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海濤 司漢濤
摘 要:大豆屬于短日照作物,一生需水量較大,拱土能力稍弱,植株須根系80%分布在5—20厘米耕層內,10%分布在20—30厘米土層中,只有少量直根系分布在30厘米土層以下。從農業機械耕種保證植株健康成長角度來講,農機田間作業質量達到農藝要求是保證大豆健康生長的關鍵,必須從整地開始打好基礎,在播種、中耕、追肥、除草、收獲等全過程都加強機械標準化作業管理,確保大豆高產穩產。
關鍵詞:大興安嶺;墾區;大豆;機械化;生產
一、整地
1.整地方式
三年內沒有進行過深松的耕地必須進行深松,有深松基礎的耕地可直接耙地起壟,達到播種狀態。
(1)深松(聯合整地或深松淺翻)。一般土壤田間含水量在15--30%為作業適宜期(可以拔出作物殘茬觀看附帶土壤的干濕狀況,一般能輕易抖掉或用手抓一把土稍攥一下扔到地面能散開最為適宜),土壤含水量超過50%時不宜深松翻地,這樣會嚴重破壞土壤團粒結構,造成土地板結。
①深度:根據具體情況而定,一般以打破犁底層為宜,深松30—40厘米。
②平度:地表高低差不超過5厘米,無回垡、立垡,不重不漏,到頭到邊。
③地頭整齊度:先拉橫塹,便于機車轉彎入塹,整塊地翻完后統一處理橫頭。
(2)耙地。
①深度:第一遍達到14--18厘米,第二遍要達到18--20厘米;
②平度:田間達到上下平整,不能在土壤中有坷垃層,耕地表面凹凸不差2厘米;
③碎度:坷垃細碎,10厘米耕層內每平方米不超過5個直徑在3--6厘米的土塊;
④齊度:到頭到邊,不漏耙,不拖堆,往復重合10厘米。
(3)秋起壟、秋鎮壓。壟作大豆可以提高地溫,增加產量,鎮壓可以封墑。
①高度:壟高度達到25--30厘米;
②直度:千米不差±2.5厘米;
③往復結合度:結合壟大小不差±2.5厘米;
④壟體飽滿度:壟頂略凸,壟頂中間不能凹陷,且高出壟側平面2-3厘米;
⑤整齊度:到頭到邊,地頭整齊。
(4)春鎮壓。春天在土壤化凍5--8厘米時適時鎮壓,可以起到保墑的效果。
①用大“v”型鎮壓器,鎮壓輪直徑在40-60厘米,;
②到頭到邊,不轉急彎,車速不超7公里/小時;
③不漏壓,也不要重壓,不拖堆。
④110厘米大壟壓后壟臺留有5-6個壓痕、65厘米小壟壓后壟臺有3-4個壓痕為合格。
(5)播種。
①溫度:當田間全天平均氣溫連續五天穩定通過8℃、土壤10厘米耕層內溫度達到10℃左右時開始播種,把作物播在高產期;
②精度:實際播量與設計播量誤差不大于2%(每個苗帶米間落粒不差2粒);肥料單口流量不大于2%;
③直度:播行筆直,千米不差±5厘米,原壟卡種要卡正、卡直;
④勻度:同一排種體各苗帶之間距離不大于1厘米,相鄰排種體之間誤差不大于1.5厘米,往復結合行距不大于3厘米;
⑤深度:根據田間墑情而定。一般播種深度不超過7厘米,鎮壓后不超過4厘米,口肥應在達到側五深八的要求(肥料應在種子側面5厘米、種子下面8厘米);
⑥齊度:播種到頭到邊,不重不漏。
(6)噴施播后苗前除草劑。
①單孔流量誤差不大于5%,作業前必須試水量,噴嘴要試驗配組;
②恒速作業,車速6公里/小時,實際噴施量不大于設計的2%;
③地頭指定地點加藥,杜絕在田間兌藥,加水車不能壓地,做到無后滴,無藥害;
④不重不漏,到頭到邊;
⑤每進行完不同項目的噴施作業要清洗藥罐,防止出現藥害。
(7)中耕管理。
①在真葉(單葉)展開前進行第一遍中耕,進行深松放寒作業,中耕深度25-28厘米(如果車道出現粘條,要在車道位置安裝雙深松桿尺,防止出粘條壓苗),車速不超過5公里/小時;
②在第二片復葉展開、株高10厘米左右時進行第二遍中耕,深度20--25厘米,如出現土塊壓苗現象,要安裝護苗器;車速可保持在10公里/小時左右。
③如果田間雜草較多,在田間雜草達不超過8厘米時,中耕機上安裝耘鋤或單翼尺進行機械除草作業;
(8)苗期噴施除草劑。如果選擇苗后噴施除草劑,一定在田間闊葉雜草3-4葉期、禾本科雜草未分蘗前要及時進行噴施。如果雜草較大時再施藥,就要加大藥量,一定會產生藥害。作業標準同苗前施藥。
(9)噴施葉面肥料。在大豆初花期、初莢期和盛莢期要分別適時噴施葉面肥料和功能性營養劑,以補充大豆所需營養,提高大豆免疫能力,增強大豆植株活性,達到促生長、抗災害、促早熟的目的。
(10)收獲。
①進口大型收獲機(迪爾-9660、9670;凱斯-6088、7088等)作業速度不超過10公里/小時;
②割茬達到標準(一般8-10厘米),撓性割臺仿形良好,作業時割臺不進土,割臺上不堆土,不留“馬耳朵”,不留“胡子”,不拖堆,不能出現“泥花臉”現象;
③撥禾輪彈尺切線速度與機車前進速度不超過1.2:1,嚴禁撥禾輪轉速過快將而大豆植株甩出,即不能出現“飛枝”現象;先收“枕地”,嚴禁因地頭轉急彎而出現掉枝現象;
④收獲機各升運器罩蓋、抖動篩兩側觀測口封閉良好,防止“跑糧、漏糧”;
⑤滾筒轉速不超過400轉/分,脫凈、分離凈;根據天氣及大豆植株干濕程度隨時調整脫離間隙,破碎粒不超2%,田間損失小于1%;
⑥秸稈粉碎長度不超過5厘米,拋灑均勻,拋灑寬度大于收獲機輪距2倍;
⑦除開塹外,不要超過滿割幅作業,一般留出60-70厘米割幅;
⑧及時卸糧,防止糧倉溢滿,卸糧時不能出現灑糧現象,行走卸糧要顧及接糧車速度和位置,嚴禁將糧食卸到接糧車以外。
⑨堅持安全生產,文明生產,在啟動、結合之前必須進行足夠瞭望并鳴笛示警。
參考文獻:
[1]王繼宗.黑龍江墾區大豆機械化生產的主要經驗和建議[J].大豆通報,1995(03):1-2.
[2]梁蘇寧,沐森林,金誠謙,胡敏娟.黃淮海地區大豆生產機械化現狀與發展趨勢[J].農機化研究,2015,37(01):261-264+268.
[3]喬金友,姜巖,王博,孟慶山,陳海濤,林懿.我國大豆主產區農業機械化現狀及發展策略研究[J].農機化研究,2017,39(04):1-6+11.
[4]秦廣明,王明友,肖宏儒,宋衛東.我國菜用大豆生產機械化技術研究[J].農業裝備技術,2011,37(0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