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曉琪
(合肥市第二人民醫院神經外科, 安徽 合肥 230000)
腦梗死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缺血性腦血管疾病。此病可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嚴重時甚至會危及其生命安全。腦梗死患者常合并有肺部感染。有學者指出,應盡早對腦梗死合并肺部感染患者進行有針對性的治療和護理,以促進其康復[1]。本文對合肥市第二人民醫院收治的需進行氣管切開的100例腦梗死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旨在探究對接受氣管切開的腦梗死合并肺部感染患者進行精細化護理的效果。
選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合肥市第二人民醫院收治的100例需進行氣管切開的腦梗死合并肺部感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各50例患者。對照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23例;其年齡為55~87歲,平均年齡(71.5±11.2)歲;其住院的時間為8~35 d,平均住院時間(18.5±9.3)d。觀察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24例;其年齡為54~87歲,平均年齡(70.9±12.1)歲;其住院的時間為7~35 d,平均住院時間(18.4±9.6)d。兩組患者的基線資料相比,P>0.05。
對這兩組患者進行氣管切開后,對其進行抗感染、營養支持和補液等基礎治療。在此期間,對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護理,包括對其進行切口護理、氣管導管護理等。對觀察組患者實施精細化護理。方法是:1)護理人員將患者的床頭向上抬高30°~40°,保持其氣道的通暢,防止其發生誤吸。每天對患者進行2次口腔護理,每隔2 h協助其進行1次翻身(在協助其翻身期間為其拍背)。保持患者病房內的清潔、干燥,每天定時對其病房進行開窗通風。將其病房內的溫度控制在24℃左右,將其病房內的濕度控制在65%左右。每天對其病房內物品的表面及地面進行2次擦拭。2)護理人員每天為患者更換2次切口處的敷料,注意保持其切口部位的干燥及清潔。在為患者更換敷料時,使用濃度為75%的醫用酒精對其切口周圍的皮膚及氣管導管翼進行消毒。3)護理人員每隔4~6 h對患者的氣管導管進行1次清洗,每隔12 h對其氣管導管進行1次消毒。對其氣管導管進行妥善的固定,并為其合理調節氣管導管固定帶的松緊度。每天使用霧化器面罩對患者的氣道進行2次濕化處理。4)護理人員選用合適型號的吸痰管對患者進行吸痰處理,并將吸痰的負壓控制在80~150 mmHg之間。在對患者進行吸痰的過程中,應嚴格遵循無菌操作規程。將每次吸痰的時間控制在15 min之內,將連續吸痰次數控制在3次以下。
對比兩組患者治護的有效率、心肺功能衰竭、腦疝、呼吸抑制及死亡的發生率。
對本次研究中的數據均采用SPSS 18.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對照組患者治護的有效率為68%(34/50),觀察組患者治護的有效率為90%(45/50)。觀察組患者治護的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詳見表1。
在接受治護期間,對照組患者中有2例患者(占4%)發生心肺功能衰竭,有1例患者(占2%)發生腦疝,有2例患者(占4%)發生呼吸抑制,有5例患者(占10%)死亡;觀察組患者中有7例患者(占14%)發生心肺功能衰竭,有3例患者(占6%)發生腦疝,有6例患者(占12%)發生呼吸抑制,有16例患者(占32%)死亡;觀察組患者心肺功能衰竭、腦疝、呼吸抑制及死亡的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患者,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護的有效率及預后情況的比較
臨床研究發現,需要切開氣管的腦梗死合并肺部感染患者常會存在免疫力低下、意識障礙等情況[2]。這給對其實施護理工作帶來了較大的難度。有學者指出,應對接受氣管切開的腦梗死合并肺部感染患者進行精心、細致的護理,以降低其并發癥的發生率及死亡率。盧潔[3]的研究表明,接受氣管切開的腦梗死合并肺部感染患者進行精細化護理的效果確切,能夠顯著降低其并發癥的發生率及死亡率。這與本研究的結果相符。本研究的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治護的有效率〔90%(45/50)〕高于對照組患者治護的有效率〔68%(34/50)〕。在接受治護期間,觀察組患者心肺功能衰竭、腦疝、呼吸抑制及死亡的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患者。筆者認為,在對接受氣管切開的腦梗死合并肺部感染患者進行護理期間需要注意以下幾點:1)盡量安排年資高和護理經驗豐富的護理人員對此類患者進行護理。2)所有護理人員都要明確呼吸機的正確使用方法,確保在進行護理操作時做到無菌化。3)密切觀察并記錄患者并發癥的發生情況。4)每次進行護理交接班時都要特別注意對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的交接。一旦發現患者發生并發癥,應及時上報醫生,并協助醫生對患者進行相應的處理。
綜上所述,對接受氣管切開的腦梗死合并肺部感染患者進行精細化護理能夠有效地降低其并發癥的發生率,改善其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