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企業尤其是國有企業中設置黨組織和黨委可謂由來已久,但其可能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公司治理結構中最不為人所知的一環。一項由亞洲公司治理協會2017年對外國機構投資者進行的調查結果所示,大約五分之一的回復者表示并沒有意識到黨委的存在,其余的回復者則表示,希望看到更多有關黨委作用和職責劃分的信息。這種認知的缺乏是因為一直以來圍繞黨組織權力、責任及其與董事會和公司其他治理實體之間關系的透明度都非常低。公司法和證券法也都沒有對這方面的披露提出要求。
中國在2010年至2017年間推出的一系列政策,進一步鞏固了黨組織在國有企業中的核心領導地位,也明確了黨組織在企業的決策鏈中比董事會位置更靠前。事實上,黨組織在民營企業中也廣泛存在,不過主要的作用是集合黨員,領導工會以及引導企業合法合規經營。近幾年,在華經營的一些跨國企業也有許多做出了相應的安排。
2017年的改革首次要求國有企業將黨建工作寫入公司章程,將黨組織從幕后一下推到了臺前。實際上這些改革可能使黨在國有企業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黨對民營企業所產生的影響,變得更加透明。
黨章確立了保障黨組織在國有和非國有企業中運作的基本法律基礎。2012版黨章第三十二條簡要明確了基層黨組織在國有企業中的“政治核心”作用。而2017年黨章(最新修訂版)第三十三條則在此基礎上做出了如下說明:“國有企業黨委(黨組)發揮領導作用,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實,依照規定討論和決定企業重大事項。”
至于民營企業,黨章說明如下:“非公有制經濟組織中黨的基層組織,貫徹黨的方針政策,引導和監督企業遵守國家的法律法規,領導工會、共青團等群團組織,團結凝聚職工群眾,維護各方的合法權益,促進企業健康發展。”
黨組織的重要作用在公司法中也有提及。公司法1993年初版和2013年最新修訂版的第十九條均規定:“在公司中,根據中國共產黨章程的規定,設立中國共產黨的組織,開展黨的活動。公司應當為黨組織的活動提供必要條件。”
上述法律法規對中國公司治理發展的圖景產生了極大的影響。截至2016年底,已有約18.9萬家公有制企業建立了黨組織,占公有制企業總數的91%。此外,約185萬家非公有制企業中也已經建立黨組織,占非公有制企業總數的約68%,較上一年增長16%。
自2010年以來,一系列政策的出臺,加強和明確了黨組織在國有企業當中的核心領導地位。首先就是通過貫徹落實“三重一大”決策制度,加強黨委在企業中的集體決策權。“三重一大”決策制度最早是1996年由中央紀委提出,具體是指重大事項決策、重要干部任免、重要項目安排、大額資金的使用,必須經集體討論做出決定的制度。
2013年,中央組織部和國資委共同發表了關于央企黨委在現代企業制度下應該充分發揮政治核心作用的政策意見。該意見還強調了黨委在人事管理方面,尤其是對黨員干部的監督,以及在思想政治工作方面的領導作用。
2015年8月24日,中共中央和國務院發布了《關于深化國企改革的指導意見》,再次強調了黨組織的政治重要性,并提出了黨組織領導班子成員可以通過法定程序進入董事會、監事會和經理層交叉任職。指導意見還指出,到2020年,“國有企業黨組織在公司治理中的法定地位將更加鞏固”。
2016年5月底,國資委在黨中央機關刊物《求是》雜志上刊登了一篇題為《在全面深化國企改革中加強黨的建設工作》的文章。文章的核心內容為亟需進一步加強黨在國企中的領導地位,并首次提出了黨委應該在董事會之前對企業的重大決策進行正式討論和審批(“前置程序”)的觀點。
2016年10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國有企業黨的建設工作會議上發表講話,指出黨建工作的核心思想是要“把黨的領導融入公司治理各環節,把企業黨組織內嵌到公司治理結構之中,明確和落實黨組織在公司法人治理結構中的法定地位”。
2017年5月,國務院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完善國有企業法人治理結構的指導意見》和《國務院辦公廳關于轉發國務院國資委以管資本為主推進職能轉變方案的通知》進一步強化了這種政策導向。這兩項文件的主旨都是鞏固黨組織在國企治理結構中的領導地位,提出應該將黨建工作寫入國有企業的公司章程。更重要的是,文件中還強調了黨對干部人事工作的領導權。
對上述政策改革,持現實主義觀點的人士認為,黨組織一直以來都在國有企業的治理和管理中起著核心作用。近期政策上的變化只是對既定事實的強調。
從政府的角度來看,上述政策不僅會加強黨在國企中的領導地位,從而改善企業的治理水平,還會從實際層面幫助控制黨員干部及其他人員的貪腐行為。正如2017版黨章所述,任何組織中的基層黨組織都必須“監督黨員干部和其他任何工作人員嚴格遵守國家法律法規”及“教育黨員和群眾自覺抵制不良傾向,堅決同各種違紀違法行為作斗爭”。
從2015年底開始,越來越多的中國上市公司為了將黨建入章而開始修改公司章程。其中,2015年12月就修改了章程的哈爾濱電氣集團佳木斯電機公司是最早一批將黨建入章的上市公司之一。2016年1月,新疆天山水泥和中材國際緊隨其后,也修改了章程。根據國際代理投票顧問公司ISS的統計,從2015年底到2017年6月,共有近180家上市公司為了將黨建入章而修改了章程。
不過,這波修改公司章程的浪潮直到2017年才正式抵達香港——超過30家在香港上市(在內地成立)的大型國有企業在這一年向年度股東大會或臨時股東大會提出了將黨建入章的議案。其中:
中石化的A股和H股股東分別以99.99%和99.68%的高贊成票表達了他們對于修改公司章程議案的一致同意。
中國工商銀行的股東對修改公司章程的議案則反饋不一:雖然反對票的占比僅為總票數(含A股和H股)的5.7%,但H股股東投反對票的比例較A股股東明顯要高得多。反對票數共計175億,占與會H股股東所持452億總票數的近39%。(雖然可能并非所有的反對票都來自H股股東,但由于國家相關機構在A股中的高占股比例,不難猜想絕大部分的反對票是來自H股股東。)
中國建設銀行的股東對章程修改議案的反饋又不太一樣:反對票占到總票數的12.8%,但是這次H股股東投的反對票比例僅為13%。
重慶鋼鐵的情況則截然不同:在所有H股股東的投票當中,反對將黨建入章的比例超過70%。
上述上市公司的股東對于黨建入章議案的投票結果之所以如此不同,其中一個原因是各公司提出的章程修改范圍不同。比如中石化只是對其章程做出了兩項簡短的修改,而工商銀行的章程修改就要復雜得多。另一個可能原因是各公司與投資者之間的溝通程度不同——許多常駐香港的外國機構投資者都表示在2017年的股東大會高峰期來臨之前曾被所投公司積極游說過,希望他們支持相關議案。當然,有些公司的投票結果也受到了國際代理投票顧問對此類議案投票建議的影響。
與此同時,國資委曾在2017年中宣布已經有100家大型國企按照規定修改了公司章程。另外,國資委下屬74家企業的董事長同時兼任所在企業的黨委書記,反映了黨在這些國企中更高的決策地位。據了解,有些正準備去境外上市、但國有股權比例低于三分之二的國企收到了地方國資委要求其暫停修改公司章程的通知,以防議案遭到境外投資者投票否決(此類議案需要至少三分之二以上的贊成票才能通過)。
雖然政府推行這些章程修改的動機很明顯,但從公司治理的角度來看,仍然需要面對以下挑戰:
決策溝通增添難度?
一些中國的企業家擔心,將黨組織和黨委的角色規范化會降低商業決策制定的效率。他們指出,此前黨委只是在原則上可以干預董事會的決策制定,而不是必須對具體事項做出正式決定。但在新政下,重大事項在董事會討論之前都必須經過黨委批準。這將為目前企業內本已十分復雜的各治理主體間的溝通協調工作增添更多難度,無形中也增加了董秘的工作量,尤其是文書處理方面。
限制董事會的作用?
由于采用“雙向進入、交叉任職”機制,許多黨委成員同時是董事會、監事會或經理層成員。“雙向進入”的結果是同一個人在一家企業中可以同時擔任兩個職位,而“交叉任職”的主要結果是黨委書記和董事會主席(董事長)由同一人擔任。在有些企業中也會出現董事長是黨委副書記,或者黨委書記是副董事長的情況。但就目前來看,最佳安排還是黨委書記和董事長由同一人擔任,以避免不同個體之間利益或者目標的沖突。
由于大部分黨委成員也會是企業董事會成員并擁有高管職位,顯然,所有重大事項在董事會召開之前其實已經通過了這個內部團體的討論。因此,在董事會的會議上,大多數執行董事無需多言,只需聽董事長或者總經理傳達一下黨委已經形成的決議即可。這種設定會大大削弱董事之間本來可能會就重大決策制定進行的討論,也由此減少了非執行董事,尤其是獨立董事,可以在討論中為企業重大決策制定做出的貢獻。
厘清職責分工和專門委員會的作用
雖然新政策明確了黨委應該對企業所有重大決策進行前置審批,但是可能許多投資者、特別是外國投資者,仍然對如何明確界定黨委與董事會之間的職責分工感到困惑。此外,還涉及某些董事會專門委員會的作用。當董事會和經理層的重要人事任命由黨委安排決定,而黨委只需向上一級黨組織匯報,提名委員會的作用好像已經被人遺忘。
正如2017年進行的外國機構投資者調查結果所示,大多數外國機構投資者都期望看到有關黨組織工作更詳細的解釋和更清晰的責任劃分。事實上,目前所有香港的上市公司都應該按照香港證券交易所的上市規則要求披露其黨組織或黨委的作用。香港的上市公司治理準則要求所有香港上市公司都必須遵守董事會治理原則,如未能遵守則需要給出合理的解釋(“不遵守即解釋”原則)。那么,該如何進行相關披露呢?
首先,目前上市公司的董事會和監事會都需要向股東大會提交的工作報告就提供了一個現成的范例。黨組織或黨委的工作報告也可以包括成員的詳細介紹、組織結構的發展情況和報告期內開展的具體活動等內容。
其次,報告還可以說明黨組織或黨委在報告期內如何參與“三重一大”的決策制定,并解釋黨組織或黨委與董事會的關系和職責分工。
再次,企業還可以更積極地與中小股東進行溝通,比如向股東發放一些有關黨組織或黨委工作內容的簡報,增進其了解。
黨委從幕后到臺前
近期政府明確要求加強黨組織(黨委)在公司治理中的法定地位。我認為這個舉措是有意義的。黨委從幕后走向臺前,增加了透明度。因為實際上在銀行里,行長等核心經營管理人員都是黨委委員,黨委書記就是董事長,紀委書記也會參加董事會。黨委在公司是有人事決定權的,重大事項都需先經過黨委同意,再上董事會。但是這些事情在過去都是不透明的。你明明知道有這么一回事,所有人就是避而不談,有一種空拳打在棉花上的感覺。大家都知道董事會是沒辦法選聘管理層的,都是黨委的決定。但是即便是這樣,是否可以讓我們這些關心公司發展的人也了解一下這個過程是怎么回事呢?這些問題都沒有答案。如果以后黨委走到了臺前來,只是把實際上正在發生的事情放到臺面上來了,我認為反而會更透明一些,我們至少可以有途徑與黨委對話了。
本文作者羅強系前國際金融公司(IFC)
全球金融市場局首席銀行專家
明確黨的作用將增加透明度
過去5至10年,國內外投資者在中國的投資機會都有了很大的改善,而且我們相信這種發展的步調還將會繼續。
從風險和機遇兩方面來說,公司的治理水平和可持續性都是我們投資決策過程中非常關鍵的考慮因素。我們相信治理表現更好的公司也能在長期帶來更好的投資回報。我們通過定性和定量兩種指標來衡量公司的治理水平。定性指標包括管理團隊的質量、公司董事會及管理層的開放程度以及信息披露的水平等。定量指標則包括資本管理、高管薪酬以及關聯方交易等。
至于黨建入章的問題,我們在前期對此類提案進行了非常詳細的審查,并在經過多方權衡之后,制定了一套可行的投票方式。我們發現,提交此類提案的絕大多數是國有企業,本身就已經成立了黨委或者黨組織。更重要的是,我們還希望搞清楚這種改變是否會對董事會、股東大會或者是股東的權利產生影響。
我們是根據我們自己的《責任投資政策》和投票指引行使投票權的。我們投贊成票的理由可以大致概括如下:
1.黨建入章是基于中國本地市場的法律框架,包括公司法和其他近期頒布的法規要求。是監管機構強制要求黨建入章。
2.在我們看來,黨委是中國公司治理的關鍵組成部分,在公司章程中明確其作用和責任將有助于提高其透明度。此前,投資者幾乎或者根本不了解黨委在國有企業內部的運作模式。這項改革可以幫助國有企業優化其內部決策制定流程,并且規范黨委的工作流程。我們鼓勵公司用類似于現有的董事會和監事會報告的格式每年對黨委的活動進行披露。
3.另外,我們也從更高的國企改革的角度考慮了這類修訂。本輪國企改革中包括了賦予公司管理層更多的經營自主權。改革的目標是提高國企的運營效率和盈利能力,并保護國有資產。
本文作者Jenn-Hui Tan系富達國際亞太區資本市場及公司治理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