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元峰
(英山縣石頭咀中心衛生院,湖北 黃岡 438700)
帶狀皰疹又叫“蜘蛛瘡”、“蛇盤瘡”,是指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感染性皮膚病[1]。此病患者可出現皮疹、局部神經痛等癥狀。此病患者的病情在被治愈后可獲得較為持久的免疫力,其病情的復發率較低[2]。阿昔洛韋是臨床上治療帶狀皰疹的常用藥。但單用此藥治療帶狀皰疹的效果不夠理想。在本文中,筆者主要研究用阿昔洛韋聯合季德勝蛇藥片治療帶狀皰疹的效果。
選取40例帶狀皰疹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這些患者均為英山縣石頭咀中心衛生院在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間收治的患者。將這些患者隨機分為Ⅰ組和Ⅱ組。在Ⅰ組患者中,有男8例(占40%),女12例(占60%);其年齡為35~76歲,平均年齡為(49.73±5.91)歲;其發病至入院的時間為1~12 d,平均時間為(4.75±0.83)d。在Ⅱ組患者中,有男6例(占30%),女14例(占70%);其年齡為33~74歲,平均年齡為(48.64±5.75)歲;其發病至入院的時間為1~11 d,平均時間為(4.52±0.77)d。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P>0.05。
用阿昔洛韋對Ⅰ組患者進行治療。阿昔洛韋的用法是:將0.5 g的此藥加入到500 ml的生理鹽水中,對患者進行靜脈滴注,在1 h內滴注完畢,1次/d,連續用藥7 d。用阿昔洛韋聯合季德勝蛇藥片對Ⅱ組患者進行治療。阿昔洛韋的用法同上。季德勝蛇藥片的用法是:根據患者皮疹的面積,將適量的此藥搗碎,并將其研磨成粉末狀。在此藥粉中加入適量的生理鹽水,將其調成糊狀,將藥糊均勻地涂抹在患者出現皮疹的皮膚上,每天用藥1~2次,連續用藥7 d。
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局部神經痛癥狀消失的時間、皮疹消退的時間及發生不良反應(如注射部位發炎、血壓下降等)的情況。
治愈:經治療,患者局部神經痛、皮疹等癥狀完全消失,其皮損區完全恢復正常。顯效:經治療,患者局部神經痛、皮疹等癥狀明顯減輕,其皮損區基本恢復正常。有效:經治療,患者局部神經痛、皮疹等癥狀有所減輕,其皮損區的水皰處于干涸和結痂的狀態。無效:經治療,患者局部神經痛、皮疹等癥狀未減輕,其皮損區未發生改變或進一步擴大。總有效率=(治愈例數+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3]。
用SPSS18.0軟件對本研究中的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用%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Ⅱ組患者局部神經痛癥狀消失的時間和皮疹消退的時間均短于Ⅰ組患者,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局部神經痛癥狀消失的時間及皮疹消退時間的比較(d,±s )

表1 兩組患者局部神經痛癥狀消失的時間及皮疹消退時間的比較(d,±s )
組別 例數 局部神經痛癥狀消失的時間 皮疹消退的時間Ⅰ組 20 6.78±2.50 9.96±2.43Ⅱ組 20 4.26±1.37 6.25±1.48 t值 12.3529 13.4276 P值 <0.05 <0.05
治療后,Ⅱ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高于Ⅰ組患者,P<0.05。詳見表2。

表2 治療后兩組患者臨床療效的比較
在用藥期間,Ⅰ組患者不良反應的發生率為20%(出現注射部位發炎和血壓下降癥狀的患者各有2例),Ⅱ組患者不良反應的發生率為15%(出現注射部位發炎和血壓下降癥狀的患者分別有2例和1例),二者相比,P>0.05。
帶狀皰疹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種皮膚病。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在侵入人體后,可長期潛伏于脊神經節的神經元內。當人體的抵抗力下降或發生感染時,此病毒就會被激活,大量地生長、繁殖,并沿著神經纖維轉移至皮膚,最終導致患者出現皮疹、局部神經痛等癥狀。阿昔洛韋是臨床上常用的一種抗病毒藥物。此藥可對水痘-帶狀皰疹病毒DNA聚合酶的生物活性產生抑制作用,從而阻礙病毒DNA的復制,最終達到殺滅病毒的作用[4]。季德勝蛇藥片是由七葉一枝花、蟾蜍皮、蜈蚣、地錦草等藥物組成的中藥制劑,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功效。臨床研究表明,將季德勝蛇藥片搗碎后對帶狀皰疹患者的患處進行外敷,可使藥效直接作用于病灶,從而可顯著減輕其臨床癥狀[5]。
本研究的結果證實,用阿昔洛韋聯合季德勝蛇藥片治療帶狀皰疹可取得良好的效果,能顯著縮短患者臨床癥狀消失的時間,且用藥的安全性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