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緒飛 交通運輸部水運科學研究院 周起楊 欽州海事局 黃永樂 交通運輸部水運科學研究院
十九大提出要建設“數字中國、智慧社會”,數字虛擬世界和物理世界的融合互通已成為時代大趨勢。建設“數字中國”是緊抓經濟全球化和信息技術革命歷史機遇,加速推動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建設,搶占新一輪國際競爭制高點的戰略舉措。
水路運輸簡稱水運,它是使用船舶或其他浮運工具運送客、貨的一種運輸方式。水運主要承擔大數量、長距離的運輸,是在干線運輸中起主力作用的運輸形式。水運是我國交通運輸的重要組成部分,與鐵路、公路、航空、管道并稱為交通運輸的五種方式,組成了綜合運輸體系。水運業是世界經濟發展中重要的基礎性和服務性行業,是實現國際貿易的重要保障,在促進世界經濟發展和人類社會進步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與其他運輸方式,現代水運具有單位運輸工具的裝載量大、運輸成本較低、資源消耗少、環境影響小、土地占用少、港口綜合運輸樞紐功能強等經濟特點。我國是世界航運大國,水運業在國民經濟、對外貿易、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保障國家重點戰略物資運輸、節約土地和能源等方面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在國際貿易中,水運占據外貿運輸的87%。
我國水運總體發展特點是:沿海港口和遠洋運輸發展較快;內河運輸發展緩慢。2010年,全國完成水路貨運量37.89億噸、貨物周轉量68427億噸公里,分別同比增長18.8%和18.9%。全國完成水路客運量2.24億人、旅客周轉量72.27億人公里,分別同比增長0.3%和4.2%。2017年全國完成水路貨運量 66.57億噸,同比增長4.3%,完成貨物周轉量97454億噸公里,同比增長0.1%。全國完成水路客運量2.8億人,同比增長4.1%,完成旅客周轉量77.9億人公里,同比增長7.7%。
到目前為止,我國已經與世界主要海運國家簽署了68個雙邊海運和河運協定,對外開放港口已達到130多個,批準了外商在華設立各類經營企業和辦事機構1000多家,掛靠我國港口的外資班輪公司105家,我國航運企業在國外設立航運企業及辦事機構600多家。進出我國港口的外輪每年達8萬多艘次,我國與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000多個港口建立了廣泛的航運業務往來。
隨著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網絡強國戰略、制造強國戰略、國家大數據戰略、“互聯網+”等一系列重大戰略和行動的深入實施,互聯網、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虛擬現實、區塊鏈等信息技術加速融合創新發展,數據已成為新的關鍵生產要素,共享經濟成為新生經濟形態,數字經濟成為引領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引擎。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新一輪科技與產業革命蓬勃興起是推動智慧社會產生的根本動力,智能成為企業、行業、地區乃至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構成要素是智慧社會到來的重要特征,“數字中國”建設正面臨最佳歷史契機,水運作用中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發展正面臨著重要歷史機遇。
信息化作為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和進一步增強區域競爭力的有效手段,將極大地推動經濟和社會高質量發展。水運信息化發展仍存在著系統建設缺乏統籌管理,發展水平不均衡,資源分散,標準管理制度體系不完善,管理和維護力量較薄弱等全局性、系統性問題,不能滿足水運科學發展的需要。與此同時,水運經濟、水運業務和信息技術的發展也給水運信息化工作的開展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
行業監管是保證水運綠色、安全、高效發展的重要抓手,行業監管信息化是保障監管高效、全覆蓋運行的重要手段。近年來智慧海事、智慧巡航、智慧航道及智慧港口等相關工程已經逐步開展,如海事云數據中心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基本實現了全國海事系統基礎數據的匯集與篩選;上港集團近年積極運用“互聯網+”思維,利用信息化技術,建成了全球最大智能化碼頭。水運行業角色主體均圍繞“智慧化”建設進行了有效的探索和實踐,但“智慧化”建設的藩籬尚未打破,信息的共享聯通有待突破。未來行業監管將會形成數據共享、信息互通、決策互助的包容性智慧平臺,在“互聯網+”思維,利用“大、云、物、移、智”等信息化技術推進行業監管向智慧化發展,為行業監管加裝“智慧大腦”,真正實現監管看得見、看得懂、看的透,使用行業監管從“汗水型”轉變成“智慧型”。
船舶作為水路運輸的載運工具,對于水運發展具有重要影響作用,近年來隨著船舶數量不斷增多,航線日益繁忙,水運正面臨著安全性不足、人力成本增高以及環境污染嚴重等問題,也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未來十幾年船舶智能化發展將是決定未來船舶運營行業發展方向的重要因素;除了信息感知、通信導航、能效管控等關鍵技術,自動靠離泊、自動裝卸貨、自動清洗艙、自主航線設計、自主檢測維修、自動更換設備部件、自我檢測與防護等智能化技術也將在船舶運營中得到發展與應用,最終推動船舶系統設備升級并逐步轉變為會思考的智能船舶。充分利用信息、計算機、通信、新能源、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及區塊鏈等先進技術,發展智能、綠色、安全、高效、無人化的船舶,促進船舶運營智能化是未來行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目前水運行業各機構在服務方面積極推進簡政放權、一站式服務,但海事、港口、航道、航運企業等有關角色還未實現有效的互聯互通,服務工作仍需充分發揮各角色的協同關聯作用。對于水上搜救、溢油應急等保障工作,由于涉及到交通運輸部、公安部、農業部、衛生部、海關總署、民航總局、安全監管總局、氣象局、海洋局、總參謀部、海軍、空軍、武警部隊等多個部門和單位的協調聯動,為保障各項工作有效銜接、各項任務合理分配,提高應急保障效率及水平,加強各部門和單位的聯合協同作業。服務工作實現信息共享、辦事流程精簡高效,保障工作實現自動智能決策、自主統一調度、綜合指揮,形成水運保障服務工作協同化運行模式,是未來水運保障及服務發展的必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