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臺灣生態散文的生活記憶與生命哲理

2018-11-13 03:04:40
閩臺文化研究 2018年2期
關鍵詞:記憶人類生態

陳 想

(福建師范大學 文學院/兩岸文化發展研究中心,福建 福州350007)

臺灣地區的生態文學創作興起于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為喚醒人們的生態意識,韓韓、馬以工、心岱、楊憲宏等率先發出了聲音。不久,他們的生態報導文學就在社會上產生了較大的反響(甚至影響了行政決策),推動了臺灣的生態文明建設。在臺灣生態文學的發展過程中,生態散文一直以其獨特的魅力為作家和讀者所鐘愛。隨后,劉克襄、洪素麗、徐仁修等人紛紛在生態散文創作上嶄露頭角。到了九十年代,生態散文得到了極大的發展——不僅體現在生態散文作品和讀者數量的大幅度增加,而且體現在文壇上出現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生態散文作家,比如在九十年代就較有名氣的劉克襄、洪素麗、徐仁修等,再如九十年代一發表作品就引人注目的廖鴻基、王家祥、陳玉峰、凌拂等。顯而易見,生態散文作家數量的增加不僅意味著生態散文作品數量的增多、書寫內容的豐富、表現形式的多樣,而且意味著生態散文話語空間的拓展。盡管生態散文至今仍未引起人類的普遍重視,但它一直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臺灣作家密切關注生態問題,筆耕不輟,創作出了大量的生態散文。通過細讀,不難發現:這些不僅包含著作者的生態意識和環保思想,而且展現著作家對童年生活環境和美好記憶的追念,對“生與死”之類的生命哲理的思考。

一、生活記憶的追尋

生態散文與其它類型生態文學的最大的區別,應該是其對真實性的不懈追求。眾所周知,小說常常通過各種藝術手法虛構故事和情節,進而通過虛構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節隱秘地展現作者的思想情感;詩歌往往通過凝練的意象、跳躍的結構、鮮明的節奏、和諧的韻律等表達詩人的思想情感,也有很多虛構的成分;只有散文最接近生活真實——它并不刻意追求人物形象的復雜與獨特、情節的曲折與離奇、意象的凝練與豐富,而是追求自然,直抒胸臆,娓娓道來,也正因此,絕大多數散文都表達了作者的真情實感。生態散文的真實性主要體現為:首先,作家接觸的自然生態是真實的;其次,通過對個人生活記憶(生命體驗)的追尋和民族生活記憶(文化習俗)的追思,作家直接書寫其對自然的真實體悟與深層思考。

(一)個人生活記憶的追尋

生態散文作家在追尋個人生活記憶時,往往更偏重于童年時期的生活記憶。

不言而喻,童年時期,孩子們的知識和閱歷相對較少,大千世界的萬事萬物在他們看來都帶著神秘的色彩。這些神秘的色彩使好奇心強烈的他們樂于和自然接觸,善于發現自然的奧秘,充分享受自然帶給他們的樂趣。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知識閱歷的增加,自然的神秘色彩在青年的心中漸漸消退,由此,他們對自然的熱情隨之慢慢減少,與自然的親密程度隨之不斷減弱。雖然工作的壓力和生活的重擔讓成年人沒有時間和精力走進自然,但是,千變萬化、豐富多彩的自然總能帶給孩子們許多美好的回憶。事實上,“Nature”有兩個含義,一個是我們常說的“自然”,另一個是“本性”。孩子們天生就與自然是一體的,這是他們的天性使然。愛默生曾明確指出孩子與自然的關系:“這浩浩蒼穹下的小小學童,明白了他與這博大的自然竟還是同根而生的。一個是葉,一個是花。他的每一條血脈里都涌動著他與自然的親誼和感通。他與自然所同之根是什么呢?那不就是他靈魂的靈魂嗎?”對于孩子們在自然中的親切感,成年人一般來說是無法感受到的,因為他們較少關注自然本身,縱然關注了,大多也只是浮泛的“看見”。而在孩子們看來,大自然是非常神秘的,是變化莫測的,可以帶給他們精神愉悅——這種愉悅可以從心底一直蔓延到全身。

對作家南方朔來說,與螢火蟲共同玩耍的記憶承載了他孩提時代的歡樂時光。螢火蟲是自然界奇特的精靈,它們往往生活于清新自然的環境中,每當夏季來臨,在空曠無人的田野隨處可見。在螢火蟲紛飛的夜晚,熱鬧的孩子們仿佛來到了另一個美妙的世界。在許久未見到螢火蟲的南方朔看來,成年后,他“會晤”的螢火蟲“不僅是那閃爍著的點點星星,而且是一大片重新再來的童年!”南方朔在與螢火蟲共舞的切身體驗的基礎之上,借助古典詩詞的描寫,委婉地表達了他對自然的熱愛,同時也讓讀者更深刻地體悟到了螢火蟲帶給人類的特殊情感:螢火蟲在漆黑的夜里為人打著小燈籠,不僅讓人想到了大自然的毫無索取、無私奉獻精神,對其生出一份發自內心的敬意,而且給人帶來一種流螢沾衣、寬慰寂寥的會心,一種流螢起舞、星星點點的繁華之感。這是大自然帶來的絕妙感受,雖然對每個個體而言不太一樣,但萬變不離其宗,就像螢火蟲,帶給南方朔的是童心與浪漫,帶給我們的,大體也是如此。這樣愉悅的生活是一去不復返的,唯有回憶一直留在腦海,讓人永遠懷念。

簡媜也不例外,從小在宜蘭長大的她對河流有一種親密眷戀的情懷,特別是故鄉的“童年河”——冬山河。這條河不僅養育了簡媜,而且以其神秘的色彩、博大的胸懷帶給她天真、愉快的童年生活。最讓簡媜懷念的,出乎我們的意料,竟是冬山河遭受風災、產生水患、異常狂野時的生活。與成人的聞之色變不同,對她而言,那是充滿神秘的“節慶”,因為孩子“當然不會估算災害的嚴重性,不了解比窮更窮的那種窮是什么?孩童是唯一可以向天地借膽、向桀驁難馴的冬山河借膽的族群。”這樣的豪情大概是孩子特有的,因為他們天不怕地不怕、無憂無慮、快樂自在。當然,大自然不僅無私地給孩子們帶來了快樂,而且適時地啟蒙了懵懂無知的孩童。當一望無際的平原籠罩在狂風驟雨中時,大自然就給孩子帶來一種“孤寂之美”,讓他們慢慢體會什么是“孤寂”,“孤寂”究竟“美”在哪里。這是書本、老師、學校所無法教授的,因為這樣的感悟只有大自然才能給予。可以說,通過寫作《河川證據》,通過對冬山河的書寫,簡媜不僅回憶了、找到了回不去的快樂的童年生活,而且得到了人生的啟蒙和精神的歷練——“從災厄中學會勇氣”,“靠這一身勇”,“找到不淹水的人生”。

總之,個人生活記憶中的“童年記憶”之所以重要,作家之所以要在生態散文寫作中追尋童年的生活記憶,是因為它構成了作家生命體驗和審美情感的基礎,潛移默化影響著作家之后的生活,對作家的寫作自然而然地產生著無法估量的影響。通過對個人生活記憶的書寫,生態散文作家向我們展現了自然帶給人的美好記憶與心靈感悟。但如今,電視、電影、電游、手游等娛樂方式不斷推陳出新,不僅使成人常常忘了自然帶來的愉悅與啟迪,而且使孩子與自然越來越陌生。生態散文作家在作品中所描繪的童年生活將喚醒許多成年人塵封已久的童年記憶,進而促使其引導孩子乃至帶領孩子重新走近自然、接觸自然、認識自然,從自然中慢慢體悟人生的意義與生命的哲理。

(二)民族生活記憶的追思

從嚴格意義上說,臺灣地區少數民族漢語文學的形成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期以后,寬松的社會環境、自覺的主體意識、多元的價值觀等為臺灣少數民族文學的發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條件。雖然臺灣少數民族只有屬于本民族的語言而沒有文字,只能借助漢語進行書寫,但是,很多臺灣少數民族作家已經以第一人稱的主體身份介入了臺灣文壇,向主流社會展現著本族的歷史、文化、心理、社會處境等。可以十分肯定地說,經過30余年的穩步發展,臺灣少數民族文學已經成為臺灣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臺灣少數民族已不再是歷史的缺席者。然而,不容忽視的是,雖然少數民族中的年輕一輩也積極地投身于現代化的都市社會,在政治、經濟、文化上不斷地發出聲音,但是,臺灣少數民族依舊面臨著多種困境。

都市中的臺灣少數民族不得不面對身份定位的難題,此外,長期伴隨他們的還有因民族記憶和民族文化的淡忘而引發的種種憂慮。達悟族作家夏曼·藍波安在16歲時就離開了家鄉蘭嶼,長期在外求學工作;雖然歷經多年的都市生活,但他并沒有適應城市的高樓大廈、交通擁堵、環境污染和快節奏生活,在32歲時,他毅然決然地回到了生他養他的蘭嶼。事實上,這對他而言,既是回到原點,也是回到一個非常重要的起點。

“招魚祭”是達悟族在飛魚季招呼飛魚的慶典,是達悟族最重要的節日之一,其主要內容是:集合族人,宣布魚季中的禁忌之事和捕魚規則,唱歌祝福好運,祈求自己在這一魚季能平安無事;同時,人們還表達了自己可以參加子孫們類似慶典的愿望。飛魚在達悟族人的心目中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不僅是達悟族人重要的食物來源,而且是自然力量的象征。飛魚會讓藍波安感到萬分的舒暢,仿佛有股無法抗拒的、夾雜著海腥味的海風在強烈地吹拂著他、召喚著他。原因其實很簡單,捕魚是達悟男人的天職——“海洋作為達悟男人從事生產的場域,作為定義達悟男人之社會位階的對象,長久以來,抓魚于是成為達悟男人的天職”,也是藍波安融入民族生活、找回自身價值、追尋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徑。因此,藍波安要用捕魚來證明自己。但是,對十多年沒有下海捕魚的他來說,這是一項十分艱辛而且充滿挑戰的工作。當他身體力行、捕到許多飛魚、凱旋歸來時,不但異常激動而且感到自豪和驕傲,因為:在達悟族人的眼中,每一條飛魚都有可以騰飛的翅膀,都是一位英雄;每個達悟族人都想成為英雄,但只有那些延續民族傳統、傳承民族文化、尊重飛魚、搏擊海洋的勇士才是真的英雄。

通過與飛魚的較量,藍波安找到了自身的定位;在專注聆聽父親的祈福時,他才真正體會到飛魚文化的特質及其對達悟族人的重要性。飛魚文化是一種反“貪”的文化,雖然這種文化有時對事件的解釋并非完全客觀,但它展現的是人們對人性、人與自然關系的深刻思考。這從老一輩族人對族民溺死在海里的原因的解釋中便可略知一二。部落的族人一致認為:抓完飛魚回家之后再次到海里潛水捕魚,是“觸犯了大海”,這是“心中存有‘貪’的欲望(禁止第二次潛水抓魚)所致”。這種文化禁忌支配了達悟族人的海洋觀。在傳統部落中,這種禁忌對人類失當的行為顯然有所遏制,但“這種信仰和這些禁忌的約束力在金錢至上的時代還能維持多久”是一個未知數。不過,信仰的力量終究是強大的,也是無法預測的。

臺灣少數民族作家孫大川曾指出:“從某個角度說,我們對死者的‘認識’是‘倒敘’的。我們是在‘追憶’中逐漸‘發現’或‘領悟’死者生時言行的全幅意義。”對于逝去之人的理解是如此,對于民族文化內涵的理解亦是如此。雖然傳統文化并未完全消失,但現實情況是,越來越多的少數民族青年走出部落,在都市里求學、工作、成家;隨著時間的推移,遺忘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他們能記住的傳統文化習俗只會越來越少,何況,這些人對本民族文化傳統的了解本來就不是很多——往往是通過長輩們的言傳身教逐漸領悟到一部分,就像孫大川,他對民族的了解就是通過母親對自己身世和命運的零星的講述而拼湊出來的,再如藍波安,他也是通過聆聽父親、伯伯和叔叔以往出海捕魚的經歷,才深刻地體會到了海洋和飛魚在達悟族文化中的重要性。

追尋民族文化、體驗民族生活對夏曼·藍波安來說,是一種自我身份的定位和對自我的肯定,而對排灣族的亞榮隆·撒可努來說,則是為了尋找民族的生存智慧與生命哲學。撒可努跟隨身為獵人的父親進入山林,巡視獵場,學會用心與大地交流,傾聽父親講述老獵人與大自然相處的經驗,感受父親和本族先人的智慧。故事中,老獵人最終得到了水神的指引,開辟了水源,找出了拯救生命的水。但水神的指引顯然是有“前提”的,如果老獵人不是將水源當作自己的朋友,與之平等對話,如何能得到水神的指引呢?水源下方的石板不僅是這一故事真實性的證明,而且是人與自然相互關心、和諧相處的證明。無疑,只有尊重自然、學會感恩、用心與自然交流,才能得到大自然善意的回應。

在排灣族的獵人文化中,自然與人們的關系就像父親與孩子一樣。人們只有帶著一顆虔誠的心到大自然中,付出勞動,才能喝到“最甜、最有味道的水”——“唯有付出才能知道享用、受益的感覺”;“在便利商店賣水,那只能叫滿足,永遠得不到被自然、大地擁抱的那個親情。”誠然,獵人們引水的杰作——“竹管用丫字形的樹干撐著之后,延伸出來地是一個人身長,切半的桂竹,稍微拿掉中間的間隔,作為過濾細石和沉淀物的濾墻,最后水細細的落在水道的終點”,展現了他們的聰明與智慧,但真正體現其聰明智慧的是:他們一直認為,各種禁忌都是為了維持生態平衡、避免人性貪婪而設立的,只有尊重自然、愛護自然,才能讓自然為人類造福;他們本可以捕捉更多的動物,掙更多的錢,但事實上,縱使被人認為循規蹈矩乃至愚蠢,他們也沒有濫捕濫殺,而是嚴格地遵循自然的法則,“不越雷池一步”。所有這些,展現出的,顯然不僅僅是他們對自然萬物的尊重與敬畏,而且是他們的“大智若愚”。

對很多作家來說,“寫作相當程度上是對遺忘的一種反抗”。生態散文作家通過寫作來追憶個人生活記憶和民族生活記憶,從某種程度上說,正是為了反抗遺忘。至于他們為何要反抗遺忘,原因大體有兩個:其一,人是自然之人,遺忘特別是對民族生活記憶的遺忘,從某種程度上說,是一種“忘本”的行為,而人最不應該做的事情之一就是忘本,因此,需要通過回憶、講述、寫作等來反抗遺忘;其二,人是社會之人,每個人的記憶都承載著獨一無二的生活經驗與生命體驗,喪失記憶就失去了人之所以為人的基本條件,而每個民族的記憶都承載著獨一無二的民族文化與生活哲學,如果民族內的多數人都喪失了記憶,這個民族可能就不復存在了。所以,我們必須通過回憶將被逐漸遺忘的時空重新連接起來,從中探尋和諧共生的生命哲理。

二、生命哲理的思考

從誕生的那一刻起,人類就與自然密不可分。為了生存,為了獲取生活必需品,人類學會了各種技能。從茹毛飲血到刀耕火種到使用工具,甚至到今天的大面積機器生產、小面積工具生產,自然災害從未銷聲匿跡——旱澇不均尚且時有發生,更不用說其他的自然災害了。可以說,人們依然過著“靠天吃飯”的生活。在這漫長的歷史中,人類從生產、生活等實踐中總結出了一系列的經驗,包括最基本的天氣、時令、氣候的規律,耕作、采收、貯存的經驗,以及生活、做人、處事的準則等。此外,自然還常常引發人類對自身、對生命、對人生等進行不斷的思考。

(一)人不是“自然的征服者”

幾百年前,對于變幻莫測的大自然,人類尚未認識清楚,因而,對大自然的情感是十分復雜的——既有畏懼與不解,也有崇拜和尊重。當時的自然雖是人類生存資料的重要來源,但也存在著威脅人類生存的多重因素。今天,在物質生活較為豐富、自然資源面臨枯竭與資源浪費嚴重、環境污染突出、自然災害頻發等共同存在的階段,人類對大自然的情感依然是復雜的,既希望物質生活更加豐富,也意識到了自然生態的異常脆弱,感受到了自然對人類的無情報復。

人類為了生存,拼盡全力獲取生存資料,是無可厚非的;但是,當人們將強大兇猛的動物當成天敵,將“溫情就是懦弱就是包袱”的生存理念帶入大自然,將自然資源當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為了過上更好的生活而不惜一切代價,過度開采、使用甚至浪費、破壞自然資源,人與自然的關系就變得十分緊張了,人的生存也將面臨更多、更大的危險——來自大自然的報復。比如《鬼頭刀》,在與鬼頭刀的較量中,廖鴻基使出渾身解數,想把它拉至船尾,但它最終取得了勝利;可以說,鬼頭刀那桀驁不馴的神采傳達出的不僅是“你已經失去了這條魚”,而且是你將失去整片海洋。表面看,作者寫的是魚;實際上,寫的是自然。在人與魚(自然)的拉鋸戰中,人的原始獸性、好戰特性和求勝欲望被激發出來了,這使廖鴻基在夢境與現實之間不斷徘徊。弗洛伊德認為:“夢,并不是無中生有的……相反,它們是絕對有意義的精神現象——欲望的表達。”廖鴻基在夢中與鬼頭刀搏斗的場景充分地展現了他的求勝欲望,他渴望征服這種神秘而又兇猛的魚類。但是,魚真的可以被征服嗎?魚所象征的大海、魚所代表的自然真的能被人類征服嗎?顯然,答案是否定的。當看到公鬼頭刀不再倨傲從容,而是陪著母鬼頭刀一起摔滾時,廖鴻基才真正意識到:將岸上的戰斗性帶進大海是最大的錯誤。當人類傷害過它們之后,回應我們的只會是冷漠。海洋里智商較高的魚類——海豚也一樣,盡管人類非常友善地接觸它們,但是,它們仍舊“始終保持警覺”,“不曉得是海豚的聰黠,還是漁人的悲哀”。顯然,作者的言外之意是:這是人類的悲哀。

利奧波德說:我們要“像山那樣來思考”。亞榮隆·撒可努的父親說:我們每個人都必須修一門功課——“獵人哲學”,“把動物當成人看待,把自己也想成是動物,你就會了解它們的習性,聽得懂它們說的話”。試想,只有修完這門課,而且考核合格,我們才能對自然有更透徹的理解,才能領悟到:人類永遠無法成為自然的征服者,不過,可以像山一樣,像海一樣,像自然界的萬事萬物一樣,成為自然的朋友。

(二)人是“迷途的羔羊”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人類能夠接觸、認識到的大自然也愈來愈廣闊、越來越豐富。在科學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人類不僅可以“上九天攬月”,還可以“下五洋捉鱉”。盡管人們對大自然的了解和掌握遠遠超出了前幾個世紀的總和,但是,大自然仍是豐富多彩的、神秘莫測的、千變萬化的、無法窮盡的。在陳冠學的筆下,臺灣夏季最常見的西北雨(雷陣雨)似乎也充滿著神魔鬼怪之力:一瞬間,天昏地暗,如同無數的惡魔妖怪張牙舞爪,震耳欲聾的雷聲與閃電宛如泰山壓頂,人類好像失魂落魄一樣匍匐在地。這時候,“誰也不能逞英雄,因為此時在天地間除了它是英雄之外,不準有第二個英雄。此時它是無敵的大主宰,任何人都不能不懾服。”在自然的偉大力量面前,人類顯得如此渺小。可以說,大自然的“英雄氣概”不僅是電閃雷鳴的震撼和威懾力,而且是山頂日出時宇宙洪荒般的詭譎。云彩不斷地飛奔、沖撞、糾纏,瞬息萬變,太陽在光與色的交融中閃爍、晃動、翻騰,蹦跳而出。大自然“如如不動的永恒的東西,讓人得到鼓舞與啟示的東西,例如美或者氣勢,動與靜的對立與和諧,生機與神靈”,在光影交錯、風云變幻中透露出的哲理內涵深刻而又豐富,無論是瞬間與永恒、改變與不變,還是運動與靜止、對立與和諧等,都給人以無限的啟迪。人類也許永遠都參不透自然的一切奧秘,因為自然有自身的規律和無可告人的秘密。

海洋是自然的一部分,雖然一望無際,但有自身的規律。海豚是海洋里的高智商動物,不同的品種往往有著不同的習性。當漁船靠近弗氏海豚時,它們則顯得十分慌亂、急躁,像一群迷途的羔羊。與弗氏海豚驚慌、急躁的習性不同,花紋海豚則顯得非常沉著、冷靜。其實,人類的接近對很多生物來說都是一種侵擾,海豚當然也不例外。當弗氏海豚受到人類的驚擾時,花紋海豚就扮演著管理者的角色——控制弗氏海豚的活動范圍,安撫它們的情緒,以此為生物圈的平衡作出應有的貢獻。自然界各種各樣的生物雖然扮演著各自不同的角色,但都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在這樣的關系里,船只顯得特別多余”。在海洋中,對這樣一群“迷途羔羊”來說,船顯然是一個干擾者;而在整個生物圈里,人類也時常扮演著干擾者的角色,不斷地介入自然,干擾自然生態的平衡。人類不了解海豚的眼神,更不了解海洋的奧秘——海上茫茫一片、幻象叢生,海下亦是大千世界、無奇不有;人類貪得無厭的心永遠不會滿足,往往在金錢、利益、欲望面前迷失了自己;而海豚只要一片海水、一點食物、一份寧靜,若與人類相比,幾乎可以說是無欲無求。所以,與其說弗氏海豚是“迷途的羔羊”,不如說“在它們眼里,我們才是迷途的羔羊”。因為:只有它們,才真正地了解海洋,才不會迷失方向。

(三)生命的合理、輪回與不朽

自古以來,文人對生命生物頑強不屈、堅韌不拔的品質贊頌頗多,如“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耐寒唯有東籬菊,金粟初開曉更清”,等等。中國古人十分善于發現植物頑強的生命力,文人墨客們往往用自然生物的生理特質象征自我品格,用比喻、擬人、借代等修辭手法進行創作,將生物人格化,以物喻人,托物言志。現代生態散文同樣毫不吝嗇對自然生物的贊揚,但是,與古代文人的自我隱喻不同,生態散文書寫者所稱頌的是自然本身的生生不息。劉克襄在“拜訪”老友——雀榕時,竟看到它旁邊垂倒的“伙伴”的“身上”又有新的小雀榕從枯樹里長出,它們已生根,且發出橢圓形的、淺黃色的嫩芽。顯然,自然生物的頑強生命力已經超出了作者的想象。在劉克襄的筆下,枯木里抽出新芽“象征著新生命的孳生不息”,讓人不禁想到了“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放眼自然界,誠如劉禹錫所說,新事物具有頑強的生命力,總會代替舊事物(除非外力介入、人為壓制),這是自然的法則,也是生命的哲理。

當然,對于雀榕的“生與死”,倘若從事物正反兩面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的角度來看,其一,生與死本就是一個不可割裂的整體,相生相伴,無生無死、無死無生;其二,“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生是死的延續,死是生的開始。這其中,顯然包含著中國古人的無窮智慧與深刻哲理。不僅生與死是相依相存的,宇宙間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古往今來,人類對此有很多精辟的總結,如“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失敗乃成功之母”,等等。所以說,凡事沒有絕對的好與壞,究竟是好還是壞,要看人的眼光、態度與認識,這也進一步提醒我們要用辯證統一的眼光來看待事物。

黑格爾指出:“凡是合乎理性的東西都是現實的;凡是現實的東西都是合乎理性的。”世間萬物的存在都是合理的,萬事萬物都有其自身存在的價值和理由,而且,這種價值不是人為決定的,有的理由我們可能暫時還不清楚,但一定存在。因此,對宇宙之中的一切事物,我們都應在充分尊重的前提下,給予平等的對待。我們終有一天會老去,生命總有一天會消逝,但只要我們能放下一切成見,去體會生命更深層的意義,就能發現生命的奧秘。《大樹之歌》中,雀榕確實是一顆普普通通的樹,但又是一個偉大的生命,她的存在以及她雖死猶生、死而復生的存在,昭示著生命的尊嚴,展現了生命的力量。

總之,生態散文是作家們對環境破壞和生態危機做出的積極回應。通過對“人類中心主義”的批判、對“生態整體觀”的倡導,生態散文潛移默化地改變著人類業已習慣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和文明取向,為構建和諧共生的理想社會和美好世界提供了文學維度和哲學層面的思考。同時,通過對個人生活的追憶、民族文化的追思和生命哲理的思考,生態散文書寫者展現了自然存在的合理、人類的盲從和貪婪、生命的輪回與不朽,揭示了其對自然生命的深刻理解,表達了其對人類錯誤行為的嚴厲批判,展現了其對生命萬物的哲學思考。

注釋:

[1]與一般概念上的“生態散文”不同,文中的“生態散文”(與吳明益提出的“自然書寫”的概念較為接近)須在一般概念上再同時滿足以下兩個條件:一,以人與自然的互動為主要寫作內容;二,行文中揉合多學科知識。

[2][美]愛默生:《自然沉思錄》,博凡譯,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3年,第70頁。

[3]南方朔:《今夜看螢去》,見王敏鋒等編:《國中國文課本第四冊》,臺北:康軒文教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第93頁。

[4][5][6]簡媜:《河川證據》,見金宏達編選:《象:海外散文名作》,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10年版,第214頁,第215頁,第215頁。

[7][11]孫大川:《紀念是另一種方式的相逢》,見陳萬益編:《國民文選·散文卷3》,臺北:玉山社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第7頁,第149頁。

[8][10]夏曼·藍波安:《浪濤人生》,見陳萬益編:《國民文選·散文卷3》,臺北:玉山社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第226頁,第230頁。

[9]李瑛:《臺灣少數民族作家文學論》,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137頁。

[12]按照上下文的意思,應為“買水”,原文“賣水”疑似錯訛。

[13][14]亞榮隆·撒可努:《水神的指引》,見黃志民主編:《國民中學國文第六冊》,臺南:南一書局企業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第 15~16頁,第 14頁。

[15]格非:《小說是對遺忘的一種反抗》,中國網,http://www.china.com.cn/chinese/RS/837342.htm,2005年4月13日。

[16][17][19]廖鴻基:《討海人》,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0頁,第6頁,第4頁。

[18][奧]弗洛伊德:《夢的解析》,周艷紅、胡惠君譯,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8年,第65頁。

[20][美]利奧波德:《沙鄉年鑒》,侯文慧譯,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24頁。

[21]亞榮隆·撒可努:《飛鼠大學》,見孫大川編:《臺灣原住民族漢語文學選集·散文卷(下)》,臺北:玉山社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第149頁。

[22]陳冠學:《大地的事》,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5年,第25頁。

[23]陳列:《玉山來去》,見張焮嵐主編:《普通高級中學國文4》,臺南:翰林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第28頁。

[24][25]廖鴻基:《鯨生鯨世》,北京: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第60頁,第61頁。

[26][27][30]張顥瀚主編:《古詩詞賦觀止(上)》,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第793頁,第1626頁,第762頁。

[28]尹先敦編著:《菊花詩萃》,北京:華藝出版社,2002年,第17頁。

[29]劉克襄:《山黃麻家書》,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6年,第67頁。

[31]方勇譯注:《莊子》,北京:中華書局,2010 年,第 359 頁。

[32][漢]河上公注,嚴遵指歸,[三國]王弼注,劉思禾校點:《老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第148頁。

[33][德]黑格爾:《法哲學原理》,范揚、張企泰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1年,第11頁。

猜你喜歡
記憶人類生態
人類能否一覺到未來?
“生態養生”娛晚年
保健醫苑(2021年7期)2021-08-13 08:48:02
人類第一殺手
好孩子畫報(2020年5期)2020-06-27 14:08:05
住進呆萌生態房
學生天地(2020年36期)2020-06-09 03:12:30
生態之旅
1100億個人類的清明
記憶中的他們
兒時的記憶(四)
兒時的記憶(四)
記憶翻新
海外文摘(2016年4期)2016-04-15 22:28:55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天堂成人av| 99精品国产自在现线观看| 亚洲AV人人澡人人双人| 69av免费视频| 在线看国产精品| 高清国产在线| 天堂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国产高清免费午夜在线视频| 欧美www在线观看| a毛片在线| 国产区免费精品视频| 无码内射中文字幕岛国片| 日韩一二三区视频精品| 99re精彩视频| 亚洲人成成无码网WWW| 国产在线高清一级毛片| 色亚洲激情综合精品无码视频| 亚洲日本www| 黑人巨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区| 国产欧美在线| 老色鬼欧美精品| 又爽又大又光又色的午夜视频| 国产精品真实对白精彩久久| 91蜜芽尤物福利在线观看| 18禁影院亚洲专区| 99免费视频观看| 毛片免费视频| 成人另类稀缺在线观看| 精品国产Ⅴ无码大片在线观看81|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影院| 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三区AV| 美臀人妻中出中文字幕在线| 久久美女精品| 拍国产真实乱人偷精品| 网久久综合| 日韩在线欧美在线| 91成人在线免费观看| 三上悠亚精品二区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激情小说另类| 国产成人a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新AV天堂| 欧美一区二区精品久久久| 色悠久久久| 精品久久久久久成人AV| 在线观看精品国产入口| 91亚洲精品国产自在现线| 色窝窝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区欧美国产区在线观看| 四虎永久免费地址在线网站| 人妻无码一区二区视频| 欧美在线导航| 99精品福利视频| 麻豆精品在线播放| 激情综合图区| 高清不卡毛片| 在线观看国产精品第一区免费| 国产交换配偶在线视频| 99精品在线看| 草逼视频国产| 国产乱子伦手机在线| 99久久精品国产麻豆婷婷| 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在线 | 亚洲一级毛片免费观看| 四虎国产成人免费观看| 国产欧美精品一区aⅴ影院| 91蝌蚪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三级精品三级在线观看| 重口调教一区二区视频| 欧美成在线视频| 国产免费观看av大片的网站| 亚洲成人网在线播放| 日本黄色a视频| 亚洲手机在线| 国产自产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国内精品视频在线| 人妻出轨无码中文一区二区| 伊人AV天堂| 久久久久无码精品国产免费| 国产在线专区| 中国国产一级毛片| 亚洲 日韩 激情 无码 中出| 成人午夜精品一级毛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