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亞彪 柳曉龍
摘 要:隨著城市化的不斷發展,人們對房建施工的質量要求越來越高,因為房屋建筑的質量關系著居民的安危。在房建施工中,最常見的問題就是房屋的滲漏了,這就需要相關單位做好房屋建筑的防水施工措施。本文將先介紹建筑工程防水的重要性,再針對房屋滲漏原因進行分析,提出解決措施。
關鍵詞:建筑工程;防水施工;措施
一、建筑工程防水的重要性
在房建工程中,最容易出現的問題就是房屋滲漏,這也是建筑工程中最為常見的質量通病,如果建筑中出現滲水,那么就會影響建筑中的材料,尤其是是一些鋼筋混凝土,水會使鋼筋質的材料生銹,甚至腐蝕,影響鋼筋混凝土的堅實度和強度,對建筑物的承載力有所下降,于是影響工程的整體質量,材料的使用時間有所縮短,使得建筑結構缺乏穩定性和耐久性,可能居民在經過短時間的使用后就會發現一系列問題;如果建筑物出現滲漏,會使得建筑物的其他部位受到損害,比如其他管道破裂,這樣就增加了維修的費用和成本,不利于建筑單位經濟效益的增長,甚至威脅人們的生命安全??梢?,對建筑工程采取防水措施多么重要,建筑防水施工技術要提高,按照相關規范和標準,進行建筑防水施工。
二、建筑施工中易出現漏水的部位及原因
1.屋面滲漏
屋面發生滲漏的原因主要是因為施工材料的問題,要么是施工材料本身質量不合格,要么是人員在使用材料時沒有按照規范操作,導致材料的使用方法不正確,用在了錯誤的地方,比如說澆筑后的材料出現了裂縫、漏漿等問題,或者材料連接不緊密,所以當用在屋面上時,出現了漏水的問題;又因為一些材料質量不合格,出現了變形,比如鋼筋材料用在屋面的防水卷材上,發生了變形,于是使得屋面漏水;人員不按照規范進行操作,比如沒有對防水層進行收口,對于一些施工細節沒有處理到位,這些都會使屋面發生漏水,再比如砼這種材料是需要經過振搗的如果人員不振搗,那么就會發生不均勻的現象,使得屋面凹凸不平,一些防水材料性能低,防水性差,不耐用,也會導致屋面漏水。
2.墻體滲漏
如果墻體發生滲漏,將會影響到整個建筑的穩定性,因為墻體上發生滲漏的地方一般位于中心位置,即承載力集中處,如果人員施工不規范,沒有按照要求進行操作,就會使得墻體上存在孔洞,從而發生滲漏,施工不規范,還會使墻體上存在漏水點,如果在修建墻體時,砂漿質量不合規定,會使得磚間的距離偏大,存在漏洞,后期又不對漏洞進行修補,就會使得墻體發生滲漏;如果在使用工具的過程中,使用不規范,也會導致滲漏事故的發生,因為墻體結構,特別是外墻結構,多靠近窗戶處,更容易承接較多雨水,雨水可以順著裂縫進入到室內,;在抹灰時,如果不平整、不均勻,也會使墻體發生開裂現象,如果門窗、陽臺的質量不合格,產生的裂縫也會危及到墻體質量,產生滲漏問題。
3.廁所滲漏
在建筑中的廁所或者浴室里,通常分布的管道較多,而且這些管道分布集中,但是一些居民為了房屋的美觀,就會選擇將這些管道藏在隱蔽的位置,比如說墻體中,在這種情況下,就容易使墻體產生裂縫,而且廁所的管道壓力較大,容易膨脹破裂,所以需要將管道之間連接緊密,防止出現裂縫。如果管道間的質量不合格,防水材料存在質量問題,這些都會使得防水效果差,廁間出現滲漏。
三、建筑工程防水施工技術
1.屋面防水施工技術
屋面防水施工首先要提高面板的質量,要對砼進行合理配置,因為砼澆筑不好,將會使得鋼筋混凝土的形狀發生改變,出現裂縫,在這里不僅需要科學配置,還需要進行養護,在對找平層進行施工時,需要保證基層具有一定承載力,能夠承受住一定重量,避免出現裂縫,并壓平整,后期進行養護;在保溫層需要設立排氣縫,在一些可排水的地方填充上防水材料;現階段屋面防水施工技術最常用的是結構找破法,使屋面結構更加合理。
2.墻體防水施工技術
在進行墻體防水施工時,需要用到砼,然后再在其中加入外加劑,這樣可以減少伸縮縫,為了增強墻體的強度,還可以在墻體的底部設立梁,這樣可以防止墻體出現開裂的現象,為了防止墻體出現裂縫,可以使用一次成型的豎向結構,在墻體上可以留下很多孔洞,使門窗與墻體之間沒有縫隙,對墻體外部的孔洞進行修補,這樣既保證美觀,又能防止墻體滲漏。
3.廁所間防水施工技術
首先是要合理設計衛生間,特別是一些管道連接處的防水工作,合理布置衛生間管道,防止其出現破裂的現象,施工中使用的防水材料需要是經過檢驗的,需要人員首先把基層處理干凈,在用水泥進行找平層,將其打掃干凈,在澆筑現澆板時,要留出孔洞位置,并用其他材料進行填充,使其連接緊密,在供水管道上涂抹防漏材料,做好廁所以及馬桶的防水措施。
四、結語
總之,房建施工中的滲漏問題并不少見,需要引起相關人員和部門的重視,找到發生滲漏的原因,提高防水施工技術水平,找到合理的解決措施,同時,要加強對材料的監管,規范施工工藝,最終達到防水的目的。
參考文獻:
[1]王國平.建筑工程中防水防滲施工技術[J].四川水泥,2018(3):23-24.
[2]潘瑋.建筑屋面防水工程施工技術措施控制分析[J].中國房地產業,2018(13):295-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