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文宇

多年來,人們一直以為清水河無城,對于清水河城的城墻知之甚少,筆者查閱了縣志和大量的相關史料,就城墻的遺跡與縣內知情者進行多次交流,了解了民國時期清水河城的基本情況,與讀者分享。
清水河城建于1931年,后于1949年拆除。它在清水河這塊土地上存在了18年,縣城周長約5.46里,高3丈6尺,設有東西城門,后有北城門。
在修筑清水河城墻時,是依據地形山勢,因地筑城,西北選擇山勢陡峻之處筑土墻,這樣既可減少運夯土的工程量,又增加了城墻的險峻,整個城建在一個低緩山坡上。
這座城先后見證了清水河縣從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期間的歷史往事。
清水河縣,這個黃土高原的小縣城,居晉西北根據地外翼,又是綏遠南大門,戰略位置十分重要。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各方爭奪激烈。筆者通過文史資料和老兵的口述得知,抗日戰爭時期,在連接大青山抗日根據地晉西北與陜甘寧邊區的交通要道上,曾經發生過不屈不撓的革命斗爭,出現過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
進入解放戰爭時期,國共雙方曾經多次反復的激戰爭奪,在一個小小的縣城曾上演“八進七出”的戰爭史。可以反映出抗戰勝利后,清水河在整個山西、綏遠地區的戰略位置。
如今到此的匆匆旅人,很難想象當年這城墻上的槍林彈雨,或許現存殘破的城墻遺址的裂縫中,還殘留著戰士們的鮮血,是他們用自己的熱血捍衛了這片土地。“烈士回眸應笑慰”,這些當年走上革命道路的先輩們,看到今天家鄉的新面貌定會露出欣慰的笑容。
清水河城的遺址,如今只能在紅旗和古城坡村找到一點遺跡。現存的文史資料中,只有《清水河縣志》《清水河縣概略》有記載,《清水河縣的革命斗爭史》中能找到關于國共拉鋸,爭奪縣城的戰斗故事記載。在今老牛坡黨支部展覽館,復原了當年爭奪縣城發生的八進七出戰斗史:“八進七出”之戰,迄今雖為陳跡,而其戰仍乃激烈,然此景以昭炯戒,激眾志,則其意深長矣。
誠然,現今的清水河縣城里已經看不到堅固的城墻和厚重的城門了,也沒有城里城外的地域概念,有關清水河城的故事都被覆蓋在今天的繁華街市下,它的歷史像河水淌過的沙灘一樣,沒能留下過多的痕跡。即便是這樣,曾經能有這樣的城垣遺跡,仍是清水河人民的驕傲,它是前人留給我們的寶貴精神財富,也是清水河歷史文化的濃重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