的路徑中,農業各類經營主體之間的利益相互交錯,其不同的利益訴求致使要素(土地、資金、設備、技術、勞動力等)之間又存在著相互牽制的關系,特別是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極力提升自身經營水平的同時,既要穩妥處理好新型經營主體間的相互關系,避免產生不良的“擠出效應”,還要積極保障小農戶利益,盡量滿足其訴求,并通過發展具有整合功能的服務組織載體,將小農戶有效引入現代農業的發展軌道中來。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推行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過程中,通常會需要集中流轉連片土地以實現土地規模經濟效應。但一方面,這可能會因為個別農戶不同意流轉而影響整片土地的流轉進程,并極大地抬高了農戶與新型經營主體之間的交易成本;另一方面,新型經營主體可能在違背農民自愿的前提下仍然強制推動農地流轉,損害了農民的土地權益,特別對于那些留守的中老年勞動力,由于文化水平低、缺乏技能,在成為失地農民后成為更貧困的弱勢群體。鑒于此,首先要加大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意識教育,讓其尊重小農的意愿和基本權益;其次,要切實了解小農戶的真實訴求,注重通過完善農村就業保障體系或提高其非農收入水平以降低對土地的依賴性;同時要進一步規范土地流轉行為,完善土地流轉的服務體系,盡可能降低交易成本和保障小農土地權益。
無論是對于普通小農還是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均面臨著農業自然風險和市場化風險,但受災害風險的影響程度會隨著風險偏好不同而有所差別。如農戶經營的自然風險分散在每個小農身上,風險相對較小,而新型經營主體多采取大規模經營,一旦出現大規模的自然災害,其后果通常較為嚴重。另外,新型經營主體還面臨著較高的市場風險,主要反映在一是成本方面,面臨著土地租金、勞動力成本、農資成本等不斷上漲的壓力;二是價格方面的市場波動較大;三是經常遭遇資金儲備匱乏等方面的問題,這些均導致了農業經營效益的極度不穩定性。因此,不論是小農還是新型經營主體,在作出農業生產經營決策之前,應對各類風險作出理性評估,不能盲目跟風。對于規模化經營主體還可以通過購買農業保險以最大限度地降低農業損失。
傳統小農精耕細作的特點對于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農產品穩定供給具有重要意義。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快速發展,盡管相比于小農效率效益更高,但在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方面,存在著較多質疑。如部分新型經營主體并沒有真正務農的意愿,僅為了套取國家惠農政策補貼,或農村土地的增值收益,導致在實踐中催生了一批“偽農業新型經營主體”,其規模經營的糧食單產也遠遠低于小農水平。一些經營主體通過壟斷性方式獲得土地,排擠了其他經營主體,并將部分經營行為非農化,在一定程度上瓦解了農村社會結構,甚至制造了社會不穩定因素。因此,政府應認真審視農業經營主體的經營價值取向,避免財政資金分配的錯誤導向,更加合理配置利用財政支農資金,讓財政補貼真正惠及于那些愿意致力于務農事業的農戶與新型經營主體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