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曉燕
(甘肅省天水市清水縣中醫院內科,甘肅 清水 741400)
萎縮性胃炎是以胃腺體細胞數量絕對或相對減少、胃腺體細胞形態學改變及異型增生、胃黏膜炎性改變等組織病理學改變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種胃炎。中醫認為,萎縮性胃炎屬于“胃脘痛”、“痞滿”等范疇。《素問·六元正紀大論》中說:“民病胃脘當心而痛。”西醫治療萎縮性胃炎的主要原則包括抗幽門螺桿菌、抑制膽汁反流和改善胃動力等。相關的文獻指出,用升陽益胃湯治療脾胃虛弱型萎縮性胃炎的臨床療效較好。為了進一步研究用升陽益胃湯治療脾胃虛弱型萎縮性胃炎的臨床療效,筆者對甘肅省天水市清水縣中醫院收治的82例脾胃虛弱型萎縮性胃炎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了回顧性分析。
本文所選82例研究對象均為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甘肅省天水市清水縣中醫院收治的脾胃虛弱型萎縮性胃炎患者。這些患者的病情均符合萎縮性胃炎的診斷標準[1]和脾胃虛弱證的中醫辨證分型標準[2]。根據入院的先后順序將其分為升陽益胃湯組(n=41)和西藥組(n=41)。升陽益胃湯組患者中有男性22例,女性19例;其年齡為28~69歲,平均年齡(36.63±8.65)歲;其病程為1~4年,平均病程(2.75±1.12)年。西藥組患者中有男性20例,女性21例;其年齡為30~71歲,平均年齡(38.53±8.05)歲;其病程為1~4年,平均病程(2.63±1.19)年。兩組研究對象的基線資料相比,P>0.05。
為西藥組患者采用常規的西藥療法進行治療。進行常規西藥治療所用的藥物和用法是:奧美拉唑腸溶片,口服,20 mg/d(晨起吞服);雷尼替丁,口服,150 mg/次,2次/d;膠體果膠鉍,口服,150 mg/次,4次/d(餐前及睡前服用)。兩組患者均連續治療2周。為升陽益胃湯組患者應用升陽益胃湯進行治療。升陽益胃湯的制用法是:取黃芪30 g、白芍15 g、半夏15 g、紅參12 g、白術9 g、炙甘草9 g、澤瀉9 g、獨活9 g、茯苓9 g、防風9 g、橘皮9 g、羌活9 g、柴胡9 g、生姜9 g、黃連3 g和大棗4枚。將上述藥物置于清水中煎煮,去渣取汁。每天服1劑,分早晚兩次服用。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的效果及治療前后其內鏡下病灶征象的分級積分。參照《慢性胃炎的內鏡分型分級標準及治療試行意見》[3]對患者的內鏡下病灶征象進行評分。
痊愈:治療后,患者的臨床癥狀及體征完全消失,其食欲恢復正常。顯效:治療后,患者的臨床癥狀及體征基本消失,其食欲明顯改善。好轉:治療后,患者的臨床癥狀及體征明顯減輕。無效:治療后,患者的臨床癥狀及體征無改善。總有效率=(痊愈例數+顯效例數+好轉例數)/總例數×100%。
對本研究中的數據采用SPSS 19.0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及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后,升陽益胃湯組患者中臨床療效為治愈者有21例,為顯效者有9例,為好轉者有7例,為無效者有4例,其治療的總有效率為90.24%;西藥組患者中臨床療效為治愈者有17例,為顯效者有7例,為好轉者有10例,為無效者有7例,其治療的總有效率為82.93%。與西藥組患者相比,升陽益胃湯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更高,P<0.05。
治療后,兩組患者內鏡下病灶征象的分級積分均較治療前明顯降低,P<0.05;升陽益胃湯組患者內鏡下病灶征象的分級積分低于西藥組患者,P<0.05。詳見表1。
表1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內鏡下病灶征象分級積分的比較(分,±s )

表1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內鏡下病灶征象分級積分的比較(分,±s )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后西藥組 41 2.23±0.51 1.84±0.70升陽益胃湯組 41 2.30±0.57 0.98±0.66 t值 0.5747 5.860 P值 0.550 0.000
中醫認為,飲食不節和情志不暢是萎縮性胃炎的主要病機。此外,患者的稟賦不足、氣候不適宜也對此病有一定的影響,其病機包括濕、滯、虛、瘀等四個方面。相關的臨床實踐證實,用升陽益胃湯治療脾胃虛弱型萎縮性胃炎的效果良好。升陽益胃湯出自于元代李東垣所著的《內外傷辨惑論》。此方主治脾胃虛弱、怠惰嗜臥、口苦舌干、飲食無味、大便不調、小便頻數等癥。
此方中的人參、黃芪、白術、甘草均為補益脾胃之要藥;柴胡、防風、羌活、獨活可升舉清陽、祛風除溫;半夏、陳皮、茯苓、澤瀉、黃連可除濕利水,兼以清熱;諸藥合用可共奏益氣升陽、清熱祛濕之功。本研究的結果顯示,升陽益胃湯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90.24%)高于西藥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82.93%)。治療后,升陽益胃湯組患者內鏡下病灶征象的分級積分低于西藥組患者。
綜上所述,用升陽益胃湯治療脾胃虛弱型萎縮性胃炎的臨床療效顯著。此法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