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農用機械行走結構,是復合型機械結構設計的主要模式,它具有單元化傳輸、多元化運行等特征,是新型農業機械技術設計開發的代表。基于此,本文結合國內農業技術設備相關理論,著重對其設計及越障能力進行分析,以達到充分發揮新農業技術優勢,提升農業種植效率的目的。
關鍵詞:新型農用機械;行走機構;越障效果
農業生產技術開發,是綠色農業、循環農業建設的技術條件,在我國當前農業技術研發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地位。而機械行走機構設計,作為新時期農業開發代表,在技術和做功效率方面,均優于傳統農業機械做功技術,為新型農業研發提供了創新借鑒。
一、新型農用機械行走機構設計
1.變體論結構設計。變體論設計,是新型農用機械行走結構的主要部分,該部分借助可重構彈性履帶、液壓缸、驅動輪、彈性部件、連桿等,在圓形變體輪內部,構建一個簡單的做功轉換體系。當變體論運轉時,液壓缸在驅動輪的基礎上,又構建了一個連體趕結構,并通過該結構循環做功,支撐伸展臂收縮驅動,從而在較短時間內,完后精準、快速驅動。同時,新式機械結構,將一個圓輪轉換為三個小型驅動輪,并將其按照三角形進行分布,此時,當機械機構驅動時,就能夠實現均衡受力,結構做功穩定性得到了提升。
2.可重構履帶設計。可重構履帶設計,也是新式農用機械行走機構設計的重要部分,該部分以輪履轉換為核心部件,借助彈簧結構,將傳動銷牢牢的固定在三角空間內部。而每節傳送結構做功時,均會隨著履帶中彈簧一張一短的伸縮,液壓缸此時也會配合其做功轉換,由此,可重構履帶將在辯論三維展開空間內,進行履帶節的傳送與調節,從而實現了間隙掉落空間隔式運轉。該種機械結構傳輸做功模式,與傳統鋼制履帶相比,履帶做功結構,并未與地面直接接觸,而是通過外部復合結構,將其轉換為運行動力。機械運轉做功過程中,履帶每一個周期運轉中,有用功、損耗功兩者比重,始終保持著相同頻率,由此,履帶結構運轉時,自然也就克服了履帶傳輸做功,受到外部行走環境影響的問題了。
二、新型農用機械行走機構越障能力分析
新型農用機械行走機構越障能力探究,也是其優勢探究的主要方面,本文結合農用機械常見應用環境問題,將其分為典型障礙、溝壕障礙、以及坡面障礙三種。
1.典型障礙跨越能力分析。典型障礙跨越能力,是指新型農用機日常應用時,均是在泥濘、坑洼不平的環境。新型農用機械解決該類問題時,是通過增加農用機機械做功大小,突破機械行走跨越障礙的難題。傳統機械做功結構內,僅有一個液壓結構動力傳送輪,其動力傳輸過程,僅僅是依靠該部分結構,同時向著多個方向進行動力供應,但若外部應用環境阻力增加,內部機械做功傳輸的動力大小不變,則機械運轉的效果自然也會出現減弱的趨向。
而新型農用機械,在變體論設計上,運用三個小機械輪,替代了一個大的動力供應輪,其傳輸結構自然也就實現了動力變化的均衡供應。從這一層面來說,新型農業機械行走機構越障能力調整,均是結合現代結構上,靈活進行跨越障礙呢管理調節,其做功效率明顯增強。舉例來說,當前農田驅動長度為1200米,按照每米80w計算,共需做功86000W。傳統農用機械做功時,機械所有做功的功率,均需借助一個液壓系統、一個外部滾動輪進行動力傳輸;而新式機械機構,則是按照一個液壓系統,三個動力傳輸系統模式進行動力供應。對比案例中的兩種做功情況而言,新式機械結構在應對常見道路泥濘、不平等障礙時,行走時功率傳輸的可靠性自然更高。
2.跨越溝壕能力分析。跨越溝壕能力分析,也是新型農用機械行走結構設計實際應用分析的主要形式。所謂溝壕類,是指農業種植過程中,需跨域的洼坑、溝壑等地表障礙。一般來說,溝壕的寬度越大,跨越難度性也越大;同時,機械結構經常會在溝壕邊界處,也出現機械輪陷入無法脫困的情況。
(1)跨越受力點的把握。結合傳統農用機械結構做功體系的實際應用情況來說,機械結構往往會出現,結構體系做功動力傳輸受限的問題,進而影響其行走速率。新型農用機械行走結構,主要通過結構跨越溝壕長度調節的方法,在機械結構外部,尋找一個動力“支撐點”,進而確保機械傳輸時,能夠輕松跨越這溝壕障礙,避免農用機械陷入其中,無法正常運行的問題。舉例來說,某區域農田中溝壕寬度為1.2米,則機械結構陷入溝壕內后,機械車輛將按照B≤L+2C/2進行計算,其中L為臂長,C為變體論需伸展長度,進而得到機械結構動力傳輸時,外部動力支撐受力的最佳點,當機械結構做功時,機械結構將自動進行支撐點動力傳輸。
(2)動力做功方向把握。同時,新型農用機械行走機構,是在伸展臂與凸臺搭建時,建立與結構前輪相對應的結構傳輸模式,進而確保其實際運轉做功過程,與動力前傳輸的大小保持一致,避免機械結構做功的受力各不相同的問題出現。我們借助數軸來解析這一問題,假定前輪的做功強度為A點(1,1),則后輪為了達到與前輪運轉速率相同,則也必須是與A點相同的坐標,但由于其做功的目的是讓機械向前運動,由此,B點必須保障其做功方向與A點相同,則B做標為(-1,1)或(1,-1),實現機械復合做功模式水平做功。
3.跨越坡面障礙能力分析。新型農機機械行走機構的越障能力分析,也可通過機械跨越坡面障礙能力探究,體現新結構的優勢。新農機機械結構,需按照動力傳輸期間的動力角度,實現機械結構運轉坡度調節。當傳輸模式處于緩坡狀態時,機械動力結構,將按照液壓結構一般做功標準,進行功率傳導。當機械結構處于陡坡狀態時,機械結構將按照機械外部需求情況,加大機械功率做功強度,滿足現代農機結構行走,外部復合式履帶傳送需求。
三、結語
綜上所述,新型農用機械行走機構設計以越障分析,是新一輪機械技術開發的理論代表,在當代農業技術開發中發揮著引導作用。在此基礎上,結合新型農用機械行走機構設計,對其典型障礙跨越能力分析、跨越溝壕能力分析、以及跨越坡面障礙能力分析,實現新型農用機械行走機機構綜合運用。因此,淺析新型農用機械行走機構設計以越障能力,將為高效率農業技術開發提供借參考。
參考文獻:
[1]牛鵬翼.通渭縣農業機械新技術的推廣與應用[J].湖南農機,2014,41(07):11+13.
[2]劉宗豪,侍才洪,康少華,李洪振,黃林,李春卉,王愛榮.新型農用機械行走機構設計與越障分析[J].農機化研究,2014,36(07):220-224.
作者簡介:楊學慧(1975-11-),女,籍貫:天津市薊縣人,學歷:本科,畢業于天津市農學院,現有職稱:助理工程師,研究方向:農用機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