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恩澤
今年以來,地產公司扎堆更名“換馬甲”,大有“去地產化”勢頭。不過,一個公司多年的積淀一旦形成,更名換旗號也不會有什么實質性改變。要想真正“脫胎換骨”實現戰略轉型,還得要費一番功夫,甚至要有一段艱難煎熬的過程。
進入2018年,房地產企業改名的排成隊。
朗詩地產率先而動。2月28日,朗詩綠色地產舉行股東特別大會,其中一項表決議案正式將公司名稱改為“朗詩綠色集團有限公司”。3月1日,萬達商業地產股份有限公司公告稱,為貫徹公司發展戰略,公司更名為大連萬達商業管理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同一天,時代地產也宣布更名為時代中國,好壯觀的名頭。接著,到了5月2日,美的地產改名為美的置業,意思雖差不多,但有點“高大上”了。5月11日,中航地產更名為中航善達,完全改頭換面了。6月份,先后又有三家房企宣布更名,其中龍湖地產變更為龍湖集團、中駿置業變更為中駿集團、合景泰富地產變更為合景泰富集團。
房企更名較近的一次是9月13日,在2018戰略發布會上,原保利房地產(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宣布升級為保利發展控股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抹去“房地產”三個字。
最為引人注目的是,地產業巨頭萬科也加入了“改名大軍”。6月29日,萬科董事會主席郁亮在股東大會上公開表示,萬科未來不是地產公司而是服務美好生活,要把城市公司名字中的“地產”去掉。有意去掉萬科的地產屬性。事實上,在郁亮發話之前,廣州萬科在5月31日就已經完成更名。今年以來,萬科在上海、深圳、廈門、重慶、成都等地至少十家城市公司已經完成更名,原先企業名稱中的“房地產”字樣均被其他名稱替換掉。
地產商更名并非今年才心血來潮,幾年前就有先例。2016年,恒大地產更名為中國恒大,同年雅居樂集團取代雅居樂地產成為雅居樂的對外官方名稱,K2、雅居樂、遠洋等地產公司也在當年更名。2015年,方興地產更名為中國金茂,年底招商地產更名為招商蛇口并重組上市。
至此,放眼地產界,保留“地產”字樣的公司所剩無幾。
地產公司紛紛更名,最直接的原因當是正在走下坡的房地產行情。業內人士調侃,比氣候入秋更早的,大概是房地產業了,甚至感覺冬天就要來臨。“準備過冬”已成業界相互安慰的提示。比萬科“活下去”口號更為悲壯的,則是中原地產的“排隊等死”。
2018年上半年,50個代表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市場月均成交量在2740萬平方米左右,同比下降約10%。這是因為房地產市場調控政策持續深化、長效機制建設穩步推進、金融監管力度加強,尤其是限購限貸、預售限價等嚴控政策實施,致使重點城市新房市場供需不匹配,有效供應不足造成需求釋放受阻,加之備案延遲等因素影響,新房成交面積持續回落。
房地產業利潤也不再“驚爆”。數據顯示,2015年、2016年,A股上市房企的平均凈利潤率只有9.69%、9.73%。2017年也不過為11.7%。如果全行業捆綁在一塊,其利潤率還要低一些。“暴利時代”已不再。
萬達房地產大甩賣,令地產商們不寒而栗。2017年以來,王健林這位市場反應嗅覺最靈敏的房地產巨頭,“賣賣賣”成了他日常工作的“主旋律”。那個壯懷激烈、“一個億是小目標”的王健林成了“英雄氣短”的模板,大有“楊志賣刀”的悲壯。
萬達“賣賣賣”,走的是輕資產轉型之路。1月份的公告中,萬達稱,引入新戰略投資者后,萬達商業地產將更名為萬達商管集團,1至2年內消化房地產業務,萬達商管今后不再進行房地產開發,成為純粹的商業管理運營企業,各方將推動萬達商管集團盡快上市。
地產大佬萬科高調轉型,也是逐步與房地產“撇清”關系。萬科在戰略目標定位上,以前是“城市配套服務商”,現在則轉型為“美好生活的服務商”,明顯寬泛多了的概念范圍,似乎有更多轉型回旋的余地。
當然,更多的則是換個名號圖新鮮。每個時代微觀市場主體都希望自己有一個燦爛的頭銜。幾年前地產業火爆,在企業名稱中冠以“地產”二字是非常榮耀又有氣魄的。如今地產不受市場待見,房企灰頭土臉的,企業名稱“去地產”,換副馬甲興許讓人刮目相看。
企業更名很容易,只要經過董事會表決通過,通過公示,再報監管部門備案,就可完成全部法律程序。但要想達到更名的目的——最終實現經營狀況好轉、提高公司的生存力,還需要進行脫胎換骨的“烈火重生”,這談何容易?
“去地產”轉型,意味著戰略方向的重大改變,原本搞房地產輕車熟路,轉型向其他行業進軍,無論是技術力量、管理能力還是市場渠道,都有一個“煎熬期”。沒有內生動力支撐,轉型希望渺茫。
而一些地產公司雖說換了名號,但并沒有“金盆洗手”,還是把地產開發當主業,只是覺得“地產”二字不太吃香了,改一下名字,給市場增加一點新鮮感,撞撞運氣。一些地產上市公司則通過換馬甲繼續在資本市場“混”下去,根本無心在打造內生動力上下功夫。輕浮的地產文化已經滲透到公司的骨髓,改也難。這樣的公司難有發展前途。
其實地產公司應當充分利用當前的市場機遇,雖說房地產不景氣指數在上升,但房產泡沫不會輕易刺破,關鍵是要利用這一“休眠期”或叫“市場低潮期”,加強公司技術儲備、人才儲備,至少也要進行內部休整,總結工作,提升管理水平。有一個理念需要堅守,中國是一個13億多人口的大國,住房始終存在剛需,地產業很長一段時期內都不是“夕陽產業”,這就為地產公司脫胎換骨爭取了時間。
作者系財經媒體專欄作家,現為晶蘇傳媒首席分析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