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其先 田錦川
2018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的國企要繼續做強做優做大,那種不要國企、搞小國企的說法、論調都是錯誤的、片面的,任何懷疑、唱衰國企的思想和言論都是錯誤的。全國國有企業改革座談會10月9日召開,會議要求扎實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大膽務實向前走。推進國企改革,需要統籌實現國有資本、國有企業、國有人本(國有企事業體制內的經營者、管理者、勞動者的統稱)三個“做強做優做大”。
財產權被視為人類社會存續和發展的基石,在西方經典政治理論中,財產權被視為“最根本之自由”。我們須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結合國情對標國際標準,做強做優做大國有資本。
一是從制度上把所有權歸結到位。既然國有資產(國有資本)為全體人民所有,而人民行使權力的機構在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國務院代表國家行使國有資產所有權,那么國務院向全國人大(常委會)報告國資管理情況,是應有之策。這樣在制度層面把國有資產所有權實際歸位于人民的重大戰略舉措,黨中央已經作出。通過這種制度設計,國有資產產權委托代理關系實現相對閉環和有效歸位,國有資產所有權“虛置論”就失去了市場,當然下一步還要進一步細化和完善。
二是從路徑上把收益權落實下去。除劃轉國有上市公司股權給全國社保基金外,我們既要全面全覆蓋地落實《國務院關于試行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的意見》,從國企取得“分紅”;更要“打通最后一公里”,惠及全體人民。我們建議:可將國有資產(目前所有者權益約60.6萬億元,按約14億人計,國民人均國有權益約4.3萬元)視作全民股權池,人民國有權益可在某人去世后以一定額度(4.3萬元,可根據具體情況由全國人大立法確認)撫恤金的形式,交其繼承人領取,由于人數較少,不會造成國有資產全部瓜分、釀成蘇聯之禍。按每人去世4.3萬元國有權益“撫恤”,以我國每年公民死亡890萬人計,每年需要國有資產凈資產不足3900億元,無論是財政還是資本收益金均能支付得起。
三是從方式上把增值權擔當起來。十九大報告提出:促進國有資產保值增值,推動國有資本做強做優做大,有效防止國有資產流失。在新時代強調做強做優做大國有資本,意味著對國有資本的全面盤活,其物質形態既可以是國有獨資、全資企業,也可以通過混合所有制成為國有控股或參股企業,比如中國建材、中國聯通、中集集團(招商局集團和中遠海運集團兩大央企均衡持股但不實際控制)、綠地集團(上海國資系統兩大國有股東合計持股46.37%,但公告承諾不作一致行動人,董事長張玉良合伙人團隊持股28.79%作第一大股東)、萬科(深圳地鐵為第一大股東)等。總之,只要有利于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的形態都可以嘗試。再比如,對高新、媒體、渠道企業等人力資本在企業發展中占有更重地位的企業,國資可作為創投資本占大股,而代表人力資本的經營和技術骨干入股,其持股絕對比例不必過高(但又能在個人財產中占重大比例),實現內部人力資本和外部創投股東利益真正捆綁:在這種情況下,國資即使占大股也可放權人力資本團隊管理,而不必要強調控制力,以追求企業成長價值,使資本搭乘智力創造的價值便車而增值。
共產黨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下,國企和國有經濟必須發展壯大。做強做優做大國有企業,與做強做優做大國有資本不是非此即彼的關系,前者是后者的重要組成部分,意味著進一步推動國資向關系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和國計民生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集中,向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方向聚焦,而不是包羅萬象、包打天下。在支撐社會主義制度和人民政權的硬約束下,當前國有經濟比重退讓的空間已經很有限了。一個解決方案是打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混合所有制經濟,當然其中一些領域必須是國有控股或國家控制。
理直氣壯做強做優做大國企,是基于通過國企為代表的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來確保社會主義制度、服務好人民政權來講的。從這個角度,宏觀上需要一些領域通過混合所有制放大國資控制范圍、控制力:通過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放大國資,提高國資的運作效率和水平,促進各種所有制資本的取長補短、相互促進、共同發展。中國建材集團混合所有制的覆蓋面達85%,用400億元國資控制吸引1000多億元社會資本,撬動近6000億元總資產,顯著放大了國資功能。國家開發投資集團80%的項目是投資主體多元化企業,其中混合所有制企業占80%,每1元錢的投資能帶動3元錢的社會資本投入,國資帶動、影響作用明顯。微觀上,混合所有制企業內部治理機制要強調國資或國家控制權。第一種情況,在同股同權規則下,若沒有對企業的控制權,就無所謂有國資控制力;有了企業內部控制權,還應當考慮國資撬動力(同一企業內非國資與國資量比)。如何既保持內部控制力,又能撬動更多非國資,尋找二者均衡,這需要關注。第二種情況,雙層股權結構或國有特殊管理股、黃金股等情況下,國家可用極少量國資控制混合所有制企業,以更好服從國計民生和國家安全。
當然,受國資控制的混合所有制企業,即廣義國企,在宏觀上必須明確功能定位,保值增值是基本追求,但絕對不是唯一追求,反而更多的是配合發揮宏觀調控、保障基礎供給等政治、社會功能,這就需要出資人機構對其進行分類考核評價,引導其擺脫與民爭利的傾向;在微觀上必須體現生產資料公有制的特征,探索生產資料聯合勞動者共同所有,而不是讓勞動者淪為“打工仔”,這就要求我們高度重視國企的“人本”。
人的全面發展是馬克思主義的最高價值追求和崇高理想。十九大報告強調:更好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由此啟發我們,一定要以人為本,提升國有人本質量、做大國有人本規模。
要高度重視企業家作用。隨著智能經濟時代的到來,貨幣資本過剩、人力資本短缺,新興企業正由財務資本導向向智力資本導向轉變,比如小米、阿里巴巴等公司更加倚重企業家團隊作用,采取雙層股權結構、合伙人制度等新形式都是為保障企業家對企業的影響力。國企一定要集聚、激活企業家隊伍,而不是只講國有資產保值增值、不講國有人本保值增值。國外經驗,比如瑞典卓有成效的國企改革證明,不觸碰所有權同樣可以取得碩果。瑞典將國有資產劃分為政策和公共商業資產,把公共商業資產劃撥國家財富基金。基金在財務透明、目標明確(即企業價值最大化)、相對獨立下實行商業化運作。瑞典政府成立的國家財富基金,其運行和其他市場化的私人機構沒有任何區別,聘請最優秀的專業團隊管理,極大提升了國有資產管理效率。我們要借鑒先進經驗,加快國企職業經理人制度導入和試行,在中央企業集團層面可從推行市場化選聘、契約化管理較為成功的新興際華、中國醫藥等央企先行先試、探索路徑。另外,在推動國企與機關等交流過程中,要切實把“企業家素養和能力”作為體制內其他精英轉入企業家隊伍的基本準入條件。
要大力培育主力軍隊伍。要著眼于造就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術會創新、敢擔當講奉獻的宏大的產業工人隊伍,促進產業工人全面發展。這是因為,工人階級是我國領導階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主力軍。當前國企擁有4000多萬職工、近80萬個黨組織、1000多萬名黨員,這是中國工人階級的骨干力量,把國企建設好,有利于把工人階級作用發揮好,也必須全心愿意依靠好、服務好、發展好他們。但從比重上看,當前國企用工總量僅占全國職工總量的10%,國企黨員總量比例也逐漸減少,加之這些年國企改革走的是抓大放小的路線,資本密集和技術密集特征更加明顯,從而導致國企吸納就業能力越來越低,就是人們常說的“體制內”力量已經薄弱。而通過國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可以將更多的人才資源納入“體制內”,從而鞏固黨的執政地位。
要充分激發主人翁精神。通過股權、期權、其他效益與工資聯動等同創共享機制和培訓開發等賦能授權機制,堅持物質和精神手段兩手抓兩手硬,把廣大員工特別是骨干與企業利益長期捆綁,讓員工的追求與企業發展同向,使之成為企業的“主人”,極大調動員工積極性、充分激發主人翁精神,從而實現員工能力與企業競爭力的“共進雙贏”。
總之,做強做優做大國有企業是做強做優做大國有資本的重要實現方式,而做強做優做大國有人本是做強做優做大國有企業的根本智力保證。在新時代推進國企改革,我們要著力做強做優做大國有資本和國有人本,并將其協同統一于國有企業這個基本載體之中,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
作者分別系新興際華集團董事會秘書、北京礦產地質研究院黨委副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