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煒
摘 要:為提高小流域水土保持能力,防止區域內水土流失,結合銅川市阿莊河漢塞小流域現狀,提出治理措施,有效的減少水土流失。
關鍵詞:小流域;水土保持;治理措施
漢寨小流域項目區位于銅川市印臺區縣城東北部約24km,屬渭北殘塬溝壑區,塬面窄而破碎。項目區梁卯起伏,溝壑縱橫,坡高溝深,整個流域呈南北走向,北高東南底。該區域水土流失較為嚴重,生態環境脆弱,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相對落后。坡耕地、荒草地面積大,地塊相對集中連片,具有較大治理開發潛力,群眾治理需求迫切。
一、小流域基本情況
漢寨小流域項目區項目區總面積16.66k㎡,其中水土流失面積10.04k㎡,占總土地面積的60.3%。土壤侵蝕模數2890t/k㎡.a,年土壤流失總量4.81萬t,屬中度流失區。侵蝕類型主要為水力侵蝕,兼有重力侵蝕。水蝕表現為濺蝕、面蝕、溝蝕,重力侵蝕主要有崩塌、滑坡等。水土流失形式非常嚴峻。項目區涉及阿莊鎮的小莊、下莊、湫凹、漢寨、豐邑、河口6個行政村。項目區總人口3210人,其中農業人口2939人。
漢寨小流域項目區氣候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屬半濕潤半干旱易旱地區。多年平均氣溫8°C,極端最高氣溫37.7°C,無霜期201天,年均蒸發量1481mm,該區氣候特征冷暖變幅較大,凍融強烈每年11月初封凍,次年3月中旬解凍,最大凍土深54m。年平均降雨量613.9mm,年最大降水量747.9mm。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是項目區水土流失嚴重、生態環境脆弱,農村生產生活條件落后。二是流域內坡耕地面積較大。項目區土地總面積16.66k㎡,耕地面積為664.67h㎡,占總面積的39.89%(其中坡耕地占耕地面積的67.7%)。農業人均基本農田1.1畝,農、林用地比例為1:1.38;土地利用率89%。人均基本農田面積小,坡耕地面積大,而坡耕地是水土流失的主要策源地;二是生產、生態用地不協調,需要將部分坡耕地退耕還林,減少水土流失。三是林種結構不合理,需要重新調整林種結構,增加經濟果木林,提高農業經濟效益,增加群眾收入。同時對疏幼林進行封禁保護,提高水土涵養能力。
三、布設原則
遵照適地適樹、因地制宜,因害設防的原則,并結合當地的產業結構調整,進行綜合措施配置。措施布設原則為:在5°-10°坡耕地實施坡改梯工程建設和保土耕作措施,以增加基本農田,增加糧食單產;配合坡改梯建設布置生產道路,以滿足農業機械化耕作和方便農業生產需要;在10°-25°坡耕地營造經濟林,退耕還林,既增加經濟收入,又改善生態環境 ;在大于25°的荒草地上人工栽植水保林;對疏幼林地實施封禁治理,利用生態自然修復提高林草覆蓋率,改善生態環境;同時因地制宜的布設小型小型水利水保設施,防止溝道下切和溝岸擴張,工程、林草、耕作等各項措施合理配置,構成一個高效完善的水土流失防治體系,實現 水不下塬,泥不入溝。
四、治理措施
1.坡改梯建設。在土質較好、土層較厚、坡度相對較緩的(小于10°)、距村莊較近、有利于實現機械化的坡耕地修建水平梯田。設計為機修梯田,田面寬為20m。田塊長度100-200m。通過措施布設,攔蓄地表徑流,保護耕地資源。
2.林草措施建設。水保林布設在10-25°及25°以上的荒草地上。采用小穴狀整地,穴狀沿等高線布設,上下兩行呈“品”字形錯開排列,規格為0.8m×0.5m×0.5m。栽植品種為刺槐。經果林結合區域群眾意愿,選擇蘋果、花椒兩個品種,采用穴狀整地,規格為0.6m×0.6m×0.6m,整地呈“行”狀排列。通過措施布設,有效地攔蓄坡面徑流,減少了坡面沖刷,控制了水土流失,改善了生態環境,狀大了區域經濟。
3.封禁治理措施。對流域內原有的疏幼林進行封育治理,包括人工管護、宣傳,設立標志牌、宣傳牌等,提高地表植被覆蓋,增強其涵養水源,形成一道水土保持防線。
4.生產道路建設。生產道路布置配合坡改梯和經濟林建設,以方便田間作業及農產品運輸等。主要布設在小莊、下莊、湫凹、漢寨四個行政村。
5.修建其它小型水利水保工程。根據流域實施,小型水利水保工程主要修建水窖,用于農作物和經濟作物的應急抗旱、農藥及肥料稀釋等。
五、建議
1.科學規劃,合理布局。不斷明確新時期的指導思想,適時地調整工作思路,堅持以人為本,把區域內水土保持工作與人的全面發展緊密結合起來,與服務經濟建設、解決“三農”問題緊密結合起來,與糧食增產、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緊密結合起來,努力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實現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群眾利益長期發展的目標。
2.強化宣傳,營造濃厚的建設氛圍。把宣傳工作貫穿于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過程中,采取形式多樣、方式靈活的方法搞好宣傳發動工作。通過書寫標語、張貼公告等形式向項目區廣大干部群眾公示項目建設的任務、資金、規模、工期安排等,大力營造水土保持建設的氛圍,激發群眾的建設熱情,提高廣大干部群眾的項目共建意識,加大社會監督和支持力度,保證項目的順利實施,保證工程按時、按質、按量地完成任務。
3.造管并重,提高質量。要明晰產權,堅持“誰治理、誰管護、誰受益”的原則,與鄉鎮人民政府、村委會簽訂管護合同,明確管護責任,把責任制落到實處。要堅持因地制宜,科學選擇樹種,選擇適應市場經濟發展,具有市場競爭力的品種,并嚴格種植標準,做到良種壯苗,優種優質,努力提高質量。
4.不斷深化改革,創新機制,調動全社會參與小流域綜合治理工作的積極性。小流域綜合治理工作涉及面積大,村組多,工程浩大,需要大力投入人力、物力、資金,同時也是一項公益性工程。因此,要積極探索以戶承包治理小流域的路子,并深入貫徹執行中央及我省的有關文件精神,進一步深化改革,大膽創新。積極鼓勵、支持群眾通過承包、租賃、股份合作、拍賣使用權等多種方式,參與到小流域綜合治理中來。
六、結語
通過上述可以知道只有把水土保持提出的問題以及治理方案得到解決才可以從根本上減少水土流失的發生。
參考文獻:
[1]黨小虎.小流域綜合治理效果研究[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04,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