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健宏
2018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的國企要繼續做強做優做大,那種不要國企、搞小國企的說法、論調都是錯誤的、片面的。全國國有企業改革座談會10月9日召開,提出要加快工資總額管理制度改革,統籌用好員工持股、上市公司持股計劃、科技型企業股權分紅等中長期激勵措施,充分調動企業內部各層級干部職工積極性。合伙人制度(廣義,持股、項目跟投等),有利于實現經營者和股東一起做大蛋糕、共享,為推進國有企業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采用合伙人制度推進國企改革,要把握好以下三個重點:
首先,要明白合伙什么。這是合伙的前提。合的是共同攜手、團結協作、齊心協力的干勁,伙的是目標一致、企業發展、資本升值的理念。合伙人制度最大的特點,是能夠更好地吸引人才,發揮人才的創造力,讓人才和企業成為利益共同體,為共同的目標努力。但并不意味著一合伙就奏效。除在合伙人制度之上的物質激勵外,還應更多地體現在與之相適應的發展理念、思想認同上,體現在合伙后的精神凝聚、心靈共振上,即擁有能夠共同自覺遵循的企業文化,為企業發展積極主動地提供智力支持、人員保障。
其次,要明白什么不能合伙。這是合伙的邊界。《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七條規定:“國有經濟,即社會主義全民所有制經濟,是國民經濟中的主導力量。”國有資本雖然也具有資本的逐利性等天然屬性,但它的出資人是國家,這就使之不同于一般意義上屬于自然人或是法人的資本概念。國家作為國有資本的所有者,并不由最高國家機關直接進行具體的投資管理和經營活動,而是按照“統一領導、分級管理”原則,分別由國家各級有關機關或其授權部門,代表國家所有權人負責具體的投資、管理和經營活動。由此,使國有資本擁有了資本投入的政治擔當和增強控制力(包括做強做優做大)的性質。企業在制訂和形成合伙人制度框架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國有資本的特殊性,清楚界定實行合伙人制度的合伙主體和權責,清楚劃清企業運營的規則和底線。
現行公司法以股東本位為基礎,將全體股東利益最大化作為公司的目標,將公司的控制權歸屬于股東,同股同權、資本多數決。但實踐中的合伙人制度,很多情況實際上是將公司的控制權從股東手中轉移到了公司的“合伙人”(即公司現有的管理團隊,比如阿里巴巴、小米)手中,有的涉嫌內部人控制、有的涉及同股不同權,和全體股東利益最大化可能有沖突。因此,在一些情況下,要避免因為實施合伙人制導致國有資本控制權的喪失,從而國有資本陷入違背自身屬性要求的境地;有的情況下則是要避免因為控制權的旁落,導致國有資本流失的風險。
第三,要明白怎么進,怎么出。這是合伙的關鍵。要科學、系統、合理地研究設計相應的機制和流程。因為存在國有資本,綜合考量要充分,體現政治上的嚴肅性;因為有國有資本參與,進出條件要嚴格,體現經濟上的安全性。
國有資本是推進國家現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是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和政治基礎。十九大報告提出,推動國有資本做強做優做大。合正伙對,才能使國有資本真正履行其應有的使命和擔當、有效激勵人才、推進國企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