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波
(興化市第三人民醫院,江蘇 興化 225700)
腦梗死是一種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腦血管疾病。此病具有較高的致殘率和致死率。多數腦梗死患者在被搶救成功后均會遺留不同程度的后遺癥(如偏癱、偏盲、失語等),從而可嚴重影響其生活質量。臨床研究表明,對腦梗死后偏癱患者進行康復護理,有助于改善其患肢的運動功能[1]。為了進一步研究對腦梗死后偏癱患者進行康復護理的效果,筆者對120例此病患者進行了平行對照試驗。
將興化市第三人民醫院收治120例腦梗死后偏癱患者納入本研究。這些患者均為該醫院在2015年10月至2017年10月期間收治的患者。其中,排除處于昏迷狀態及存在溝通障礙的患者。按照這120例患者就診的單雙號,將其分為對比組和評價組。在評價組患者中,有男36例(占60%),女24例(占40%);其年齡為45~76歲,平均年齡為(63.54±2.57)歲;其中,發生上肢偏癱的患者有17例(占28.33%),發生下肢偏癱的患者有28例(占46.67%),發生上下肢偏癱的患者有15例(占25%)。在對比組患者中,有男34例(占56.67%),女26例(占43.33%);其年齡為44~78歲,平均年齡為(63.91±2.34)歲;其中,發生上肢偏癱的患者有18例(占30%),發生下肢偏癱的患者有26例(占43.33%),發生上下肢偏癱的患者有16例(占26.67%)。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P>0.05。
在兩組患者入院后,對其均進行吸氧、溶栓、抗血小板聚集、抗凝、降低顱內壓、營養腦神經、維持水電解質平衡及調節血壓、血糖等治療。在此期間,對對比組患者進行常規護理(包括對其進行病情觀察、生命體征監測、用藥指導及預防并發癥的護理等)。在此基礎上,對評價組患者進行康復護理,方法是:1)體位護理及按摩護理。協助患者在臥床時保持良肢位(即抗痙攣體位),每隔2 h左右協助其翻身一次。在協助患者翻身時,動作要輕緩,避免使其身體與床單發生摩擦,同時也避免使用托、拉、拽等幅度較大的動作。每天對患者的患肢進行2~3次的按摩,以促進其患肢的血液流動,增加其患肢的肌力,預防其患肢發生水腫和深靜脈血栓。2)飲食指導。腦梗死后偏癱患者應遵循“五低三高”的飲食原則進食,即多食用低蛋白、低熱量、低鹽、低碳水化合物、低脂及高纖維、高維生素、高礦物質的食物。另外,結合患者的具體情況和飲食習慣等為其制定科學合理的飲食計劃,讓其多食用新鮮的蔬菜、水果及易消化的食物。3)排便護理。對于可自主排便的患者,應教會其在床上排便的方法,并鼓勵其養成按時排便的習慣。囑其多飲水,指導其家屬每天按摩其腹部2~3次,以促進其腸蠕動和出現排尿、排便反射。若患者大小便失禁,應告知其家屬為其使用尿不濕。在患者每次排便后及時用溫水擦洗其會陰部、肛門周圍及大腿內側的皮膚,并在其上述部位擦涂爽身粉,以保持其局部干燥。4)心理疏導。與患者進行良好的溝通,耐心向其講解腦梗死與偏癱的相關知識。給予患者安慰、鼓勵等情感支持,告知其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有助于其康復。另外,向患者介紹治療成功的病例,以增強其對治療的信心。5)康復鍛煉指導。對于上肢發生偏癱的患者,協助并指導其進行指關節、腕關節、肘關節和肩關節的主動訓練和被動訓練。對于下肢發生偏癱的患者,協助并指導其進行趾關節、踝關節、膝關節和髖關節的主動訓練和被動訓練。每天訓練的時間和訓練的強度應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而定。待患者能夠下床后,指導其逐步進行站立平衡訓練、步行訓練及日常生活能力訓練等[2]。
進行護理前后,采用運動功能評分表(FMA,總分為100分)評估兩組患者患肢的運動功能,采用Barthel指數評定量表(總分為100分)評估兩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FMA評分越高,表示患者患肢的運動功能越佳。Barthel指數評分越高,表示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越強[3]。
用SPSS20.0軟件對本研究中的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用%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接受護理后,評價組患者的FMA評分與Barthel指數評分均高于對比組患者,P<0.05。詳見表1。
表1 對比護理前后兩組患者的FMA評分與Barthel指數評分(分,±s )

表1 對比護理前后兩組患者的FMA評分與Barthel指數評分(分,±s )
注:*與同組護理前比較,P<0.05;#與對比組護理后比較,P<0.05。
73.20±5.12*#60.54±7.34*組別 例數 FMA評分 Barthel指數評分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評價組對比組60 60 55.98±2.35 55.87±2.51 73.20±3.23*#66.59±4.12*42.39±5.41 42.33±5.48
腦梗死是一種致殘率和致死率均較高的腦血管疾病。偏癱是腦梗死患者常見的后遺癥之一。腦梗死患者一旦發生偏癱,就會嚴重影響其生活質量,且會給其家庭帶來沉重的負擔。臨床研究表明,人的大腦具有較強的可塑性,可在受傷后進行功能重組。臨床研究表明,在腦梗死患者發生偏癱后及時對其進行科學的康復護理,可促進其受損神經突觸再生,幫助其建立腦側支循環,從而可減輕其神經功能損傷的程度,改善其偏癱的癥狀,提高其患肢的運動功能[4-5]。
本研究的結果證實,對腦梗死后偏癱患者進行康復護理可顯著改善其患肢的運動功能,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