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潔,周芙蓉
(南部縣婦幼保健院,四川 南充 637300)
小兒急診科收治的患者較為特殊,其年齡較小,其心智尚未發育成熟,可使其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在治療時易出現哭鬧、喊叫、不配合治療的情況。患兒的情緒變化可使其出現生理上的應激反應,使其血壓、心率等生命體征出現異常,進而可影響其治療的效果。這給醫護人員的工作增加了難度。患兒的家長因擔憂患兒的病情,可出現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患兒的家長在情緒激動的情況下可變得不理智,對醫護人員的工作提出質疑,進而可引發醫患糾紛。因此,在對患者進行治療期間,對其實施有效的心理護理干預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本次研究主要探討實施心理護理干預對外傷患兒生理應激狀態及其家長負性情緒的影響。
本次研究的對象是2014年5月至2016年12月期間在某醫院小兒急診科接受治療的114例外傷患兒。本次研究對象的納入標準是:1)其不存在心、肝、腎等重要臟器損傷;2)其具備基本的語言交流能力;3)其不存在認知功能障礙;4)陪伴其就診的家長有1~2名;5)其年齡為5~13歲。將這些患兒平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在對照組患兒中,有男性32例,女性25例;其年齡為5~12歲,平均年齡為(7.8±2.4)歲。在觀察組患兒中,有男性35例,女性22例;其年齡為6~13歲,平均年齡為(8.2±2.7)歲。兩組患兒的一般資料相比,P>0.05,具有可比性。
兩組患兒入院后,均根據其病情對其進行相應的治療及常規護理。進行常規護理的方法是:護理人員告知患兒的家長與患兒所患疾病相關的知識、治療的方法及注意事項,密切監測患兒的血壓、心率等生命體征的變化情況,詳細記錄監測的結果。對于傷口較淺、面積較小的患兒,護理人員使用碘油、酒精涂抹其傷口周圍的皮膚,然后用消毒紗布將其傷口包扎妥善。對于傷口較大、較深的患兒,護理人員應對其傷口進行局部清創處理,并為其注射破傷風針劑。然后及時縫合患兒的傷口,以免其傷口出現細菌感染。對于出現割傷的患兒,護理人員應先對其進行止血處理,再使用繃帶將其傷口進行固定。當患兒的傷口流血不止時,應使用紗布對其傷口進行壓迫止血。在此基礎上,對觀察組患兒進行心理護理干預。進行心理護理干預的方法是:1)護理人員評估患兒的病情,了解其受傷的部位、傷口的類型、傷口的大小及其對外傷所致疼痛的耐受度。護理人員與患兒的家長進行溝通,為其介紹患兒的病情,耐心地疏導其不良情緒,以免其情緒過于激動,緩解其憂慮、擔心、害怕等不良情緒。叮囑患兒的家長要注意觀察患兒病情的變化情況,多陪伴患兒,使患兒感受到來自于父母的關心和愛護,進而增強其安全感。2)護理人員通過與患兒進行交流了解其個人的喜好,通過與其談論感興趣的話題轉移其注意力,以使其能夠配合治療。護理人員對患兒提出的問題進行耐心的解答,使用激勵性的語言配合肢體動作給予患兒鼓勵、安慰,以減少其恐懼心理,進而增加其對治療的依從性。對于性格內向的患兒,應主動與其進行交流,了解其內心的想法,滿足其合理的要求。3)為了有效地減輕患兒傷口的疼痛感,護理人員可指導其進行腹式呼吸訓練。進行腹式呼吸訓練的方法是:引導患兒取半坐臥位,告知其將左手置于腹部,將右手置于胸部,然后用力吸氣。告知患兒當左手感受到腹部已經上抬至最高點時要屏氣2 s,然后再緩慢地進行呼氣。告知患兒當右手感受到胸部已經上抬至最高點時再屏氣2 s。患兒呼氣的時間與吸氣時間之比應為1:1,其呼吸的頻率為3~5次/min,將每次訓練的時間控制為20 min[1]。
1)在護理前后,觀察、記錄兩組患兒心率、動脈壓的水平及視覺模擬評分法(VAS)的評分。VAS的分值為0~10分,患兒的得分與其傷口疼痛的程度呈反比。使用焦慮自評量表(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DS)評估兩組患兒的家長其焦慮、抑郁情緒的程度。SAS評分的臨界值為53分,SDS評分的臨界值為50分。2)對本次研究對象護理效果的評定標準是:(1)顯效:護理后,患兒能夠聽從醫護人員的指導,積極地配合治療。(2)有效:護理后,患兒對醫護人員的指導存在輕微的抵觸情緒,但能配合完成治療。(3)無效:護理后,患兒哭鬧不止,不能配合完成治療。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3)護理后,對兩組患兒接受護理的質量進行評分。評估的內容包括護理人員的服務態度、護理操作的熟練度、健康教育的全面性三部分內容,總分為100分。得分與患兒接受護理的質量呈正比。
用SPSS12.0統計軟件對本次研究中的數據進行處理。兩組患兒的心率、動脈壓、VAS評分、接受護理的質量評分及其家長的SAS評分、SDS評分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用t檢驗。兩組患兒接受護理的有效率用百分比(%)表示,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在接受護理前,兩組患兒的心率、動脈壓、VAS評分及其家長的SAS評分、SDS的評分相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接受護理后,觀察組患兒的動脈壓、心率、VA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患兒(P<0.05),其家長的SAS評分和SD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患兒的家長(P<0.05)。詳情見表1。
表1 在護理前后兩組患兒的心率、動脈壓、VAS評分及其家長的SAS評分、SDS評分的比較(±s )

表1 在護理前后兩組患兒的心率、動脈壓、VAS評分及其家長的SAS評分、SDS評分的比較(±s )
項目 對照組護理前 觀察組護理前 t值 P值 對照組護理后 觀察組護理后 t值 P值心率(次/min) 84.2±6.0 83.9±5.8 -0.443 0.659 78.2±5.1 70.6±3.8 9.414 0.001動脈壓(mmHg) 123.3±16.3 125.1±13.2 -4.453 0.605 131.1±13.9 116.2±12.8 3.574 0.003 VAS 評分(分) 7.4±1.6 7.3±1.5 -0.103 0.918 5.7±1.4 3.8±1.2 4.881 0.001 SDS 評分(分) 67.2±4.0 68.3±4.3 -1.157 0.250 54.5±3.6 44.3±6.1 4.173 0.005 SAS 評分(分) 58.0±6.1 57.9±5.2 -0.264 0.793 55.6±3.4 45.3±3.5 9.225 0.004
觀察組患兒接受護理的有效率為96.5%,對照組患兒接受護理的有效率為77.2%。觀察組患兒接受護理的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患兒(P<0.05)。觀察組患兒接受護理質量的評分為(88.3±4.5)分,對照組患兒接受護理質量的評分為(57.5±4.9)分。觀察組患兒接受護理質量的評分高于對照組患兒(P<0.05)。詳情見表2、表3。

表2 兩組患兒接受護理效果的比較
表3 兩組患兒接受護理質量評分的比較(分,±s )

表3 兩組患兒接受護理質量評分的比較(分,±s )
組別 例數 護理質量的評分觀察組 57 88.3±4.5對照組 57 57.5±4.9 t值 0.872 P值 0.002
小兒急診科收治的患者較為特殊[2],其心智尚未發育成熟,其對治療的依從性較差,常因治療時的疼痛感而出現哭鬧不止、拒絕配合治療的情況。這增加了該科室護理工作的難度,可使醫護人員的身心疲憊,進而可影響其工作的狀態。患兒的家長受到患兒患病的影響可出現較多的負面情緒,易使其對醫護人員的工作存在質疑,從而導致其情緒變得激動,容易發生護患糾紛。研究發現,在對小兒急診科收治的患者進行治療期間對其實施心理護理干預,可有效地提高其對治療的依從性。
在本次研究中,在對小兒急診科收治的外傷患兒實施心理護理干預期間,護理人員通過使用鼓勵、誘導、心理安撫等技巧穩定患兒的情緒,以減少因負面情緒引發的生理應激反應,使其能夠積極地配合治療,這對確保其治療的效果、改善其預后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患兒的病情及其在接受診治期間的生理應激反應都會影響其家長的情緒。在對患兒進行治療期間如果出現任何問題,家屬在負性情緒的影響下可作出過激的行為[3],從而易引發護患糾紛[4-5]。研究發現,年齡較大的患兒更容易接受心理護理干預,年紀較小的患兒更需要護理人員的看護及家長的引導。患兒家長的情緒可直接影響患兒對治療的配合度。因此,對患兒家長進行有效的心理疏導十分必要。這能充分體現出現代臨床護理工作的人性化特點,從而獲得最理想的護理干預成效。
本次研究的結果證實,對外傷患兒進行心理護理干預,可有效地改善其生理的應激狀態,緩解其家長的負性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