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墅平

生活如戲。從不做飯的父親,也親自下廚,擔當起了“家庭廚娘”的角色。
看著父親系著圍裙,在廚房里忙著做飯的情景,我的心里,油然涌起一陣感慨:父親逆襲了!
多年來,父親基本與做飯無緣。這或許除了源于父親骨子里的那份“大男子主義思想”,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母親對他一貫的“寵愛”吧。做飯,一直是母親的主打節目。
近年來,本就瘦弱的母親,衰老得特別快,體能大不如前,記憶力也退化厲害。母親下廚時,不是常常將味精當成鹽巴,就是忘了按下電飯煲電源鍵。兩年前的一天,我親見母親枯瘦的手,有些顫抖地握著湯勺,在老家廚房舀湯時,竟將滾燙的熱湯濺到自己腳上。當時,父親搶在我們前面,心疼地直奔過去,一邊為母親擦拭,一邊搖頭嘆息:“哎,老婆子,你該下崗了。”
那以后,母親主廚的時代宣告終結。身板依然硬朗的父親,在晚年時光里與廚房結下良緣。
父親的廚藝,是靠他自己一邊琢磨,一邊學來的。不曾問津廚房的父親,卻能做出和母親以往相差無幾的味道。我想:這應該算個奇跡吧——是他與母親數十載的朝夕相對,相濡以沫,使得他已將母親身上包括廚藝在內的所有最值得延續的東西偷偷轉移了去。
父親走入廚房后,還像小學生一樣,虛心向善于廚藝的兄弟和妻子請教一些家常菜的做法。他們教得認真,父親學得也認真。每每望著父親在廚房里和他們一起切磋廚藝的情景,我總覺著父親真的了不起:活到老學到老,父親是個典型!最難能可貴的是,父親還能摸準家里每個人的飲食特點,往往在一頓飯菜里,能基本照顧到各人的口味。人說“眾口難調”,可父親能“調眾口”。其實啊,只因父親有著驚人的凝聚力,經他之手做出的飯菜,才能如此抓住家人的胃和心!慢慢地,父親從一個做飯的“門外漢”,華麗轉型為一個下廚高手。我和兄弟長大后,都離開老家,在外面有了自己的生活。一家子團聚時,父親總會樂滋滋地下廚去,為我們一展他的廚藝。
那個節假日,我們兒孫輩一同回了一趟老家。父親一副“廚娘”裝束就下到廚房,笑著擺手謝絕了我們的協助:“你們年輕人想咋玩就玩吧,老爸我做的飯菜,包你們滿意。”我們樂得吃現成的,一個個笑瞇瞇地各自玩去:上網,刷屏,聽音樂,看電視……父親則在廚房里熱火朝天,母親燒著柴火。廚房里鍋碗瓢盆交響樂里,竟摻雜著父親的輕聲哼唱。看來啊,老人已把做飯視作了一件樂事。“老爸怕是已下廚成癮啰。”兄弟調侃了句。“對啊,對啊。”我點頭附和。我們玩著的時候,陣陣香氣從廚房里飄來。
“開飯啰——”父親一聲喊,大伙一陣小騷亂,那飯菜香早就讓我們按捺不住啦。我們一個個餓獸般撲到那張擺滿了色香味俱佳的飯菜的大木桌邊。我貪婪地夾了一大筷子自己最愛吃的魚香茄子往嘴里送。“慢點,油還燙哩。”父親趕緊溫馨提醒。兄弟則搶了一大塊紅燒豬蹄膀;侄兒瑞瑞和兒子杰杰分別選中的是番茄炒雞蛋和香腸炒土豆;妻子和弟媳也不惜丟了“淑女”形象,毫不客氣地爭搶起了那盤麻婆豆腐;母親吃的是父親特意擱在她面前的一碗拌糖蒸南瓜,那可是喜吃甜且牙齒不好的母親最合適的美食了。大伙一個個吃得不亦樂乎。父親臉上現出慈母才有的那種溫柔神情,含著微笑,看著我們大快朵頤。我想:父親此刻心里一定樂開了花,和我們此刻享受美食的心情,達到了完全的和諧一致……
“一頓飯,吃的是熱鬧,聚的是親情。所以啊,什么事都可以馬虎,唯獨下廚做飯馬虎不得。”這是父親和我聊天時說出的一段最讓我內心震撼的話。怪不得,父親總是那么投入地為我們做出一頓又一頓皆大歡喜的飯菜呢!
我明白,父親由一位威嚴粗糲的“大男子”,逆襲成一位溫柔細膩的“廚娘”,全是出于對一家人滿滿的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