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美萍,閔玉梅
(射陽縣人民醫院,江蘇 鹽城 224300)
人工流產術是臨床上常用的一種終止妊娠的方法。有研究發現,接受人工流產術的孕婦常會發生人工流產綜合征。本文對在射陽縣人民醫院門診接受人工流產術的388例孕婦進行分組比較研究,旨在分析宮頸表面麻醉在預防人工流產綜合征中的應用效果。
選擇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射陽縣人民醫院門診進行人工流產術的388例孕婦作為研究對象。這388例孕婦均無進行人工流產術的禁忌證。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208例)和對照組(180例)。觀察組孕婦中無生育史的孕婦有108例(占51.9%);其孕周為6~10周,年齡為20~43歲。對照組孕婦中無生育史的孕婦有95例(占52.8%);其孕周為6~10周,年齡為21~43歲。兩組研究對象的基本資料相比,P>0.05。
在進行人工流產術前,詳細地詢問兩組孕婦的病史,并對其進行婦科內診檢查、尿HCG檢測和超聲檢查。在確認其具有進行人工流產術的適應證后,對其外陰及陰道進行消毒。暴露其宮頸,并對其宮頸進行消毒。用棉簽蘸取40 mg濃度為1%的丁卡因,并將其涂抹于觀察組孕婦宮頸管內1~3 cm,然后在宮頸、陰道內噴灑20 mg濃度為1%的丁卡因。1 min后對孕婦進行負壓吸引及刮宮處理。對對照組孕婦進行消毒處理后直接進行手術操作。
比較兩組孕婦人工流產綜合征的發生情況、術中宮頸松弛及疼痛的情況。
采用SPSS 13.0統計軟件對本文中的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在術中,觀察組孕婦中不需要進行宮頸擴張處理的孕婦有160例(占76.92%),需要進行宮頸擴張處理的孕婦有48例(占23.08%);對照組孕婦中不需要進行宮頸擴張處理的孕婦有18例(占10%),需要進行宮頸擴張處理的孕婦有162例(占90%);觀察組孕婦中不需要進行宮頸擴張處理孕婦的占比高于對照組孕婦,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孕婦宮頸松馳情況的比較[n(%)]
在術中,觀察組孕婦中有2例孕婦(占0.96%)發生人工流產綜合征,對照組孕婦中有6例孕婦(占3.33%)發生人工流產綜合征;觀察組孕婦人工流產綜合征的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孕婦,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孕婦人工流產綜合征發生情況的比較[n(%)]
在術中,觀察組孕婦中無嚴重疼痛癥狀的孕婦有178例(占85.58%),有嚴重疼痛癥狀的孕婦有30例(占14.42%);對照組孕婦中無嚴重疼痛癥狀的孕婦有48例(占26.67%),有嚴重疼痛癥狀的孕婦有132例(占73.33%);觀察組孕婦中無嚴重疼痛癥狀孕婦的占比高于對照組孕婦,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孕婦術中疼痛情況的比較[n(%)]
人工流產綜合征是指孕婦在接受人工流產術期間因疼痛及局部刺激而出現惡心嘔吐、心動過緩、心律不齊、面色蒼白、頭昏、胸悶、大汗淋漓、血壓下降、昏厥和抽搐等癥狀[1-2]。孕婦一旦發生人工流產綜合征,應立即停止對其進行手術操作,為其靜脈推注0.5 mg的阿托品,并對其進行吸氧治療。待其心率恢復正常,其他癥狀基本消失后,再對其進行手術。目前,多數學者認為,人工流產綜合征的發生主要是由于宮頸及宮體受到機械性刺激而發生神經反射引起的。丁卡因是一種強效表面麻醉劑。有研究指出,使用丁卡因對接受人工流產術的孕婦進行宮頸表面麻醉能夠有效地抑制其迷走神經興奮的情況,使其宮頸保持松弛,降低其人工流產綜合征的發生率[3]。本研究的結果顯示,觀察組孕婦人工流產綜合征的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孕婦。在術中,觀察組孕婦中不需要進行宮頸擴張處理孕婦的占比高于對照組孕婦;觀察組孕婦中無嚴重疼痛癥狀孕婦的占比高于對照組孕婦。筆者認為,在使用丁卡因對接受人工流產術的孕婦進行宮頸表面麻醉期間需要注意以下幾點:1)不得使用丁卡因對孕婦進行浸潤麻醉或靜脈麻醉。2)在為孕婦涂抹丁卡因前,應使用生理鹽水或注射用水將丁卡因的濃度稀釋至1%左右。3)將丁卡因的總用量控制在50 mg之內。4)在用藥期間,需密切監測孕婦呼吸系統及循環系統功能的變化情況。
綜上所述,使用丁卡因對接受人工流產術的孕婦進行宮頸表面麻醉的效果較好,可顯著減輕孕婦的疼痛癥狀,保持其宮頸的松馳,降低其人工流產綜合征的發生率,有利于手術的順利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