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東新
摘 要:馬鈴薯作為我國重要的農作物類型,不僅對于人們的生活有重要影響,也對農業的發展有重要影響。然而,病蟲害問題持續困擾著馬鈴薯種植的發展,傳統的化學藥品防治方法,雖然能夠一定程度抑制病蟲害,然而對于長期使用不僅造成馬鈴薯品種退化,使得整體產量和質量下降;同時,也不利于環境保護。基于此,探討和研究馬鈴薯病蟲害的綠色防控技術,具有至關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馬鈴薯;病蟲害;綠色防控
自古以來,馬鈴薯就在人們的生活中扮演者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一直以來在解決糧食問題方面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發展至今,在我國的農作物體系中,馬鈴薯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近幾年臨泉縣隨著土地流轉和種植業結構調整,馬鈴薯作為新興產業發展迅猛,由2013年年不足5000畝發展到2017年5萬畝,成為部分鄉鎮群眾的支柱產業。但由于種植模式和管理方式一直比較粗放,也使得品種逐漸退化,產量下降,經濟效益下滑,特別是馬鈴薯病蟲害逐年年加重;而在病蟲害防治過程中,一直以來過于依靠化學藥品,這種不科學的防治方法,導致馬鈴薯的產量和質量下降,這對于馬鈴薯種植產業的發展也造成了很大的不利影響,甚至對農業發展造成了很大的障礙。為了進一步改善馬鈴薯的病蟲害防治中存在的問題,推動病蟲害綠色防治技術是必由之路。
一、馬鈴薯病蟲害日趨嚴重的原因
1.傳統耕作模式科學性不足。馬鈴薯在我國有著十分悠久的種植歷史,也是我國傳統農作物之一。然而,雖然馬鈴薯種植范圍廣,種植產量大,且人們的種植經驗豐富,然而其生產模式一直以來較為落后,一方面以個體種植居多,規模化經驗欠缺,另一方面過度依靠經驗種植,缺乏科學指導,導致作物容易遭受各種災害侵襲。再加上我國馬鈴薯種植密度一般都較大,也進一步加快了病蟲害的傳染速度。
2.病蟲害防治方式不科學。一直以來,對于馬鈴薯病蟲害的防治工作,人們過度依賴化學藥品處理,缺乏更科學的防治措施。化學藥品雖然能夠短期見效,然而不僅對作物危害大,對病蟲害的治理也只能起到短期效果,不能夠形成長期效應。而且,長期使用化肥種植,也使得對于農藥的抗藥性持續增強,常規治理其效果并不明顯。
3.病蟲害蔓延快,范圍廣。一般來說,馬鈴薯病蟲害在每年六七八月份大規模爆發,此時的天氣對于病蟲害的蔓延極為有利,所以其蔓延速度極快,對馬鈴薯造成極大的損失。再加上傳統種植模式下,馬鈴薯的免疫能力持續退化,也是的病蟲害的威脅進一步加劇。
二、常見馬鈴薯病蟲害
1.病害種
(1)真菌性病害。真菌性病害,是馬鈴薯種植中最主要的病害,如馬鈴薯早晚疫病、炭疽病、枯萎病、環腐病等等,就是由真菌導致的馬鈴薯病害。土壤、種子、有機堆肥、雜草、臨近馬鈴薯的番茄與番薯,是一般情況下真菌的最初來源。真菌性病害通常出現發病于馬鈴薯塊莖成型期,一旦防控措施不夠及時有效,產量必然會有明顯降低。
(2)細菌性病害。青枯病、瘡痂病、軟腐病、黑脛病等常見疾病,都屬于細菌性病害。此類病害往往不僅會直接影響馬鈴薯的產量,而且會嚴重損傷馬鈴薯的的品質;同樣給農民帶來嚴重的經濟損失。而且,此類細菌性病害,迄今為止并沒有行之有效的防治藥劑。
(3)病毒性病害病。病毒性病害是由于病毒感染所引發的病害,其最大的威脅在于傳染性。只要有一株馬鈴薯植株感染病毒,就會在短時間內引發大面積感染,造成十分嚴重的損失。常見的病毒性病蟲害包括卷葉病、馬鈴薯A病毒、Y病毒以及花葉病等,其中卷葉病在各馬鈴薯種植國家都較為常見,一旦發生,易感品種馬鈴薯的損失會超過90%。
2.蟲害。馬鈴薯在成長過程中,面臨的蟲害威脅較多,一般來說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以破壞地表植株造成損失的害蟲,常見的包括二十八星瓢蟲、白粉虱、斑蝥等;另一類是以破壞馬鈴薯根塊造成損失的害蟲,常見的有金針蟲、塊莖蛾、白色蠐螬、地老虎等等。
三、馬鈴薯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
1.播種期防治方法。播種期防治主要通過以下幾個方面來實現。一方面,要強化脫毒種薯的推廣應用。所謂脫毒種薯,就是徹底清除了塊莖中的病毒,使之成為無病毒,或者少病毒的馬鈴薯種薯;與常規種薯相比,脫毒種薯不僅能夠抗病,而且其產量和質量都能夠得到有效提升,并且還能縮短種植周期。所以,農技單位要大力推廣脫毒種薯的應用。另一方面,對于種薯給與科學處理。在種薯處理過程中,要去除病薯和爛薯,并經過2個小時的晾曬,則種薯抗病性能夠得到有效提升;如果種植土地有較高的病蟲害史,可使用1kg水混合10ml毒死蜱乳油,在薯塊上均勻彭薩,有利于馬鈴薯的成活。另外,通常種植時,會對種薯實施切塊,所以要嚴格做好道具消毒;刀具未經過消毒,則種薯出牙會受到嚴重制約;通常刀具消毒采用2%的硫酸銅溶液,或者0.5%的高錳酸鉀消毒。
2.生長期防控方法
(1)誘殺防治。相關研究證實,諸如粉虱、蚜蟲等多種害蟲,對于明亮的樣色比如黃色等有很強的取向性。誘殺防治正是基于害蟲的這一特性而發展出來的,通過誘蟲黃板的使用,達到殺死害蟲的目的。通常在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設置30cm*40cm的黃板300塊,將黃板置于植株頂端部位,從而引誘害蟲撲向黃板。對于沾滿害蟲的黃板,定期實施更換。當蟲害程度較高的時候,也能夠配合農藥共同使用,但是農藥用量要酌情減少,至少降低20%,防治對益蟲造成誤傷。
此外,燈光誘殺技術的應用也較為廣泛。通常將殺蟲燈設置在距離地面1.2m的位置,從而盡量實現更大的輻射區域。燈光誘殺技術,防治效果好而且不會造成環境污染。
(2)藥物防治。盡管在完整的生態系統中,害蟲都有其天然克星,比如瓢蟲就是大多數馬鈴薯蟲害的克星。然而,在實際生態環境中,益蟲與害蟲并不總是處于平衡狀態;當害蟲繁殖速度過快,益蟲不足時,依靠天然的生態系統無法對其實施控制,就不得不選擇藥物防治方法,這也是滅蟲的最有效的方法。然而,在使用的農藥的種類上,必須給與嚴格的篩選。要達到殺蟲的目的,又不能破壞環境和生態。所以,要根據不同蟲害選擇不同農藥。比如,0.4%的蛇床子素,就是是殺死蚜蟲的有效藥劑。在藥劑噴灑過程中,要盡量噴灑在植株葉背上。一般噴灑兩次即可,兩次之間間隔10天為宜。20%苦參堿可濕性粉劑則用于防治防草地螟有很好的效果。需要注意的是,農藥的使用要注意不同農藥交替,避免產生抗藥性。此外,馬鈴薯收獲前一周,必須停止任何農藥的使用,防治農藥殘留對人體造成損失。
3.儲存期防控方法。首先,馬鈴薯收獲應當盡量以晴天為宜,這樣可能最大限度放低對其表皮的破壞,收獲完成后,七天之內必須對秧苗實施有效清理。其次,在儲存馬鈴薯前,要對病薯以及受到破壞的馬鈴薯調出,然后將健康薯在陰涼通分處涼置3到5天;同時,對地窖實施全面消毒。最后,將馬鈴薯存儲在地窖中,儲存量不得超過地窖容量的三分之二;并且要保證地窖的痛風性,溫度不得低于4度,濕度最好保持在75左右。
四、結語
綜上所述,馬鈴薯病蟲害的綠色防治技術,對于提升馬鈴薯的產量和質量,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在種植過程中,應大力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王晉瑜,趙書文,段曉敏,等.馬鈴薯主要病蟲綠色防控技術的推廣[J].農業技術與裝備,2016,(02):61-63.
[2]盧遠華,王裕官,李福貴,等.自貢地區馬鈴薯病蟲害的發生特點及綠色防控技術[J].農家科技(下旬刊),2017,(07):90-93.
[3]武高峰.淺談馬鈴薯病蟲害的綠色防控技術[J].農業與技術,2016,36(2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