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孝德 馮海波
一、蒼溪農牧業發展概況
蒼溪縣為農業人口高達66.3萬的山區貧困農業縣,為長江上游生態屏障重要的生態功能保護區和嘉陵江流域水資源保護地。近年來,我縣強力推進現代農業發展和生態建設,高度重視畜牧業綠色發展,堅持“農牧配套、種養結合、生態循環”的原則全面推廣“畜一沼(肥)一果(糧、菜)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大力推行規模化標準化生產和產業化經營,現代畜牧業取得突破性發展,成為我縣農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
二、主要經驗
1.堅持規劃先行,以地定養。一是根據我縣資源稟賦,大力調整畜牧業結構,制定了“穩定發展生豬、突破性發展肉牛、積極發展土雞”的發展思路。二是根據土地承載量控制養殖總量,我縣制定的畜牧業十三五規劃,將全縣生豬發展總量控制在150萬頭之內。三是堅持養殖與土地消納相結合,嚴格按照“一畝地消納3-5頭生豬”的標準規劃控制養殖場的規模。四是嚴格執行禁養區限養區規定,不在水源地、風景區、居民聚居區等環境敏感區養殖畜禽。五是科學布局,大型養殖場主要規劃在農業園區,中小型養殖場分散布局在土地承載能力較好的山村。
2.推進種養結合,突出生態養殖。我縣采取四種方式推進種養結合是針對農業園區有機肥需求量大,采取招引大型養殖企業入駐,配套建設生豬養殖場,滿足生態農業需求,如天新園區布局天兆豬業的1500頭種豬的種豬場,柳池園區布局溫氏集團的年出欄仔豬24萬頭的仔豬繁育場1個。二是養殖業主流轉周邊土地或種植業主自建養殖場推進種養結合,如高坡鎮竹林村種植業主陳剛有獼猴桃園300畝,自建年出欄生豬1200頭的生豬養殖場1個。三是養殖業主與種植業主相互對接發展種養結合,如我縣陵江鎮廣元恒搏農業開發有限責任公司生豬養殖場周邊有梨園2000畝,通過還田管網聯結,實現種養結合。四是適度規模養殖戶通過承包土地實現種養結合。通過四種種養結合方式推進,我縣種養結合面達95%以上。
3.推行糞污綜合處理,消除環境污染。我縣生豬養殖場普遍實行雨污分離、干稀分離。干糞通過三個途徑處理,一是中小型生豬養殖場、適度規模養殖戶和散養戶采取堆積發酵后還田處理。二是采取生物發酵降解床消納生豬的糞污,溫氏生豬托養戶基本采取該方式處理。三是大型養殖場糞污采用生產有機肥。而尿污部分,也采取三種方式處理,一是農村適度規模養殖場和散養戶采取沼氣方式處理后還田,二是規模養殖場采取厭氧發酵(沼氣工程)一有氧處理(貯液池、氧化塘)一水稀釋后還田。
4.創新糞污處理機制。對養治分離的PPP模式進行了探索一是依托華晨有機肥廠收購部分大中型生豬養殖場糞污。二是成立沼液集中處理專業合作社,收集中小型養殖場的沼液,運送到農業園區、果園進行消納。
三、存在的突出問題及原因
1.部分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設備不完善,糞污處理效果不好。一是部分養殖場干糞堆積發酵設施、沼氣池容量不足,干糞、尿污發酵時間短,發酵不充分,直接還田造成一些污染。二是缺乏干稀分離設備,糞污的處理難度加大。三是大型養殖場缺乏糞污深度處理設施設備,糞尿量大,僅靠沼氣工程尿污處理效果不理想。四是有機肥的加工設備落后,制成有機肥質量不達標。
2.糞污處理的手段落后。目前我縣除溫氏仔豬繁育場采取糞污深度處理外,其余生豬養殖場糞污僅有干糞堆積發酵、尿污厭氧發酵這種常規處理手段,這種處理手段不能實現達標排放、如果沒有種養結合或土地消納不夠,將造成環境的污染。
3.糞污處理的創新能力不足,技術手段少。國家對糞污處理的基礎研究較少,與養殖配套的糞污處理技術沒有多少創新,導致養殖污染時有發生,環境的容納度起來越小
4.一些養殖戶環保意識淡薄。我縣為國定貧困縣,生豬養殖是我縣農民脫貧致富的主要途徑,許多養殖戶只注重養,不注重糞污處理,隨意選址隨意建設、隨意飼養,標準化水平不高,由于服務于脫貧攻堅,對這些養殖戶農業部門提出的整改措施執行差,環保部門也監管難、處罰難。
5.糞污處理無資金支持。養殖場糞污處理要達標,設施設備投入是關鍵,據測算,糞污處理投入已占標準化圈舍投入的50%以上,對養殖場來說這部分投入又不能產生效果,能減則減,不愿過多投入。而目前畜牧項目主要用于推進畜牧產業發展,對糞污處理沒有專項的補助資金,養殖場建設糞污處理設施設備的積極性不高。
四、解決思路及建議
1.思路
全面推進“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按照“就地消納能量循環、綜合利用”、“以地定養,以養肥地,種養對接”的原則,結合蒼溪土地消納能力科學布局種養業,創新“養治分離、政府獎補、就近消納、種養一體”的糞污處理機制,推行“糧(果)一沼(肥)一畜”“政府+養殖企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種植企業”共同分擔的四位一體種養模式,突出秸稈飼料化利用、生物質發電、免耕腐熟還田等綜合利用途徑,實現種養業協調發展和農業生態環境整體改善,進一步推進農業供給側機構性改革,助推脫貧攻堅。
2.建議
(1)制定《畜禽規模養殖污染防治條例》的實施細則。畜禽規模養殖污染防治條例頒布后,對規范養殖污染防治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一些條款比較原則可執行性不強,建議農業部與環保部盡快制定具體的實施辦法。
(2)加大資金投入。改變畜牧項目的投入途徑,重點對種養結合、糞污處理設施設備等納入補助范疇;將糞污處理設備納入農機購機補貼。并提高補助標準。
(3)加大糞污處理的基礎性研究。特別是一些農業大學要加大糞污處理的專門人才培養,科研院所要加大基礎性研究的投入,尿污處理的課題攻關使糞污處理技術有突破性的提升,成為養殖業發展的助推器。
(4)大力推廣養治分離的PP模式。養治分離的PP模式是解決糞污治理推進種養結合的一種重要手段,采取“政府+養殖企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種植企業”共同分擔的糞污消納機制,建議國家列入專項資金給予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