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赟
2018年年初,張德芬的新書《我們終將遇見愛與孤獨》出版,這本書既有心理學的理論科學基礎,但又比心理類專業書籍要通俗易懂、深入淺出,對于普羅大眾來說,無疑是有時治愈、常常幫助、總是安慰的心靈修煉之益書。
張德芬曾經是臺灣風光一時的女主播,某知名公司營銷經理,得過抑郁癥,做過村婦,2002年以后開始致力于心靈成長的研修,出版過《遇見未知的自己》、《遇見心想事成的自己》、《活出全新的自己》、《重遇未知的自己》、《舍得讓你愛的人受苦》,時隔五年,新書《我們終將遇見愛與孤獨》終于與讀者見面。
全書分為“我們終將遇見愛與孤獨”“愛得剛剛好”“親愛的孩子,快樂是我最想教給你的事”三個篇章。張德芬在書里一次次掀開過往的傷疤,將那種被燃燒、被一點點啃噬的痛楚,傾注筆端,煩惱痛苦是每一個凡人都必將經歷的人生歷程,誰都無法幸免,但煩惱痛苦給每個人帶來的結果又不盡相同。比如張德芬老師,歷盡千帆,她看見、她承認、她告訴自己和讀者: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請你為自己負起責任來,好好地愛自己吧!
在書中,德芬老師反省了自己以往失敗的親密關系,發現自己對待越親近的人,越容易模糊二人之間的界線,時常做出逾越之舉,一味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干預對方的自由。在離婚后,她反省自己的這一問題,發現兩人在一起生活的過程中同類型的摩擦有很多,一而再再而三影響了親密關系的和諧,最后直至分道揚鑣。生活中,我們也總希望自己的親密之人能夠活成自己理想中的樣子,殊不知,這正是親密關系中的忌諱和硬傷。為什么我們在親密關系中常常會重復同種模式,都想讓對方按照我們的邏輯思維來行事呢?因為我們的童年模式在作祟。在童年沒能得到的滿足感,成年后渴望在伴侶身上找回。我們渴望“靈魂伴侶”拯救受苦受難的自己。但是,與其等待他人來救贖,不如自己救贖自己,改變別人,要比改變自己困難多了。世間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如果你真的愛他,就讓他保持他原有的樣子就好了,除非他真心實意地想改變。
最后的幾個章節中,張德芬老師還提到了自己與孩子之間的親密關系,以及給兩個孩子的書信。德芬老師常常面對家長問到的這些問題:“孩子出現了什么什么問題,我該怎么辦?”對此,德芬老師回應:做好自己,你的孩子也自然就學好了。德芬老師列舉了三種親子關系中的越界行為。第一,期望;第二,掌控;第三,退化。孩子是我們生命的延續,但絕不能因為這一點就要掌控孩子們的一切包括思想。如果你有期望,希望孩子成為怎么樣的人,那么請你先成為這樣的人。“親愛的孩子,快樂是我最想教給你的事”。德芬老師,每一次跌落,每一次內省,然后,繼續上路。受她的影響,她的兒子在經歷失敗的初戀之后,也認真總結了自己身上的不足:“不要急于墜入愛河,要事先了解對方”、“分手之后也不要惡語相加,更不能打電話給對方親友投訴對方”。這些言語看起來很稚嫩,也很可愛,但同時也充滿了滿滿的正能量。
做父母是一個需要學習的過程,怎么把孩子撫養成人,怎么去和孩子一同解決生活中的難題,怎么去引導孩子走上幸福人生等等等等。教育是個難題,人是復雜的動物,每一個個體都是獨一無二的,沒有公式可以套用。于是,在遇到接踵而至的問題時,我們會焦慮,會在不知不覺的情況下去打罵孩子,然后,后悔、反省、調整,在讀了這本書之后,漸漸地再面對孩子的問題時,當那股子氣要噴薄而出時,試著停幾秒,深吸氣,默念:親生滴、親生滴……然后換一種語氣,換一種方式開始你的表演……做父母是學習是修行是成長,慢慢地從不知不覺,到后知后覺,到當知當覺,到先知先覺……。
年少時,我們時常產生幻覺,覺得自己是命運的寵兒,站在世界之巔,愛笑愛說愛玩愛吃愛鬧騰,奢望這個,夢想那個,像霧像雨又像風,瘋瘋癲癲,如今隨著年歲增長開始慢慢相信王小波的話,生活就是一個緩慢受錘的過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后變得像挨了捶的牛一樣。但是,作為一個有著一定人生閱歷,努力想要活出自己所想展現的深度和寬度,又極力避免油膩的我們,每每在生活的狼牙棒重錘之下不平靜之時,可以翻開《我們終將遇見愛與孤獨》,穿越黑洞,認輸認賠認栽,內心的霧霾仿佛變成半明半暗的云,隱約看見未知的自己,在滾滾煙火氣中接納塵埃一樣平凡的自己。
樸樹在平凡之路里唱道:我曾經跨過山河大海,也穿過人山人海,我曾經擁有著一切,轉眼都飄散如煙,我曾經失落失望失掉所有方向,直到看見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世界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熱愛生活。——羅曼·羅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