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立軍

過去頸椎病是中老年病,但近年來隨著工作節奏加快,頸椎病發病呈年輕化趨勢,提早采用適當措施來預防頸椎病非常重要。
頸椎病又稱頸椎綜合征,主要由于頸椎長期勞損、骨質增生,或椎間盤脫出、韌帶增厚,致使頸椎脊髓、神經根或椎動脈受壓,出現一系列功能障礙的臨床綜合征。頸椎病的臨床癥狀較為復雜,主要有頸背疼痛、上肢無力、手指發麻、下肢乏力、行走困難、頭暈、惡心、嘔吐等。頸椎病的臨床癥狀與病變部位、組織受累程度及個體差異有一定關系。
我們的頸椎共由七塊頸椎骨組成,與肩膀構成一個“十字架”,支撐著分量不輕的腦袋。臨床工作中發現,久坐、長時間低頭玩手機是頸椎病年輕化的重要原因。數據顯示,近年來頸椎病高發年齡從平均55歲跌至39歲,30歲以下的患病者占總患病人數的37%。歐洲脊柱協會曾發布研究稱,正常成人頭部重約10斤,當前傾看手機等電子設備時,通常呈60°角,由于物理杠桿作用及重力作用,頸部肌肉要承受50斤以上的重量。與此同時,后頸部肌肉為對抗壓力會一直處于緊繃狀態,極易出現勞損、疼痛、僵硬等不適,長此以往,還可能使頸椎因受力不平衡而導致頸椎椎間關節失穩、錯位等。
從長遠看,頸椎長時間受壓迫還會影響到周邊神經,繼發其他一系列不適。第一,胸椎痛。頸部大部分肌肉連接在肩胛骨上,肩胛骨又被肌肉連接在胸椎上,一旦頸椎受傷,自然會波及胸椎。第二,肩臂僵硬。低頭時會牽連背闊肌,使其壓力增加,出現肩背、肩臂僵硬酸痛等問題。第三,腱鞘炎。玩手機時,拇指需要長時間保持外展,整個手掌也會超出功能位的位置,時間長了會引起手腕勞損,誘發腱鞘炎,出現手指、手腕酸痛和痙攣等。第四,頭暈、頭痛。頸椎長期受壓,會出現頸椎失穩,極易壓迫周圍椎動脈或交感神經,這也是頸椎病患者為何會經常頭痛、頭暈的原因。第五,頸椎病可引起吞咽不暢。這是因為食管上端和第六頸椎相鄰,后者增生就會壓迫食管。
如果頸椎病非常嚴重,必要時可采取手術治療。但高齡頸椎病患者,手術治療風險大,術前應在醫生指導下,檢查全身各器官系統功能能否承受麻醉關。
目前,頸椎病的理療方法有熱療法、磁療法、超聲療法等。熱療法通過溫熱作用使頸椎周圍局部組織及皮膚血管擴張,血流加速,達到消炎、消腫、鎮痛的目的;磁療法通過對頸局部施加一定強度的磁場,改善局部微環境,起到鎮靜、消炎作用;超聲療法通過機械震蕩作用致熱,使肌纖維松弛,從而起到解痙鎮痛作用。需要注意的是,脊髓型頸椎病因頸椎間盤突出、骨質增生等導致頸脊髓直接受壓迫,理療并不能解除脊髓壓迫,因而很難達到理想效果。
日常生活中如何給頸椎減壓,這里給大家一些建議:1.睡眠時頭頸須放在合適位置上。一般情況下,頭頸保持自然仰伸位最理想,切忌高枕,也不宜無枕。由于人們睡眠時大部分時間是側臥,枕頭高度應參考頭側到肩的高度,還要考慮枕頭及床的軟硬。頭側到肩的寬度大,枕頭相對就應高一些。如果枕頭材質較硬,其高度可以低一些;如果枕頭材質比較軟,高度則要高一些。平時睡覺習慣仰臥的,則以低枕為主。2.減少手機使用時間,若非用不可,最好每隔四五十分鐘站起來做一些伸展運動,如聳肩、扭脖子、甩手等,消減頸椎壓力。也可每隔半小時按一按脖頸,放松一下肌肉。3.避免長時間低頭。發短信、看手機時不一定非要彎著脖子,應挺胸收腹,可將手機抬高一些,與視線平行,減少脖子下傾的機會。4.不要躺著、趴著玩手機。這兩個姿勢會增加腰椎和肩膀負擔,導致其原有弧度發生改變,誘發肩膀痛、椎間盤突出等。5.勤練兩個動作。“燕子飛”和“望月”是緩解頸椎不適的王牌動作,能充分調動頸椎周圍肌肉。具體方法分別是:身體直立,雙手側平舉,手心向外,手指朝上;慢慢抬高雙臂,做小燕飛狀;同時,雙手從腕關節開始向下伸直。每次做50~100下。站立或坐著時,雙手背在身后,抬頭后仰,每次約3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