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29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在京舉行,選舉產生了新一屆團中央領導機構。
全會選舉賀軍科為團十八屆中央書記處第一書記,汪鴻雁、徐曉、傅振邦、尹冬梅(掛職)、奇巴圖(掛職)、李柯勇(掛職)為書記處書記。經差額選舉,王宇、王峰(回族)、尤輝、尹冬梅(女)、次旺平措(藏族)、池志雄、孫雁飛、買買提江·達吾提(維吾爾族)、蘇明娟(女)、李君、李驥、李柯勇、李德財、楊松、邴浩、汪鴻雁(女)、張傳慧、張繼軍、奇巴圖(蒙古族)、趙青(女)、胡中輝、賀軍科、徐曉、景臨、傅振邦、熊卓等26人當選為團十八屆中央常務委員會委員。
——新華社

海南省海洋與漁業廳7月4日公布《海南省無居民海島開發利用審批辦法》,明確單位或個人申請開發利用無居民海島,應向省級海洋行政主管部門提出申請,并提交無居民海島開發利用申請書、具體方案、項目論證報告。
辦法指出,海南省級海洋行政主管部門在受理用島申請后應進行實地勘察,并按規定進行審核。無居民海島開發利用審核包括材料審查、初步核實、專家評審、公示、征求意見、集體決策等環節。經省級海洋行政主管部門行政辦公會議審定同意的無居民海島開發利用申請,省級海洋行政主管部門擬文上報省人民政府批準。海南省人民政府依據經濟社會發展規劃、海南省總體規劃等進行審批。
辦法明確,無居民海島開發利用的最高期限,參照海域使用權的有關規定執行:養殖用島15年;旅游、娛樂用島25年;鹽業、礦業用島30年;公益事業用島40年;港口、修造船廠等建設工程用島50年。
——新華社
6月24日,國務院公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提出,堅決打贏藍天保衛戰,著力打好碧水保衛戰,扎實推進凈土保衛戰。
大氣污染防治方面,意見明確,編制實施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作戰計劃,以京津冀及周邊、長三角、汾渭平原等重點區域為主戰場,調整優化產業結構、能源結構、運輸結構、用地結構,強化區域聯防聯控和重污染天氣應對,進一步明顯降低PM2.5濃度,明顯減少重污染天數,明顯改善大氣環境質量,明顯增強人民的藍天幸福感。
水污染防治方面,深入實施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扎實推進河長制湖長制,堅持污染減排和生態擴容兩手發力,加快工業、農業、生活污染源和水生態系統整治,保障飲用水安全,消除城市黑臭水體,減少污染嚴重水體和不達標水體。
土壤污染防治方面,全面實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突出重點區域、行業和污染物,有效管控農用地和城市建設用地土壤環境風險。具體措施集中在強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復、加快推進垃圾分類處理、強化固體廢物污染防治等領域。
意見確定了到2020年三大保衛戰具體指標:全國PM2.5未達標地級及以上城市濃度比2015年下降18%以上,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達到80%以上;全國地表水一至三類水體比例達到70%以上,劣五類水體比例控制在5%以內;近岸海域水質優良(一、二類)比例達到70%左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比2015年減少15%以上,化學需氧量、氨氮排放量減少10%以上;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到90%左右,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達到90%以上。
——新華社
生態環境部、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日前聯合發布《土壤環境質量 農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標準(試行)》《土壤環境質量 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標準(試行)》,從2018年8月1日起實施,兩項新標準對保障農產品質量和人居環境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農用地標準》充分考慮我國土壤環境的特點和土壤污染的基本特征,以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為主要目標,兼顧保護農作物生長和土壤生態的需要,分別制定農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篩選值和管制值。其中,風險篩選值的基本內涵是:農用地土壤中污染物含量等于或者低于該值的,對農產品質量安全、農作物生長或土壤生態環境的風險低,一般情況下可以忽略。對此類農用地,應切實加大保護力度;農用地土壤中污染物含量超過該值的,食用農產品不符合質量安全標準等農用地土壤污染風險高,且難以通過安全利用措施降低食用農產品不符合質量安全標準等農用地土壤污染風險。對此類農用地,原則上應當采取禁止種植食用農產品、退耕還林等嚴格管控措施。
為保護農產品質量安全角度,《農用地標準》對鎘、汞、砷、鉛、鉻等5種重金屬制定風險管制值。
——農家書屋

為貫徹落實今年中央一號文件部署,銜接好《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目前,財政部正研究制定《財政部關于支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全面部署、安排各級財政部門支持鄉村振興,確保投入保障到位、政策落實到位、機制創新到位、監督管理到位、職能發揮到位。
拓寬資金籌集渠道,統籌整合涉農資金。財政部會同有關部門健全完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使用機制和政策,加快建立高標準農田建設等新增耕地指標和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節余指標跨省域調劑機制,積極參與調整完善土地出讓收入使用范圍、提高土地出讓收益用于農業農村比例的政策研究。財政部還抓住機構改革的契機,會同有關部門調整預算安排,推動涉農資金源頭整合,完善“大專項+任務清單”實施機制,統籌兼顧中央與地方的積極性。
引導撬動更多社會資金支持鄉村振興。健全農業信貸擔保體系,打通農擔體系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之間的“最后一公里”;充分發揮現代種業、貧困地區產業發展、中國農墾產業發展等基金作用,帶動農業領域社會投資;強化財政資金考核激勵約束,引導農村金融機構回歸本源、履行支農責任。
調整優化財政支農資金支出結構。聚焦重點任務,財政部統籌安排資金支持打贏脫貧攻堅戰三年行動,2018-2020年新增2140億元支持深度貧困地區脫貧,其中,1050億元支持“三區三州”。聚焦主要矛盾補短板,大力支持農業農村污染治理,支持農村社會事業發展,持續加強支農資金使用監管。
——農民日報

全國蔬菜質量標準中心7月12日在山東壽光成立。山東是傳統蔬菜大省,壽光是全國最大的蔬菜生產和集散地。依托壽光,將中心搭建成蔬菜標準體系研發平臺、復合型標準化專業人才的培育平臺、各類標準推廣應用的示范平臺、深化標準國際合作的交流平臺,總結成熟的標準化模式,在全國推廣應用,整體提升蔬菜產業水平。
全國蔬菜質量標準中心建設任務力爭到2020年基本完成,中心將建設成為蔬菜全產業鏈標準集成和研發中心、蔬菜質量安全評估和預警中心等,成為全國蔬菜產業技術信息的匯集地、發散地,成為蔬菜產業發展的風向標。
——人民日報