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日,國家發改委舉行促進民間投資持續健康發展專題新聞發布會,國家發改委政研室主任、新聞發言人嚴鵬程,投資司司長歐鴻、副司長韓志峰,財金司司長陳洪宛,法規司巡視員郝雅風出席發布會,介紹進一步促進民間投資持續健康發展相關工作情況。
歐鴻介紹,去年以來,國家發改委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鼓勵民間投資的工作部署,積極推動落實激發民間有效投資活力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取得了新進展。
一是進一步放開市場準入。持續加大民航、鐵路等重點領域開放力度,吸引民間投資積極參與民用機場、高快速鐵路項目建設。部分壟斷行業通過混改積極引入民間投資,近兩年組織實施三批50家國有企業混改試點,目前已有8家中央企業所屬子企業完成混改,引入各類投資者40多家、社會資本900億元。
二是推進實體經濟降成本。清理規范涉企經營服務性收費、降低行業協會商會收費、降低用能成本和物流成本等超過1500億元,落實降低一般工商業電價超過800億元。進一步挖掘銀行減費讓利潛力,取消1項、暫停6項收費,擴大2項免費政策范圍。
三是努力降低民營企業融資成本。發揮準備金工具的激勵引導作用,通過設置差異化監管政策,對小微或“三農”貸款達標的金融機構累計額外定向下調存款準備金率4.5-6.5個百分點,享受定向降準政策的機構占比超過98%。
四是推動產權保護改革取得實效。貫徹落實《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完善產權保護制度依法保護產權的意見》,印發實施產權保護工作2018年重點任務清單和深入做好產權保護文件落實工作的通知,產權保護工作打開新局面。甄別糾正涉產權冤錯案件取得重要突破,張文中案改判無罪,對增強民營企業家信心、穩定社會預期發揮了重要作用。
五是加快社會信用體系建設。60多個部門累計簽署37個聯合獎懲合作備忘錄,推動法院執行、納稅管理等重點領域建立紅黑名單制度。深入開展政府機構失信問題專項治理,截至目前,被列入失信被執行名單的政府機構超過5000家,整改率超過99.7%。
六是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深入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深化“放管服”改革各項要求,確保取消下放國務院部門行政許可事項、取消中央指定地方實施行政審批事項、清理規范國務院部門行政審批中介服務事項等重點任務落實到位。堅決落實清理規范投資項目報建審批事項有關要求,精簡合并投資項目報建審批事項。充分發揮全國投資項目在線審批監管平臺作用,不斷提高審批效率和服務質量。
七是大力推廣宣傳地方促進民間投資典型經驗和做法。今年4月,國家發改委在河南許昌市召開了全國促進民間投資經驗交流現場會,宣傳推廣許昌市等地促進民間投資經驗做法,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經過各方面共同努力,近年來民間投資增速持續保持回升態勢,今年1-7月民間投資增長8.8%,比整體投資增速高3.3個百分點,促進民間投資工作取得了積極進展和成效。
歐鴻同時指出,我們也注意到,當前制約民間投資增長的問題和挑戰仍然不少,一些體制機制問題仍沒有得到根本解決,部分領域對民間投資進入仍存在隱性門檻,融資難融資貴、成本高負擔重等問題仍然存在,民間投資持續健康發展還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
優化營商環境就是解放生產力、提高競爭力。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要創造更有吸引力的投資環境,投資環境就像空氣,空氣清新才能吸引更多外資;要加強同國際經貿規則對接,增強透明度,強化產權保護,堅持依法辦事,鼓勵競爭、反對壟斷。李克強總理要求,要加快打造國際一流、公平競爭的營商環境,更大激發市場活力、增強內生動力、釋放內需潛力。
郝雅風表示,黨的十八大以來,各地區、各部門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堅持以深化“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各項工作取得積極進展。
一是簡政放權持續深化。五年來,國務院部門行政審批事項削減44%,非行政許可審批徹底終結,中央政府層面核準的企業投資項目減少90%,行政審批中介服務事項壓減74%。大幅放寬外資市場準入,全國、自貿試驗區外商投資準入負面清單分別壓減至48條、45條。
二是事中事后監管同步加強。實行“雙隨機、一公開”,隨機抽取檢查人員和檢查對象、及時公開查處結果,提高了監管效能和公正性。加快建立以信用承諾、信息公示為特點的新型監管機制,扎實推進重點領域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探索對新興產業實行包容審慎監管,量身定制包容審慎監管模式。
三是政務服務不斷優化。推行“互聯網+政務服務”,深化政務信息系統整合共享,基本建立國家數據共享交換平臺體系,打通國務院部門建設的42個垂直信息系統和694個數據項,初步實現了71個部門、32個地方的“網絡通”,16個重點領域的“數據通”、“業務通”,開展“群眾辦事百項堵點疏解行動”、“投資項目審批難點問題征集行動”等。
隨著各項改革持續深化,我國營商環境持續改善,市場活力明顯增強,群眾辦事更加便利。五年來,各類市場主體數量已經超過1億戶、增加近80%,城鎮新增就業每年超過1300萬人,新動能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1/3、對城鎮新增就業的貢獻率超過2/3。
改革開放40年來,民間投資和民營經濟由小到大、由弱變強,已日漸成為推動我國經濟發展、優化產業結構、繁榮城鄉市場、擴大社會就業的重要力量。從投資總量占比看,2012年以來,民間投資占全國固定資產投資比重已連續5年超過60%,最高時達到65.4%;尤其是在制造業領域,目前民間投資的比重已經超過八成,民間投資已經成為投資的主力軍。
為充分調動民間投資的積極性,進一步鞏固民間投資發展的良好勢頭,前不久,李克強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以改革舉措破除民間投資和民營經濟的發展障礙,激發經濟的活力和動力。
嚴鵬程表示,為貫徹落實好國務院常務會議精神,國家發改委已經召開專題會議并印發文件對相關工作做出部署安排,目前,正會同有關方面抓緊落實。下一步,將從五個層面發力:
一是抓放寬準入。繼續大力清理針對民間資本準入的不合理限制,逐步消除民間資本進入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等領域的各類門檻,取消和減少阻礙民間投資進入養老、醫療等領域的附加條件,下更大力氣破除各類隱形壁壘,解決好民間投資“不能投”的問題。
二是抓政策支持。加大融資支持力度,建立分層次的項目投融資對接機制,研究推廣有關地方建立民營企業貸款風險補償機制的做法,鼓勵地方設立基礎設施民間投資基金,鼓勵金融機構運用大數據為民營企業貸款提供支撐,引導金融資源流向民營企業,解決好“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
三是抓營商環境。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規定和做法,加強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特別是政務誠信建設力度,開展產權保護領域政務失信專項治理行動,進一步落實好減稅降費措施,多措并舉降低企業成本,解決好“不愿投不敢投”的問題。
四是抓信息服務。充分發揮政府部門數據資源集中和權威的優勢,有效釋放產業政策導向和行業發展信息,在環保、交通能源、社會事業等方向,向民間資本集中推薦一大批商業潛力大、投資回報機制明確的項目,引導民營企業通過PPP模式規范參與基礎設施等補短板建設,解決好“不知道往哪投”的問題。
五是抓產權保護。推動涉及產權保護的規章、規范性文件清理工作,推動涉產權冤錯案件甄別糾正工作取得更大突破,推動地方解決一批群眾反映強烈的產權糾紛問題,增信心、穩恒心,提升民間投資的“安全感”。
(本刊據國家發改委官網消息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