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黃道周之漁鼓溪頓坑考

2018-11-13 02:34:39張哲民
閩臺文化研究 2018年3期

張哲民

(東山縣銅山古城文化發展促進會,福建 漳州 363400)

黃道周一生在漁鼓溪頓坑生活過兩個階段,《洪譜》《莊譜》均記載第一次是八歲,在那里“凡數年”;第二次是二十二歲,由銅山移居頓坑,三年后再由頓坑遷居漳浦。由于黃道周早期情況的詳確資料不多,所以各個年譜對漁鼓溪頓坑確切地點的描述都比較含糊,導致后來研究學者對漁鼓溪頓坑各有所述。前不久偶然聽友人談起漁鼓溪頓坑話題,筆者1990年代初曾到云霄烏山梅林村采集瀕危樹木白果蒲桃標本,知道山腳下車圩那里有個“噸坑”,心生疑惑,通過查閱清嘉慶《云霄廳志》獲知,漳江北溪在十二保的一條支流古名叫魚鼓溪,這里莫不是當年黃道周生活的漁鼓溪頓坑?為驗證這一線索,2018年國慶期間,筆者與黃振桂、黃旭明等文史愛好者前往調查,果真發現云霄縣下洞村、車圩村的車圩溪古名確實叫漁鼓溪,又聽到漁鼓溪流域不少關于黃道周的傳說,車圩村的頓坑、宅兜等自然村尚存黃道周史跡。我們非常興奮,這真的就是黃道周年譜記載的漁鼓溪頓坑嗎?筆者又多次到實地走訪,對照黃道周年譜及其著述,查閱云霄、東山兩縣縣志及舊志記載,獲得諸多證據,綜合分析認為:這里的確是黃道周生活過的漁鼓溪頓坑,絕非偶然巧合!其論據有四,今分述如下。

一、云霄縣志及民間史料均有漁鼓溪文字記載

漁鼓溪具體在哪里,各個年譜均沒有記述清楚,清嘉慶《云霄廳志》、民國《云霄縣志》及其他民間碑刻資料發現漁鼓溪的三處記載。

一是清嘉慶《云霄廳志·川》載:“漳江,江之上分南北溪,水皆數合而至西林,清濁分焉。北溪之水……其下河一水亦稱北溪,源于平和礬山,南流經洋尾、陳旗嶺、馬鋪至新林,會吳坑、魚鼓溪、赤寨、苦竹坑諸水”在“魚鼓溪”下加注“此水源于十二社”,就是說《云霄廳志》記載魚(不是漁)鼓溪是漳江北溪的一條支流,而民國《云霄縣志》與嘉慶《云霄廳志》記載基本略同。二是下洞村《龍境堂庵志》碑刻:“龍境堂背靠十二牌大尖峰,漁鼓溪三面環繞,宛如玉帶系腰,山清水秀,風景幽雅”指出身邊這條車圩溪古名叫漁鼓溪又載:“東過十二牌嶺崠到云霄往廣東,西過漁鼓溪石橋,經石梯嶺到大溪、安厚、官陂”,溪上的石橋名稱為“漁鼓溪石橋”。碑刻錄有龍境堂早期對聯:“龍堂霞光照耀漁鼓庇佑萬民,境內洞庭環繞葫蘆威震四方”,有“照耀漁鼓”一詞。碑刻還記載十二牌嶺頂有一座漁鼓廟,這塊碑刻撰于1990年代。三是《云霄霞洞黃氏族譜》。在開篇《霞洞簡介》:“河流蜿蜒曲折,是龍透、梅林兩條河流的匯合處,古代稱為漁鼓溪……漁鼓溪畔屹立著一座供奉開漳圣王及眾神靈的千年古剎龍境堂,一年四季,香火旺盛。”族譜里面的記述和《龍境堂庵志》碑刻一致。筆者曾咨詢《云霄霞洞黃氏族譜》編撰者黃烏森關于這條溪流稱漁鼓溪的來歷,黃烏森說是聽村里老前輩代代口傳而來的。漁鼓溪就是今天的車圩溪,其干流發源于平和高隱山,自西向東經金坑,與另一條發源于梅林村、自南向北經頓坑的支流在車圩村會合,至車頭村外注入漳江,長23.36公里,流域面積89.4平方公里,水質良好,是縣城飲用水源地。

黃道周出生地在銅山,有些學者認為漁鼓溪是在銅山附近,可是東山各個時期史料都未發現漁鼓溪的相關記載。客觀講,東山島屬丘陵地形,植被稀疏,并不具備形成大溪流的條件,《東山縣志》(民國稿本)雖有記載東山若干溪流,如下溪、走馬溪、坑內溪、墓庵溪,然都是流程很短且為季節性的小溪流。反之,烏山山脈則山體廣闊、森林茂密、雨量充沛、落差巨大,具有很強的涵養水源能力,是漳南眾多溪流的發源地。巧的是烏山腳下的車圩溪古名叫漁鼓溪,溪畔有漁鼓廟、漁鼓溪石橋等,又有《云霄廳志》《云霄縣志》的記載,這絕對是不容忽視的證據。

二、頓坑一帶的黃道周史跡及流傳的黃道周故事

頓坑是車圩村的自然村,有一百多戶,四五百人。1990年代末,實行電腦化,當地公安派出所把頓坑誤錄為屯坑,于是頓坑村在世人眼里成為“屯坑村”,但本地叫法仍然是“頓坑”,且所見云霄早期史料均記為頓坑。

云霄關于頓坑的早期記載至少有三處:一是《云霄霞洞黃氏族譜》有明清時期黃氏先人葬在頓坑的文字記錄,如“第七世祖,大房之德文公(子章公次子)……天啟七年葬頓坑伏虎金穴坐乾向巽”;又如“第十一世祖之大房胤公(日憲公長子)……生于康熙六年丁未七月廿六日,卒于乾隆十年乙丑十一月初六日未時,葬在頓坑祖墳之北”。該族譜《編后語》注明:“本家族第一至十五世資料來自舊譜記載。清乾隆十二年第十二世裔孫金石撰寫霞洞黃氏族譜,以元興公為第一世祖,寫至第十七世。”由此可見,這里從明朝或更早就開始使用“頓坑”地名,至今保持不變。二是民國《云霄縣志》之《云霄縣吉龍鄉略圖》,清楚標有“頓坑、宅兜、車仔圩、下洞”等地,宅兜與頓坑同為車圩村的自然村。三是民國《云霄縣志·氏族》記載頓坑村有吳氏一百余人、董氏十余人、張氏三人等。

頓坑村及周邊村莊尚存四處有關黃道周的史跡:一是黃道周學地遺址,在頓坑村村后山腰的一塊平地,四周草木蔥蔥,有一畝多見方,是頓坑村的“學地”,村里老輩代代口傳石齋公當年就在這里的私塾學校教書。“學地”路邊有一爿長為100厘米,寬為41厘米的功名旗桿石底座,據頓坑村59歲吳海炎介紹,以前這個底座上有兩支旗桿石,現只剩一支移到土地公廟的前面,小時候逢年過節他常跟隨大人來“學地”旗桿石拜“圣人公”“石齋公”。隨機調查幾個村民,村民都知道“學地”是石齋公教書的地方。二是董大望樓地遺址。距離“學地”不遠的一個寬大平地,是村里的風水寶地“烘爐穴”,當年董氏家族在這里建土樓,后來樓里的人們為方便生活從山坳里開挖一條水溝,引水到土樓。據說是這條水破了“烘爐穴”,把旺火熄滅,慢慢衰落的董姓家族只好搬遷離開“樓地”,這條溝渠至今尚存。 三是宅兜廟黃道周題匾。宅兜村與頓坑村相鄰,現同為車圩村的自然村,嘉慶《云霄廳志·名跡》載宅兜廟里有黃道周的親筆題匾:“在十二牌保,建自前明,祀唐陳將軍,閣部石齋黃公嘗避雨其中,為書‘奕代瞻依’四字匾額,后廟毀,匾埋土中,及國朝重興,廊清浮土,匾木已朽,而字跡不滅”。烏山地區多雨,黃道周在宅兜廟避雨符合情理,況《云霄廳志》修編年代距離黃道周在頓坑生活年代僅隔一百多年,所述內容可信度極高。四是和瑞堂村的黃公石。嘉慶《云霄廳志·名跡》載黃公石:“在和瑞堂山,鐫‘黃堂奎壁’四大字,閣部黃公道周筆也”。和瑞堂村是漳江后北溪一個重要渡口,是銅山走水路到頓坑的必經之路,遺憾的是該大石在1980年開山造田時被炸毀。

漁鼓溪流域流傳不少黃道周的傳說。如當年“樓地”族長董大望曾延請黃道周來頓坑教書,黃道周受聘到頓坑不久,“學地”前面的池塘里浮出一支大涼傘,村民非常驚奇,紛紛議論這是要高中的好兆頭,董大望自以為好事會應在他董家,洋洋自得,沒想到幾年后黃道周中舉了,失望的董大望也成為人們茶余飯后的笑話。還有黃道周“不逆天”的故事:石齋公從下洞村回頓坑,走到半路“兔仔耳”的地方,突然烏云密布,眼看就要下雨了。他趕緊跑起來,快到頓坑時突然停下來,又返回跑到“兔仔耳”。原來石齋公認為下雨是天意,天若要雨淋人,就應該讓他淋,不能逆天!于是他又從“兔仔耳”按正常速度走回頓坑。此時開始下雨,令人奇怪的是雨滴始終落在他身后。

從頓坑村的黃道周學地遺址,到當地廣泛流傳的黃道周故事,再到《云霄廳志》記載宅兜廟黃道周題匾、和瑞堂村黃公石等史跡,可以肯定黃道周與這個頓坑村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三、云霄的漁鼓溪頓坑對照相關著述更符合現實

有些學者認為漁鼓溪頓坑在銅山,但對照《年譜》和黃道周關于這段時期的著述,往往會覺得又有些含糊勉強,令人疑惑不解;若把漁鼓溪頓坑置于烏山西北麓腳下,則一切顯得合情合理,略舉三例進行推斷。

其一,黃道周第一次到頓坑時間至少持續到十四歲。有的學者推測黃道周八歲到頓坑后,“凡數年”大抵至十二歲,筆者認為至少可以再推后兩年。十三歲這一年,黃道周“嘗去平和,謁王守仁祠”,后來黃道周在《王文成公碑》寫道:“憶余舞象時,嘗游邑中,時時出黌西,過瞻舊祠,疑其庭徑楸側,意世有達人,溯源嶓岷,必有起而更事者”,嘉慶《云霄廳志·坊里》載:“嘉慶三年,奏設廳治,割平和二十五保,詔安二保十三村并舊縣丞所轄共五十七保……馬鋪、龍坑、十二牌、呈奇嶺、峰頭、上河、下河、圓峰、大坑、高地、山前、佳棟、和瑞堂、東車、孫坑、世坑、西林、下坂、岳坑、象坑、船場、洋下、白塔、下壇,以上平和割歸。”可見清嘉慶三年之前,頓坑、下洞、宅兜、和瑞堂等漁鼓溪流域皆屬平和。從頓坑西去不遠,翻過石梯嶺經大溪,直通當時平和縣城九峰,這是當時銅山、云霄至九峰的必經之路,所以黃道周在“舞象時,嘗游邑中”應是從這條路到達平和九峰,理由有二:一個是只有在頓坑才可能“時時”去平和九峰,因為銅山離頓坑少說也有近百里路,“舞象之年”的黃道周要時時從銅山經頓坑去平和九峰游玩可能性很小;另一個是“出學校西去”到平和九峰也只有在頓坑“學地”這里才能實現,在銅山任何一個私塾學校都不可能做到,所以說十三歲黃道周仍在頓坑。十四歲這一年,《莊譜》本年記黃道周:“喜談黃白術,有棄家騰舉意”,并上書神宗,進獻化丹砂為黃金之術。以黃父青原公見黃道周“喜曹植詩”都要斥責,看到他游歸寫有很多詩賦就怒責并要求焚掉稿件的嚴厲,絕對不允許他學什么“黃白術”,只能“更習舉子業”,所以黃道周在頓坑,少了嚴父的監督,才有機會憑自己的喜好去學“黃白之術”。

其二,黃道周第二次到頓坑是舉家搬移。據侯真平教授考究,黃道周是在萬歷三十四年二月,因避“族人之難”而移居頓坑,黃道周《乞言自序狀》:“母陳氏……晚年,家益貧,謀入山就伯兄躬耕,諸鄰女老媼穉婦子攀號者累日,或送至數十里乃返。”這段論述可讀出三條信息:一是“伯兄”黃道琛已先在頓坑山里躬耕,此時黃道琛三十八歲,母親是六十歲(道周天啟二年《擬中興十三言疏》:“臣年三十有八,母年七十有六”。按道琛大道周十六歲計,可推黃母大道琛二十二歲),稱晚年剛好合適。二是黃道周父親青原公也一起移居頓坑,黃母若是一般地做客頓坑,從常理來說,鄰里的老媼幼婦是不會“攀號累日,送行數十里”的。而“族人之難”是父親引起的,家里又更窮,銅山肯定呆不下去了,所以這次移居應該是包括父親青原公在內的舉家搬遷。三是頓坑距離銅山很遠,從“或送至數十里乃返”這句,可以推斷黃母到“伯兄躬耕的山里”肯定是比數十里還更遠得多的地方。銅山島不大,從銅山到島內山體最大的西山只有二三十里路,故比數十里還要更遠的山里只能是在島外。黃道周在后來的《徙澤記》:“于是屠維作噩,日月俱合,獨掖老母,外托人國……記吾生稍有知識未二十載,三移其居”。這“三移其居”可以確定是因避族人之難而從銅山遷居頓坑,再在二十五歲時從頓坑獨奉母親遷居漳浦城中,伯兄黃道琛并沒一起來漳浦,第三次可能是同一年從城中的租房遷移至東郭自筑的新宅。東郭新居落成后,黃道周作有《秋后筑垣遂成土室得詩十首》:“僦家久亦似吾廬,即作吾廬自卷舒……只見偕妻辭楚澤,誰聞攜母往於陵……頻年西度復南浮,人即言愁我始愁”,從該詩的“僦家”“攜母”“頻年西度”等句可看出,黃道周過去幾年“西度”頓坑,后攜帶母親先在漳浦城中租房居住,再搬遷到自筑的東郭新宅。

其三,黃道周著述隱居的頓坑有很多景物與銅山相去甚遠。如《莊譜》記萬歷三十四年:“先生更筑小隱,引水為池,雜樹丹荔、龍目、榛栗諸果。”黃道周在頓坑隱居的房子四周種了很多果樹,恰恰就是“榛栗”的出現,讓我們知道此地非銅山。榛栗,即板栗,這種果樹是福建山區重要的經濟林作物,要求微酸性土壤和較大的晝夜溫差,這在山區非常適合種植,但偏偏在土壤偏鹽堿、溫度又偏高的銅山海島不適宜種植。筆者查閱《東山縣志》(1994年版)之《農業農作物·蔗果及其他作物》,東山縣歷史上沒有種植板栗的記載,而清嘉慶《云霄廳志·物產·果之屬》的栗條加注:“《詩》:‘樹之榛栗’。 浦地少出,樹者多不實,其房多刻,如蝞剖之中空”,明確記載云霄有種植榛栗的歷史,這又是頓坑不是在銅山島的有力證據。

四、明清時期銅山到頓坑有便捷的江海航線

既然黃道周一家與漁鼓溪頓坑有這么深的淵源,會產生兩個問題:一是他們為什么會來這里?二是他們又是如何來到這里?第一個問題目前未能拿出確切證據,但大致可以掌握這些信息:根據《年譜》記述第一次是時年二十四歲的黃道琛在頓坑講業,可以推測有種可能是親戚或熟人介紹黃道琛來這里教私塾;第二次是二十二歲黃道周全家移居頓坑,從頓坑“學地”遺址以及董大望曾延請黃道周來頓坑教書的傳說分析,此時黃道琛已在這一帶佐讀躬耕。

第二個問題可從十二牌嶺頂的虞古廟找出答案。漁鼓溪畔十二牌嶺是古代平和大溪、詔安官陂往云霄縣城的通道,也是古代聯結廣東和福建經商貿易的必經之地。據下洞村71歲退休教師黃烏森介紹:虞古廟相傳是銅山船商運貨到這里做生意,為了保佑行船平安、生意興隆,捐資在這里建廟。據嶺下《龍境堂庵志》碑刻,虞古廟以前叫漁鼓廟。清朝末年,漁鼓廟毀于戰火,2010年4月,下大線公路擴建,出土一只刻有“虞古廟、光緒庚寅年”的石香爐,光緒庚寅為1890年,或許當時及更早時,人們稱漁鼓廟為虞古廟,取其名更古雅之意吧。當年5月,民眾又在原址附近擇地興建廟宇,依光緒年間石香爐,取名虞古廟。這座虞古廟若是銅山商人捐建,則很有可能自銅山北極殿分靈而來。銅山北極殿俗稱“大廟頭”,祀奉玄天上帝,是管理水上安全的神靈,銅山漁民、水師、船商非常信仰玄天上帝,香火極旺。可惜銅山北極殿歷經多次興廢,分靈資料早已遺失,虞古廟是不是銅山北極殿的分靈廟無據可查,但這個虞古廟卻明明白白提供一個歷史事實:古代銅山船運可以到這里。黃烏森老人也證實,他小時候就知道十二牌嶺東面的上河與下河之間有一個“港口”渡。

自明嘉靖開始,銅山港與云霄漳江沿岸客貨運輸往來十分密切。《東山縣志·航運》(民國稿本):“至于溝通云霄、詔安、漳浦,則恃民船為工具,航線安穩,交通便之。”銅山至云霄渡頭有:“云霄渡、峛嶼渡、梅安渡、江頭渡、礁美渡、陳岱渡”等。《百度百科·漳江·航道》也載云霄漳江后北溪航道有:“西林、菜埔、溪口、瑞堂、下河、上河、峰頭、新林等渡口”。據盧國能《清代云霄航運業的繁榮》記述:明清時期,云霄航運業的船舶主要有內山船、西林船、潮仔船和北船幾種形式。其中在漳江航行的有內山船、西林船。內山船明代稱“圓柴船”,載重1噸左右,航行于漳江上游各支流;西林船,明代稱“平底船”“下溪船”,載重1.5噸,載客25人左右,航行于漳江中上游;客運船設拱形竹篷為蓋,從西林、萊埔、下河、峰頭,直至新林、車墩,運出水果、農副產品、柴炭、稻谷,運進工業品、食鹽、化肥等。另一種是“潮仔船”,是漳江匯海運輸船舶,因趁潮汐行駛得名,船體置竹篷遮蓋,掛帆行駛,載重3~10余噸不等,用于客貨運、撈貝殼及外海捕魚、釣魚,統稱商漁船。由此可見,明清時期,銅山民眾要到漁鼓溪頓坑,甚至從這里轉道平和、廣東,都可以先坐銅山客運船或云霄“潮仔船”到云霄,然后依靠陸路交通工具或繼續換乘漳江上的內山船、西林船到十二牌嶺東邊的“港口”渡。

考究歷史首重證據,又絕不能忽視情理。云霄縣車圩村擁有上述諸多漁鼓溪及頓坑人文地理等客觀證據,同時,對照黃道周年譜、著述,得出云霄漁鼓溪頓坑更合情理。在既有實證,又合情理面前,這里是當年黃道周生活的漁鼓溪頓坑當確無疑。

注釋

[1]薛凝度修,吳文林纂:《云霄廳志·卷十·川》,清嘉慶二十一年修,民國24年重排印本,第10頁。

[2]云霄縣,下洞村,龍境堂左廊墻壁《龍境堂庵志》碑刻。

[3][4][5]黃烏森主編:《云霄霞洞黃氏族譜》,2010年印發,第22頁,第101頁,第109頁。

[6]徐炳文修,鄭豐稔纂:《云霄縣志》,民國36年修印,卷首圖例。

[7]《云霄廳志·卷十六·名跡》,第 15頁。

[8]薛凝度修,吳文林纂:《云霄廳志·卷十六·名跡》,清嘉慶二十一年修,民國24年重排印本,第14頁。

[9]侯真平:《黃道周紀年著述書畫考》上冊,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94年,第54頁。

[10]《王文成公碑》,(明)黃道周撰:《黃道周集》(三),翟奎鳳、鄭晨寅、蔡杰整理,北京:中華書局,2017 年,第 1107 頁。

[11]《云霄廳志·卷一·坊里》,第 12頁。

[12]莊起儔:《漳浦黃先生年譜卷上》,(明)黃道周撰:《黃道周集》(一),第 81 頁。

[13]《乞言自序狀》,(明)黃道周撰:《黃道周集》(一),第 351 頁。

[14]《擬中興十三言疏》,(明)黃道周撰:《黃道周集》(一),第 277 頁。

[15]《徙澤記》,(明)黃道周撰:《黃道周集》(三),翟奎鳳、鄭晨寅、蔡杰整理,北京:中華書局2017年出版,第1055頁。

[16]載(明)蔡保楨:《柳溪集》,轉見《東山文史資料》第五輯,1985年印發。

[17]莊起儔:《漳浦黃先生年譜卷上》,(明)黃道周撰:《黃道周集》(一),2017 年,第 84 頁。

[18]薛凝度修,吳文林纂:《云霄廳志·卷六·物產》,清嘉慶二十一年修,民國24年重排印本,第7頁。

[19]李猷明纂:《東山縣志》(民國稿本),東山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1987年,第245頁。

[20]盧國能:《清代云霄航運業的繁榮》,《云霄信息網》2014年8月13日。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中文字幕久久亚洲一区| 成人a免费α片在线视频网站| 欧美激情视频在线观看一区| 欧美亚洲欧美| 国产菊爆视频在线观看| 91久久精品国产| 一级全免费视频播放| 亚洲一区国色天香| 丰满人妻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国国产a国产片免费麻豆| 色婷婷视频在线| 欧美精品v欧洲精品| 九九热免费在线视频| 白浆免费视频国产精品视频| 人妻少妇久久久久久97人妻| 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嫩草影院| 视频二区国产精品职场同事|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AV| 久久国产精品麻豆系列| 91九色视频网| 亚洲成人播放| 99热亚洲精品6码|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秋霞影院| 在线看片中文字幕| 精品黑人一区二区三区| 伊人久久婷婷| 精品视频一区在线观看| 这里只有精品国产| 九色在线视频导航91| 国产91视频观看| 国产人免费人成免费视频| 日韩欧美国产区| 国产精品女人呻吟在线观看| jizz国产在线| 亚洲成年人片| 99re66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在线视频精品一区| 精品视频第一页| 亚洲成人免费在线| 久久夜色精品国产嚕嚕亚洲av| 免费Aⅴ片在线观看蜜芽Tⅴ | 亚瑟天堂久久一区二区影院| av手机版在线播放| 国产成人综合日韩精品无码首页| 欧美午夜理伦三级在线观看| 怡红院美国分院一区二区| 69国产精品视频免费| 国产精品999在线| 国产亚洲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视频欧美不卡| 亚洲国产中文欧美在线人成大黄瓜| 亚洲欧美激情小说另类| 久久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aV东京热| 国产精品爽爽va在线无码观看| 思思热精品在线8|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香蕉视| 国产日韩欧美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久久亚洲美女精品国产精品| 亚洲国产成熟视频在线多多| 欧美色综合网站| 秋霞国产在线|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综合影视| 91精品人妻互换| 久久成人国产精品免费软件| 亚洲美女高潮久久久久久久| 国产偷倩视频| 日韩精品无码一级毛片免费| 99国产在线视频| 中国黄色一级视频| 国产www网站| 孕妇高潮太爽了在线观看免费| 伊人蕉久影院| 国产精品无码一二三视频| 九九久久精品免费观看| 伊人色综合久久天天| 亚洲成人免费在线| 亚洲av日韩综合一区尤物| 国产内射在线观看| 乱人伦99久久| 亚洲黄网视频| 拍国产真实乱人偷精品| 乱人伦99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